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家卫真的了解上海吗?《繁花》热播,但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说,这位戴着墨镜的香港导演,镜头下的上海太过精致,像是复刻了他早期的《花样年华》,却少了90年代上海那股生猛鲜活的烟火气。
王家卫真的了解上海吗?《繁花》热播,但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说,这位戴着墨镜的香港导演,镜头下的上海太过精致,像是复刻了他早期的《花样年华》,却少了90年代上海那股生猛鲜活的烟火气。
也有观众直言,《繁花》的遗憾,是错过了那位灵魂人物——林栋甫。这位地道的“上海老克勒”,为何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意难平?
王家卫1958年出生于上海,但五岁时就随家人移居香港。他的上海记忆停留在童年和家族故事中,他自己也曾表示,在上海看到的某些景象,会让他联想到香港,是一种“双城记”的感觉。这种通过情感滤镜观察到的上海,与真实的、特别是90年代的上海生活体验存在距离。
《繁花》播出后,收视率虽高,但质疑声也不少,尤其来自上海本地观众。他们认为剧中呈现的90年代上海过于浮华和精致,像30年代的“纸醉金迷”或带有香港韵味,而非大多数人亲历的那个时代。
90年代的上海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暴发户”时代。 社会氛围生猛,充满探索和冒险精神,肯德基刚开业,外滩人潮涌动,股市热潮席卷全民。
那时的上海,空气里可能还夹杂着煤烟味,街头是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和股民在交易所外的喧哗。当时的人们对未来既憧憬又有些懵懂,多的是被一种原始的欲望和活力驱动,而非剧中所展现的全局优雅与精致。
在细节还原上,《繁花》也受到一些批评。例如剧中人物阿宝常穿的英纺羊毛西装,被一些上海博主指出与90年代上海真正时髦人物的接地气装扮有出入。
演员李立群也曾公开表示,王家卫拍摄电视剧的经验可能不足,30年前的上海并非剧中的模样,并提到虽然很多中国观众喜欢,但上海本地人未必完全认同。
游本昌和林栋甫的表演风格存在差异。评论认为,游本昌的表演侧重于通过台词和音调来传达细腻的情感,表演方式相对外放。
而林栋甫则更擅长运用细微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刻画内心活动,给人一种深邃内敛的感觉。对于“爷叔”这个需要集智慧、阅历、从容和本地气息于一身的角色,不同表演风格会带来不同的诠释角度。
关于《繁花》中使用的语言,也存在一些讨论。有观点认为剧中使用的并非地道的上海话,而是夹杂了上海词汇的普通话。
例如用“我”而不是上海话的“阿拉”,用“很好”而不是“老好咯”,以及“爷叔”的发音不够标准,这些让一些期待纯正沪语体验的观众感到失望。
剧中的服饰造型也引发了讨论。有意见认为,主角阿宝的西装笔挺造型以及一些女性角色的装扮,接近30年代旧上海的风格,而非90年代的现实。
90年代,国际品牌已经开始进入上海,当时真正时尚的年轻人和商界人士的穿着可能会有所不同。剧中的一些场景布置,如酒店大堂和水晶灯,也被认为过于亮堂和华丽,与很多人记忆中90年代上海接地气的氛围有所区别。
王家卫及其团队为《繁花》投入了长达六年的筹备和三年的拍摄时间,并且推出了普通话和上海话两个版本,这些努力客观上带动了一股学习上海话的热潮。
然而,这些技术上的投入和精良制作,并未能完全平息关于其是否真实还原了90年代上海神韵的讨论。
有人认为,王家卫镜头下的上海,如同他许多电影中的香港、新加坡或其他城市一样,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去历史化的、充满符号和象征的全球化空间。
他追求的或许并非严格的现实复刻,而是一种感觉和氛围的营造,是一种个人化的印象派画卷。这种创作手法塑造了其独特的风格,但也难免会与真实的历史和地方感产生距离。
关于《繁花》是否真实再现了90年代上海的争论,本身也折射出不同人群对同一时代、同一座城市的多元记忆和感受。
有的网友会拿出老照片证明当时的某些穿着或场景,而另一些人则持相反看法。这种记忆的差异,也使得对《繁花》的评价变得复杂。
来源:娱乐12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