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确诊胃癌仅3周就离世!医生提醒:这个坏习惯很多人都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3:03 2

摘要:一位年近五十的男子在反复胃胀、嗳气之后前往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晚期。从确诊到离世,仅仅间隔了三个星期,令人震惊。医生指出,这种突然恶化的背后,隐藏的是许多人习以为常但极具风险的生活习惯。

一位年近五十的男子在反复胃胀、嗳气之后前往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晚期。从确诊到离世,仅仅间隔了三个星期,令人震惊。医生指出,这种突然恶化的背后,隐藏的是许多人习以为常但极具风险的生活习惯

在门诊接诊中,医生经常遇到类似患者:长期胃不舒服却不重视,认为只是“老毛病”;吃点药、喝点热水就算应对。

直到症状严重,才匆忙就医,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他们共同的特点之一,是经年累月的饮食不规律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三餐不定时几乎成了“职场常态”。不少人早上匆匆出门,中午应酬敷衍,晚上则暴饮暴食。胃黏膜长期受伤害,很难有自我修复的机会。这种高频率的刺激,正是胃癌的潜在推手之一。

很多人误以为胃癌是“吃辣吃烫”吃出来的,不规律饮食的危害远比人们想象中更深。胃部需要规律进食来维持酸碱平衡和黏膜防御系统,打乱节奏就像把胃置于一个“无人管理的工地”,长期下来,慢性胃炎、胃溃疡乃至癌变都有可能发生。

有研究显示,胃癌的发生并非一夜之间,而是一个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癌变”的多阶段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但令人警惕的是,很多人在早期几乎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不适。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长期服用止痛药物的习惯,特别是中老年群体。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虽然缓解疼痛效果显著,但对胃黏膜的腐蚀性极强。如果在空腹状态下服用,更容易导致胃出血、穿孔,甚至诱发癌变。

另一个被忽视的高危行为是长期抽烟喝酒。烟草中的致癌物质直接作用于胃黏膜,酒精则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酸分泌。两者联合作用,会明显提升胃癌的发生率。而这些行为,往往被“习惯了”“没事就喝点”轻描淡写地忽略。

多数人对胃癌的恐惧只停留在“怕疼怕死”,却忽视了其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低生存率。数据显示,中国胃癌的五年生存率不足40%,远低于其他常见癌症。这不仅是治疗手段的问题,更是发现过晚的结果。

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超过40万,约占全球的一半。尤其在城乡接合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更高。一方面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另一方面则是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问题长期未被重视。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I类致癌因子,它可通过共餐、唾液传播。在家庭中,共用餐具、不分餐是主要传播途径。而很多家庭,尤其是中老年人仍坚持“热闹才有味”的合餐习惯,却不知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感染风险。

口味重、腌制类食品摄入多也是中国人饮食的一大特点。腌菜、咸鱼、腊肉等富含硝酸盐和亚硝胺类物质,这些物质在胃酸作用下可能转化为致癌物。如果再加上胃黏膜长期受损,癌变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不少人自认为“身体扛得住”,对胃部小毛病不以为意。殊不知,胃癌早期常无明显特征,等到出现明显疼痛、黑便、食欲不振时,往往已至中晚期。与其临渊羡鱼,不如及早行动。

医生建议,对于40岁以上人群,尤其有胃病家族史或长期胃病史的人群,应每两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虽然胃镜检查过程不舒适。

但却是目前发现早期胃癌的最有效手段且现代技术下,许多医院已可提供无痛胃镜服务,降低了检查的抗拒心理。

体重突然下降、食欲下降、饭后饱胀、上腹隐痛等症状应引起高度警觉。很多人误以为是消化不良、胃炎复发,结果耽误了诊断时机。面对反复不适,不能再用“拖一拖再看”心态应对。

除了检查,饮食习惯的调整才是根本。规律三餐、避免过饱过饥、减少高盐高脂肪食物摄入,是保护胃黏膜的基本策略。早餐尤其不能忽视,长期空腹容易导致胆汁反流,刺激胃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心理压力长期积压也会影响胃功能。现代研究已证实,压力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黏膜血流,进而影响胃的修复和防御能力。情绪焦虑、睡眠不足也可能加剧胃部负担

运动不足同样是诱发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规律运动不仅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胃负担。而久坐、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胃内容物排空延迟,增加胃酸反流频率。

时常有人问:“我只是偶尔吃点夜宵,能有什么大问题?”但频繁夜宵、高糖高脂饮食对胃的伤害是积累性的。夜间胃排空慢,摄入刺激性食物会使胃黏膜整晚处于高负荷状态。日积月累,胃部功能逐渐衰退

年轻人胃癌比例正在上升。过去胃癌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30岁以下患者也屡见不鲜。这与年轻人饮食节奏紊乱、依赖外卖、作息混乱密切相关。

外卖食物普遍油盐超标,且保温不当、反复加热,可能产生亚硝胺类物质。许多外卖食品缺乏新鲜蔬果,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不利于肠胃健康。长期依赖外卖,也容易打乱体内生物钟,影响胃肠道节律。

正确处理胃部不适的第一步是停止自我诊断。不少人习惯于“凭经验”服药,如长期服用胃舒平、奥美拉唑等药物掩盖症状,却忽略了这类药物可能掩盖病情发展,使癌变悄然发生。药物只能暂缓症状,不能替代检查与治疗。

家人之间的互相监督也尤为重要。中老年人往往不愿就医,容易轻信偏方或自行买药。年轻人应多关注父母的饮食和身体状况,定期安排体检,共同构建健康生活模式。真正的孝顺,是在病魔到来前就开始防守。

胃癌的防线并不遥远,它隐藏于每一顿饭的选择、每一次不合理的作息之中。它不会给出明确预警,却在无声无息中酝酿风险。我们无法阻止时间流逝,但可以选择更理性的生活方式。

对胃好一点,从今天准时吃早餐开始。

参考文献:

[1]陈万青,贺雄,梁晓峰.中国癌症统计数据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3,45(3):161-167.

[2]张文宏,胡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2):978-982.

[3]王建国,李红.胃癌早期筛查与诊断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24,36(2):85-89.

来源:荆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