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后喝这碗汤,气血涨,手脚暖,连失眠也悄悄改善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3:08 1

摘要:有人以为这是“岁数到了”,其实大多跟气血不足、脏腑调和失了平衡有关。越是换季,身体的小毛病就越容易冒头,而一碗对路的汤,往往能帮我们顺过这个坎。

一到白露,凉气就蹭蹭往身上钻,不少人开始觉得手脚冰凉、晚上睡不踏实、早起头发昏沉。

有人以为这是“岁数到了”,其实大多跟气血不足、脏腑调和失了平衡有关。越是换季,身体的小毛病就越容易冒头,而一碗对路的汤,往往能帮我们顺过这个坎。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里个头不小的一个,古人有句话:“白露身不露。”意思是,这时候凉气重,衣服要添,饮食也得换。凉茶绿豆汤这类夏天受欢迎的消暑品,到了白露反倒不合适了,喝多伤脾胃,弄不好还会拉肚子。

这段时间人体阳气开始收敛、阴气渐长。寒气趁虚而入的机会多,尤其是脾胃虚弱或者常年怕冷的人,特别容易受影响。手脚冰冷、脸色没血色、睡觉不安稳就是信号。

再翻翻《黄帝内经》,也早有记载,人在秋天,要养收不养散。饮食上宜温润,少寒凉,再配合一些能补气养血的食材,正是给身体“加油”的时机。

说到白露后的汤,常用的好料就是红枣、桂圆、莲子、党参、当归、乌鸡。别看都是大家熟悉的东西,搭配到一块却有讲究。

· 红枣,早被称作“天然维生素丸”。其中含有的维生素C能促进铁吸收,对改善面色苍白有帮助。

· 桂圆,带着一股“甜里透温”,它能安神,又能补气血。民间常说“女人常吃桂圆水,睡眠稳气色好”,就是打这来的。

· 莲子,不光能养心,还能固脾。脾气健旺,气血才接得上。

· 党参,补而不腻,是调理气虚的常客,比人参柔和,又适合平常人。

· 当归,素有“补血圣药”之名,常和党参同用,补气血一条龙。

· 乌鸡,肉质细嫩,蛋白和氨基酸含量高,特别适合作汤底。

这些材料若合理搭配,汤色清亮,味道香醇。既能暖身补气血,又能改善因虚引起的失眠、怕冷问题。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天喝碗补汤,来年少打喷嚏”。

有人会问:汤里真有这么大能耐?其实原理并不复杂。

补气的核心是提高身体合成和运输能量的能力。党参等食材能促进红细胞生成,提高血氧运输效率。补血的则是通过改善铁的吸收和利用来提升血红蛋白水平。像红枣、桂圆里含有的多酚和糖类,对女性体弱、失眠人群影响尤其显著。

一个研究曾观察过长期饮用富含桂圆与红枣饮品的人群,发现他们夜间入睡时间明显缩短,日间疲劳感降低。说明这种传统做法背后确实有现代科学支撑。

当然效果因人而异。决定身体状态的,不只是这一碗汤,而是整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但在气候变化、身体适应力下降的当口,这碗汤能起到“推一把”的作用。

白露一过,昼夜温差加大,很多人会出现两极状况——白天精神还凑合,晚上躺下翻来覆去睡不安生。或者是稍微受点风,就浑身发冷。别轻视这些信号,它们往往是气血亏虚的表现。

医学上讲,气血充足能保证心脏和大脑供血稳定,才能安神助眠。气血不足的人就像地里水不够,庄稼自然打蔫。睡眠差、怕冷、手脚麻木,都是根子没养好

光靠一碗汤不够,还得搭配点生活里的小妙处。

比如白露前后,晨起不要急着下地,可以先在被窝里活动下手脚,让血液慢点流动。饮食上,不妨把冷饮、寒性水果先放一边,换成温热食材。少吃辛辣,护好脾胃,这比补汤还顶用。

另外,适当活动也关键。有人觉得冷就缩在被窝,这其实更消耗气血。慢步走、轻拍腿肚子,反倒有助于“活血”,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巧法子。

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早在几千年前,汤就被当成养生的重要方式。古法留下的不仅仅是食谱,更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思路。白露汤也好,其它滋补汤也罢,真正的价值是提醒我们跟着节气走。

如今条件好了,营养品种类繁多,但最贴合身体的,往往还是一碗热汤。它简单、温和、不刺激,效果缓慢却稳定。比起突然吃很多补品,长期喝汤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调养。

白露过后,这碗汤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一个信号: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借食材帮身体“过渡”。气血足,手脚就暖;睡眠安,精神也跟着足。日子过得舒心,不在于大补,而在于这些小小的、持续的积累。

读到这儿,不妨想想,你自己有没有在换季阶段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是不是该给自己多添点暖心暖胃的饮食安排?

参考文献:
[1]李玉,郑永生,孙月华,等.乌鸡汤联合中药调理对女性体虚失眠的辅助作用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7):3921-3923.
[2]张英,杨慧,王翠,等.红枣与桂圆对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24):120-125.

声明:本文内容为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诊疗依据,仅供学习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所涉信息不涉及商业推广,旨在传播健康生活理念。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