中原大地上的“红旗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14:43 1

摘要:巍巍太行,壁立千仞。在太行山深处的辉县市郭亮村,一条1250米长、蜿蜒于绝壁上的挂壁公路——郭亮洞,如巨龙般盘踞山腰,将原本与世隔绝的郭亮村与外界相连。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在太行山深处的辉县市郭亮村,一条1250米长、蜿蜒于绝壁上的挂壁公路——郭亮洞,如巨龙般盘踞山腰,将原本与世隔绝的郭亮村与外界相连。

满山的连翘、桃花争艳,春天的万仙山热闹起来。4月1日,在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核心景点郭亮洞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拍照打卡。

郭亮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崖,1972年以前,村民出行仅靠一条最窄处0.4米的“天梯”——这是先人在绝壁上凿出的羊肠小道。“那时下山买包盐,都得手脚并用爬两个小时,稍不留神就可能坠崖。”村民申河山回忆说。

1972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发誓要凿通绝壁。由13位村民组成的“十三壮士”先锋队自带工具、干粮,打响了开凿郭亮洞的第一炮。没有机械、没有测绘工具,村民仅凭钢钎、铁锤和炸药,悬索测量、徒手开凿。“那时候全村一条心,党员带头干,老少齐上阵,抡锤打钎、清理石渣,都要出份力。”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申海玉说。历时5年多,郭亮村人打烂4000多把铁锤,耗尽12吨钢钎,硬生生从赤岩中刨出2万多立方米石方,凿出一条长1250米、高5米、宽4米的隧道。

当年“十三壮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今年77岁的申新福老人至今记得,1977年5月1日第一辆汽车开进村时的场景:“全村人跑到洞口欢呼,有人激动得哭出声来。”也正是从那天起,郭亮村世代困守山村的命运被改写。

曾经的“天梯绝路”如今化身“致富通途”,郭亮洞的传奇故事和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村民们纷纷开办农家乐、民宿,发展旅游业。郭亮村全村105户人家,80%经营民宿或特产商铺,户均年收入近20万元。

凿洞英雄王怀堂的女儿王春莲是较早经营农家乐的村民之一,她家的“明苑楼”农家乐13间客房常年客源不断,院子里的电视机里经常播放着郭亮洞开凿的相关纪录片,“正是这段艰苦奋斗的历史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我们也想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她说。

“老辈们受那么大罪,给我们修通了出山路,更给我们铺好了致富路。”大学毕业返乡创业的民宿主理人申焱也感慨,“守着景区挣钱又能顾家,村里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返乡创业。”

“过去独轮车都推不上山,现在每家平均两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好。”申海玉说,近年来,村里依托万仙山景区和郭亮村作为影视基地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谋划了修路、架桥、蓄水等一系列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申河山在郭亮洞通车后买的那辆28大杠自行车,如今被他固定在家里的外墙上,当作凿通绝壁的纪念。

站在郭亮洞观景台远眺,绝壁如削,公路蜿蜒。50多年前,这里响彻的是钢钎凿石的铿锵;今日,这里回荡的是美好生活的欢声笑语。从不畏艰险的凿壁开路到如今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郭亮人用半个世纪的奋斗,续写着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新篇章。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