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9日,察哈尔读书会第35期在察哈尔学会北京适园举办。本次读书会聚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创始院长、教授李永辉的译著《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本书从非官方、多层次、跨领域的综合视角出发,解读如何通过多轨外交协同努力,构建可持续的和平
2025年9月9日,察哈尔读书会第35期在察哈尔学会北京适园举办。本次读书会聚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创始院长、教授李永辉的译著《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本书从非官方、多层次、跨领域的综合视角出发,解读如何通过多轨外交协同努力,构建可持续的和平机制,是一部系统拓展传统外交理论、深入探讨和平建设路径的重要著作。
本次读书会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1.多轨外交的多样性与缔造和平的目的性之关系;2.多轨外交的美国经验与中国实践之关系;3.中国多轨外交或公共外交与和平建设的展望。
读书会由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创始院长、教授李永辉领读。科技部科技外交专家委员会中荷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原主任、前驻荷兰使馆科技参赞苏光明,亨利·杜南人道主义对话中心高级顾问薛晓东,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张历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运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后导师兼国际交流处处长刘波,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马文生等担任与谈人。
李永辉首先介绍了《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一书的写作背景。该书写于冷战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时期的特定历史语境下,与美国彼时的权力巅峰及其国内经济乐观氛围密切相关。作者充满对和平实现路径的理想主义期待,希望通过政府、非政府、商业、平民等多轨协作构建和平。李永辉教授指出,阅读此类著作应结合解释学与诠释学方法,既尊重原著对和平、外交与方法的系统性框架,也需结合当代现实进行批判性超越。如今国际社会频频地缘冲突挑战,书中倡导的多轨外交实践性、操作性价值反而更显重要。李永辉教授认为,本书虽具格式化重复、阅读感乏味等问题,但其开放性与实践性仍为当代和平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张历历回顾了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战争法》作为国际法与外交学起源的历史地位,并指出当前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博弈依然显著。他以刚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为例,强调多边外交思想在捍卫公平正义方面的现实意义。
苏光明强调,经济外交与人民往来已成为当代外交主流,多轨外交在当下尤为必要。外交思想需与国情相结合,科技外交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许多全球性议题依赖科技解决方案,但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竞争也正撕裂全球科技治理体系。
薛晓东分析了二轨外交的作用,指出当一轨外交受阻时,二轨等非官方渠道往往能发挥重要补充作用。现职官员亦可参与二轨对话并以个人身份发言,高级别官员常派遣代表出席。他以中美战略核关系对话为例说明了这一机制的实际运作。
刘波聚焦主场外交与城市对外交往,介绍北京通过建设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雁栖湖论坛等基础设施提升外交能力,但也指出后期运营维护压力较大。他提到通过在大城市建立国际组织集聚区、提供免费办公场所吸引国际机构落户,同时建议友好城市交往应从“僵尸性友城”向基于产业地图的务实合作转变。
张运成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和经济思想需注重学理化构建,应结合三大倡议推向全球,并探讨了举国资源体制应用于经济建设的可行性及后发优势问题。
最后,马文生结合察哈尔学会和自身工作实践,总结了多轨外交理论的实际应用。作为非官方的行动型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所开展的公共外交涵盖了《多轨外交》一书所列九大轨道中的八个轨道:非政府/专业人士,商业,平民,研究、培训和教育,社会行动、宗教、资助、传播与媒体。未来应继续在多轨外交框架下加强人文、宗教、经贸在内的多元公共外交实践。
《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由美国学者路易丝·戴蒙德(Louise Diamond)和约翰·麦克唐纳(John McDonald)合著,北京外国语大学李永辉教授主持翻译,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自问世以来,已成为颠覆传统国际关系与冲突化解领域的奠基之作,被誉为国内首部系统介绍多轨外交领域的学术译著,为理解和平构建提供了独特的系统化途径。它彻底打破了"和平仅由政府通过秘密外交缔造"的陈旧范式,提出了一个极具革命性与前瞻性的核心观点:可持续的和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社会所有层面共同参与、有机协作才能实现。
一、核心框架:超越国家中心的"九轨道"生态系统
本书最杰出的贡献在于构建了"多轨外交"的"九轨道"模型。此模型如同一幅精细的"和平生态地图",系统性地解析了和平构建中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参与维度:
第一轨道:政府轨道。传统意义上的官方外交,由国家元首、外交官、军事人员通过正式渠道进行谈判、斡旋和缔结协议。
第二轨道:非官方专业轨道。由前外交官、学者、冲突化解专家等通过非正式对话、问题解决工作坊等方式,在幕后搭建沟通桥梁、建立信任、探索创新方案。
第三轨道:商业轨道。通过商业投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在冲突区域创造就业机会、建立相互依存的经济利益,为和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四轨道:平民轨道。草根阶层和普通公民通过旅游、学术交流、姐妹城市项目等个人交往,从根本上改变彼此间的负面认知与刻板印象。
第五轨道:研究培训与教育轨道。大学、智库和研究机构提供严谨的数据分析、理论框架,并为各方培训冲突化解与和平建设的实用技能。
第六轨道:社会行动轨道。倡导团体、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运动通过游说、倡议和施压,推动有利于和平的政策变革与社会觉醒。
第七轨道:宗教轨道。基于信仰的组织利用其道德权威、精神资源和社区网络,进行道德劝诫、调解与心灵疗愈,推动深层和解。
第八轨道:资助轨道。基金会、国际援助机构和个体捐助者为上述几乎所有轨道的活动提供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是系统的"血脉"。
第九轨道:传播与媒体轨道。媒体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既能客观报道、传播和平讯息、塑造良性舆论,也可能煽风点火、固化偏见。
二、核心洞见:系统思维与协同效应
"多轨外交"模型的深邃远见,远不止于对这九个轨道的简单罗列。其精髓在于强调它们之间的动态互动与协同效应。本书引入的"系统思维"指出,这些轨道并非孤立运行,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有机整体。真正突破性的和平进展,往往发生在多条轨道上的行动者朝着共同目标默契配合的时刻。例如,一项官方和平协议的达成,往往得益于非官方对话事先扫清了障碍、试探了底线,商业领袖为和谈创造了有利的经济与环境氛围,同时媒体进行了客观理性的报道。
这一框架极大地拓展了"外交"与"外交官"的定义。它有力地论证了学者、企业家、社区组织者、记者乃至艺术家,都与职业外交官一样,是和平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者",为每一个关心人类和平事业的个体与组织提供了身份认同与行动指南。
三、现实启示与永恒价值
《多轨外交》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今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区域纷争乃至社会内部撕裂的强有力分析工具。它促使我们超越头条新闻的表象,去深入分析:在特定的冲突中,哪些轨道被激活?哪些轨道缺失或受阻?不同轨道间的互动是产生了正向合力还是相互抵消?
本书的永恒价值在于,它坚定地传递出一个充满希望的核心信念:和平是每个人的事业,而非少数精英的专利。它并非提供一份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授予我们一套理解复杂世界、并找到自身参与位置的系统地图。对于任何致力于深刻理解国际关系、有效参与冲突化解与推动全球治理创新的读者而言,《多轨外交》都是一部必读的思想基石与行动源泉。
本书译者李永辉教授出生于1959年,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创始院长、荣誉教授。他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战后国际关系、美国政治与外交、外交战略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尤其在联合国历史和美国政党政治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其合著作品《联合国的历程》被誉为国内拓荒之作,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李教授还主持翻译了多部学术著作,除《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一书外,还包括《论荒诞派》、《狱中书简》等,并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他的研究方向涵盖国际关系、美国政治及中国外交。
来源:察哈尔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