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研霸权正在崩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13:20 1

摘要:著名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在1600多名美国科研人员中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75%的人员正考虑逃离美国。这场美国科学界的“用脚投票”,折射出美国科研生态的深层危机。

在硅谷的玻璃幕墙与常春藤的学术殿堂之间,曾嘲讽我们“留不住人才”的美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面临“人才外流”的困局。

著名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在1600多名美国科研人员中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75%的人员正考虑逃离美国。这场美国科学界的“用脚投票”,折射出美国科研生态的深层危机。

《自然》调查发现,超75%在美科研人员考虑离美

从表面上看,美科研人员考虑逃离的导火索是美国政府在科研领域的政策变化,全面削减科研经费,并大量解雇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相关工作者。以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NSF(国家科学基金会)这两家美国科研界的“金主”经费变化为例,NIH经费直接砍到15%,NSF预算更是暴跌2/3,直观理解就是很多科研项目可能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而且,目前科研经费削减的连锁反应还在不断加剧,有报道指出,近期美国1900多名科学家签署公开信,对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经费进行控诉。对此情景,笔者认为,只要懂王开心,我们“喜闻乐见”。

在美科研人员想逃离美国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美国新的移民政策下,外国科研人员和留学生受到了种种限制,甚至无端打压。比如,一名有美国签证的黎巴嫩医学专家,因被指手机里存有“同情”黎巴嫩“圣战”组织的视频而遭遣返;还有一名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的俄罗斯科学家,从法国返回美国后在边境被拘留。美国政府的这种种行为,加重了科研人员对美国科研环境的担忧,直接促使大批美科学家想离开。当美国以意识形态为标准来甄别科研人员时,美国正在亲手颠覆其过去引以为傲的学术自由基石。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论是削减科研经费还是实施新的移民政策,深层次上反映了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全球竞争中的多重压力,昭示着那个由美元、移民政策和军事需求共同构筑的科研霸权时代正走向落幕。

经济上,美国近年来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面临着财政赤字、失业率上升、贸易赤字、债务危机等困境。据公开信息显示,202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超过1.8万亿美元,处于历史第三高水平;2025财年前5个月更是达到1.147万亿美元,创同期历史新高。这些问题让美政府不得不收紧钱袋子,科研经费首当其冲成了“牺牲品”。

政治上,美国内部党派对立、分歧和斗争长期存在,导致政策制定和实施困难,当前特朗普政府可能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国防、基建等领域,而不是基础科研。此外,社会阶层严重分化以及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困局”。

国际上,美国科研霸权的衰落,恰逢全球创新格局的深刻变革,全球科研版图也正在重塑。美国的科研霸权,本质上是军事霸权与金融霸权的衍生品,当这其中两根支柱动摇时,科研霸权的崩塌便不可避免。

在这场全球科研格局的重构中,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以及公平、优越的科研环境,吸引了大批顶尖人才。比如,生物学家王存玉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辞职,任职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核物理学家刘畅告别普林斯顿,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数学家林华新结束30年海外生涯,加入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32岁的符天凡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加盟南京大学组建AI药物研发团队等,人才回流的案例层出不穷。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外国科学家也选择来到中国搞科研。这些顶尖学者的选择,表明“中国机遇”正在磁吸海外人才,中国正从“人才输出国”转向“智慧回流地”。

科研领域“东升西降”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集中反映,也是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心的具体呈现。目前我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量稳居世界第2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同时,中国创新力排名已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目前的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并坐拥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如果说,当今世界哪个国家最适合科学家工作生活,中国无疑是一个好选择。

美科研人员想逃离美国这个事情,对全世界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机遇,当技术民族主义的阴云逐渐消散,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具人文关怀的科研新时代正在浮现。

(文/青梅煮酒)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来源:学习大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