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心之丰盈,未必在众声喧哗之中得之,而常在独对天地时见之。那内心丰沛之人,纵使踽踽独行,亦如携万众同行。此种境界,非俗世热闹所能比拟,乃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自在。
人心之丰盈,未必在众声喧哗之中得之,而常在独对天地时见之。那内心丰沛之人,纵使踽踽独行,亦如携万众同行。此种境界,非俗世热闹所能比拟,乃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自在。
老庄之说,首重“独”。庄子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便是将一己之小我,融于万物之大化。人处世间,往往困于人际之网,缚于礼法之绳,殊不知真正逍遥,正在于无待。犹如山谷幽兰,不因无人而不芳,其香自在,其态自若,何曾须人赏鉴?老子亦言“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这独泊之境,非枯寂也,乃是返璞归真,与道合一。心若充盈,则虽一人独坐,亦觉天地皆备于我,何孤寂之有?
禅家更将这般独行视为明心见性的途径。昔日有僧问赵州:“如何是道?”赵州云:“墙外底。”僧曰:“不问这个道。”赵州云:“你问哪个道?”僧曰:“大道。”赵州云:“大道通长安。”此中机锋,看似平常,实则深意存焉。人每向外寻觅大道,殊不知道在目前,心外无法。独行之际,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反能照见自家本来面目。如同孤峰顶上盘旋的老鹫,不与众鸟同群,却得览乾坤全貌。这般独行,岂非最胜众处?
至于阳明心学,则从另一路数抵达同一归旨。阳明先生言“心外无物”,万物皆备于吾心,则独行之际,天地万物无不在我心映照之中。昔阳明龙场悟道,正是在万山丛棘之中,穷荒无朋,独与天地相往来,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可见心体澄明,则虽处绝域,亦如坐拥寰宇。心学教人致良知,正是要人回归本心,自足自立,不假外求。内心丰盈者,自是能独行如众,因万众早已涵摄于一心之中。
然而世人多畏独处,恐寂寞吞噬己身。于是奔走于稠人广座,周旋于寒暄笑语,以为如此便可填充内心之空洞。殊不知向外追逐,犹如以瓢汲海,愈汲愈渴。那些惧怕独处之人,实则惧怕与真实的自己相对。一旦静坐独处,万千杂念纷至沓来,空虚之感油然而生,遂急欲逃入人群之中。此非独行之过,乃心未修炼之故。
内心丰盈者的独行,绝非枯寂凄凉之状。恰似明月悬空,万川映照,虽月只一轮,而千江有水千江月。心光焕发之人,纵使形单影只,其精神早已与古往今来一切智者相接通,与天地万物相融合。此时之独行,非弃世也,乃是载世而行;非避人也,实是怀众而生。
由此观之,“独行也如众”实在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须得勘破表象之孤独,洞见本质之丰盛;超越形骸之局限,体认心性之无穷。当我们不再将独处视为惩罚,而当作礼物时,方能在寂静中听见宇宙的回响,在孤独中遇见真正的自己。
幽兰生于空谷,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于暗室,岂因独处而改度?心丰则众在,神充则不孤。如是,则每一步独行,皆是走向更为广阔的内在宇宙;每一刻寂静,皆是与万千生命深度共鸣。
来源:人生逆旅须正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