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教材凸显英语课程文化育人的导向,充分发挥文化价值引领作用,围绕三大主题精选文化知识,以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中华优秀文化涵蕴,借助故事和图片等多模态语篇促进文化入心入行,引导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摘要:2024年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教材凸显英语课程文化育人的导向,充分发挥文化价值引领作用,围绕三大主题精选文化知识,以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中华优秀文化涵蕴,借助故事和图片等多模态语篇促进文化入心入行,引导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深入、灵活的教材分析与利用,依托主题内容明确单元教学文化育人主线,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借助多元评价保障文化素养的生成与内化,切实推动文化育人。
关键词:北师大版;英语新教材;文化育人;文化自信
一、引言
文化是教育之根,文化的陶冶和人格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1]。2018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旨在对中小学课程教学中“重训练、轻教育”“重知识、轻文化”“重分数、轻能力”等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的现象进行反思,转变单纯的应试目的和“知识教育”模式。其中,“文化育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育人注重通过文化价值等因素的介入和有目的的活动创设,引导学生以主动的思维和深刻的感悟参与意义建构,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2]。
语言不仅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具有天然的、有机的内在关联。然而,基础英语教育由于对课程文化价值和课程内容构成要素认识不到位,教学呈现出表层化、碎片化和模式化的特征,评价难以摆脱单一应试方式的束缚,长期以来陷入有“语言”无“文化”的窘境[3]。为了转变这一境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应立足学科特点及文化育人价值,重点培育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其中,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4]5,体现了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二、明确新教材中丰富的文化涵蕴及其育人价值
英语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工具,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载体。2024年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的编修全面落实“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要求,以培育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选丰富的文化知识,旨在以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中华优秀文化涵蕴,引导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一)以主题统领的课程内容凸显英语文化育人价值
英语课程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六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内容要素构成。其中,主题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范畴,体现学生与生活、学科知识与生活、学生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3],能够联结和统领其他要素。语篇按照特定的文体结构和语言特征表达意义,将表层的语言和深层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整合各要素的媒介。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最具英语学科独特价值的核心知识,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4]12,二者同体而生,密不可分。
新教材坚持育人立场,注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统一,依托义教课标中三大主题范畴下设置的主题群,精心选择具有文化育人价值的单元主题,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见表1),编排了包括记叙文、指南、博客、剧本、电子邮件、申请信、通知、对话、歌曲等多种类型的语篇素材,旨在引导学生基于单元主题统领的多个语篇,整合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提升人文与科学素养,鉴赏真善美,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以世界优秀文化内涵和文明成果拓宽国际视野
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直接、有效的延续手段,应为学生提供对待世界多元文化和生活各种可能的机会与经验,引导他们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观;既要培育个体人格,又要以求同存异的态度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共存,塑造集体的文化身份,实现文化育人的最大功效[5]。新时代的外语教育要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掌握不同文化类型的特征及其思维方式,理解“当地”和“全球”问题,为开展跨文化互动与交流奠定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实现共同福祉[6]。
新教材立足时代,展示世界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明成果,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丰厚文化底蕴,汲取文化精华,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提升跨文化理解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Home and Places围绕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国家地理因素,介绍了独栋房屋(detached house)、公寓 (blocks of flats)、联排房屋(semi-detached and terraced house)等英国典型房屋类型及其所在社区的特色,以及非洲马拉维足球形状建筑和我国安徽省融合钢琴和小提琴造型的独特建筑,引导学生通过标志性建筑了解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不同的地理文化风貌(物质文化知识),扩宽文化视野,帮助他们透过居住场所的外观差异感受到不同文化都追求温馨的“家”的共性价值观(非物质文化知识)。
(三)以中华优秀文化底蕴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7]。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交融与冲突并存的背景下,基础教育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理解与认同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教育,引导他们提高文化理解力和鉴别力,信奉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中华民族历史精神,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自信。新时代的文化育人工作,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英语教育转变了原先单向学习外来文化的偏差,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突出了“国际视野”和“国家情怀”并重的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目标[8],有机融入和渗透文化自信教育,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鉴别丰富多样的外国文化,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
新教材彰显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习俗,以及二十四节气、中国武术、《西游记》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熟悉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修身正己,培育国民气质[9];融入激昂向上的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如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小说《红岩》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致敬人民英雄,缅怀革命先烈,内化民族历史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凸显具有勃勃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如新时代的时事政治、时代人物、伟大成就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透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感悟祖国的繁荣与进步,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达成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实现以文化人。
(四)以故事和图片等多模态语篇促进文化入心入行
文化育人不等于显性的、直接的文化知识育人,而是要有意识地营造文化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以隐性、长效、间接的方式受到教化和影响[10]。在以塑造文化为宗旨的交流方式中,讲故事是最高级的形式[11]。因此,新教材注重利用生动的故事语篇诉说和传播文化,如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无私奉献的张桂梅的故事,投身家乡脱贫攻坚事业的黄文秀的故事,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生产不断突破技术难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以真情实感和具体情节传递深刻的价值观念,以英雄和身边榜样的事迹温暖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实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范本,从而使抽象的文化概念入心入行。
新教材除了传统的文字语篇,还重视对图片、音频、视频等其他模态语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图的选取基于主题内容和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数量适宜,大小合适,清晰规范,符合大众审美习惯,风格协调一致,与内容紧密配合,发挥了装饰版面、促进文字理解等主要功能。插图贴近现实生活,以当今世界不同地区人民健康的精神面貌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以我国人民和谐安康的生活状态彰显中国审美趣味,色彩鲜明、饱满,具有视觉冲击力,不仅有利于构建温馨舒适的学习氛围,引起学习者共鸣,激发想象,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还有利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激发文化传承的动力。
三、基于新教材单元整体分析与利用推动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深层目的是以文化人,即通过积极正向和潜移默化的内化、转化与教化作用,用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12],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文化传播与文化复兴的任务中,为人类文明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从而实现人与文化
双向建构的教育本质[13]。“文”是“化人”的基础,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是“化”的关键,决定“化人”的效果[14]。新教材不仅重视六要素整合的内容基础,还注重促进文化育人方法和文化实践方式的创新。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Family为例,深入分析新教材推动文化育人的设计理念,为教师解读与利用新教材提供参考。
(一)依托主题内容明确单元教学文化育人主线
针对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获取碎片化、文化意识目标标签化、文化现象理解浅表化[15]、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等不利于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的问题,新教材以单元主题引领为单位,以整体化、深层化和多元化为基本原则编排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师要在单元视域下整体研读教材内容,梳理其中蕴涵的中外文化内容,遵循文化意识培育从知识获取到品格塑造的进阶逻辑,结合学情,从认知、态度和行为层次明确单元教学的文化育人主线。认知层次指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态度层次表现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强的良好品格;行为层次体现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学科实践能力[16]。
Family单元围绕“家庭与家庭生活”主题精选教学内容,渗透中外物质与精神文化内容,反映了家庭和谐幸福、孝敬长辈、节日庆祝等文化价值观(见表2)。通过分析与整合单元文化内容,本单元的文化育人主线可以确定为:(1)获取英国、中国、巴西、肯尼亚等国家有关家庭结构、家庭团聚、家庭节日庆祝等文化知识,理解“家庭幸福、相亲相爱”的共性文化内涵,比较中外家庭结构及家人关系的不同 (认知层次);(2)认同“孝敬长辈、热爱劳动、与家人和谐相处”的文化价值观念(态度层次);(3)在跨文化交际场景(如初次拜访外国朋友家)中,礼貌介绍家人,讲述家人团聚、欢度周末或节日的经历,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行为层次)。
(二)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往往要经历从感知到意识,从意识到修养,从修养到行为逐步转化的过程。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基于听、说、看等多个语篇促成文化输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判断、甄别、质疑、批判、评价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实现对文化知识的加工内化,汲取多元文化精华。之后,教材单元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任务驱动文化输出,引导学生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叙述事件、说明现象、表达观点,从而提升文化理解力和判断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育文化意识。
Family单元中,Topic Talk、Lesson 1、Writing Workshop、Speaking Workshop 和 Reading Club 1五个板块都包涵“深入了解家人,感悟家人之间的爱”这一文化价值观念。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基于语篇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比较文化异同,介绍自己幸福的家庭;随后,依托Lesson 2、Lesson 3和Reading Club 2三个板块,引导学生建构“与家人共享周末和节日欢聚时光,分担家务,珍视幸福家庭”的价值观念,描述与家人欢聚时的家庭活动;最后,依托Project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I Love My Family”为主题,借助诗歌、歌曲、海报等创意作品形式,分享对“幸福和谐家庭”的认知。
在课时层面,情境体验与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文化育人目标至关重要,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意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心智能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主题意义的文化情境,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由浅入深、关联递进、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背景图式,调动认知冲突与学习期待,并在语言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体验中逐渐从塑造文化意识的知识“内化”转向体现文化行为与表征的“外化”[17]。以本单元第 3 课为例 (见表3),新教材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学习语言,探究意义,获取中外家庭共度周末的方式,对比中外文化异同,认同“孝敬长辈,家人相亲相爱”的中国传统文化美德,建构文化身份认同。
(三)借助多元评价保障文化素养的生成与内化
在教学评价方面,英语文化意识教学主张多元、动态、综合评价。教师要立足文化育人目标,围绕跨文化行为表征及学生素养发展特征,设计体现客观性、适切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的单元评价,运用多种评价手段,调动多元评价主体,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新教材依据素养发展目标,融合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维度,创设了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聚焦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单元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单元学习评价连续体,收集学习是否发生的证据[18]。
教师在Family单元教学实践中,可以围绕文化育人的逻辑主线与教学目标,整体设计具有关联性和进阶性的输出活动,形成学习评价连续体(如图1),并结合课堂提问与反馈、表现性评价量表等多种形式和工具,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与反思的任务中来,借助多元、持续的单元评价保障文化育人效果,促进学生从文化认知到文化态度再到文化行为及文化自信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小结
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主渠道,教材是落实文化育人的重要工具。教师应深入分析与合理利用新教材,保障其文化育人目标得以落实。一方面,教师要转变原有的、相对狭隘的“文化内容观”,认识到任何知识都蕴含着特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核[14],充分挖掘教材中显性的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及其背后隐性的价值观,确定育人主线。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原有的相对机械的“文化活动观”,努力将教学过程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认知与体验的实践,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创造性地设计师生互动讨论、中外文化差异比较、中外文化行为案例分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在互动互鉴的视角下理解和包容多元文化,感悟中外文化异同,涵养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任中印,吴志宏,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7.
[2]章兢,何祖健. 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整体论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 [J]. 高等教育研究,2008(11):9-13.
[3]王蔷,葛晓培. 英语课标(2022年版):突破有“语言”无“文化”的教学窘境 [J]. 中小学管理,2022 (6):24-2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李建国. 文化育人的哲学省思[J]. 高等教育研究,2014(4):8-15.
[6]洪岗.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语院校人才全球素养培养[J]. 外语教学,2019(4):50-55.
[7]李家珉. 文化育人的三维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2(1):51-55.
[8]夏谷鸣.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内涵分析[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2):93-97.
[9]赵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J]. 思想教育研究,2018(8):124-127.
[10]项红专. 文化育人:背景、意涵与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2018(8):13-17,23.
[11] 迪尔,彼德森. 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M]. 王亦兵,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30 .
[12]郭元祥,彭雪梅. 在中小学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5):1-8.
[13] 刘献君. 论文化育人[J]. 高等教育研究,2013(2):1-8.
[14]冯刚. 新时代文化育人的理论考察[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4-7.
[15] 谢丹. 聚焦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读写教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3):1-6.
[16]郑颖. 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探索[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2(7):39-44.
[17]史旭花. 单元教学视域下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探索[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3(8):1-7.
[18]王蔷,蒋京丽.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与英语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学业评价[J]. 中国考试,2023(1):67-73.
(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4年第12期)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