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腿疼停跑一个多礼拜后还不见一点好转的情况下,我不得不前往医院就医了。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在骨科方面鼎鼎大名的红会医院,但是公众号上一查,能预约到的专家号最近的也都在三天以后了。腿疼不等人,多跛一天就多疼一天,因为还要上班,能去医院的时间也得精打细算。不得已,只能
一
人倒霉了,喝口凉水都塞牙,人脆弱了,跑个步都能跑折腿。
这段时间,我就一直匍匐前进在这样的悲催道路上。
关于跑步导致疲劳性骨折的过程,在之前的一文中已详细汇报,这里,就说伤后的看病经历和由此产生的一些感想。
在腿疼停跑一个多礼拜后还不见一点好转的情况下,我不得不前往医院就医了。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在骨科方面鼎鼎大名的红会医院,但是公众号上一查,能预约到的专家号最近的也都在三天以后了。腿疼不等人,多跛一天就多疼一天,因为还要上班,能去医院的时间也得精打细算。不得已,只能先踅摸别的医院了。
这时,便想起来原来跑步的时候,有个跑友说过体院旁边有个医院,是一家专门的运动医院。根据这个线索,自己在网上顺藤摸瓜,果然查到了这个运动创伤医院。
原来还担心是不靠谱的莆田系之类的民营医院,结果网上一查便放心了。这是一家如假包换的公立二级医院,还是红会医院的卫星医院、基层医联体单位。据相关介绍,该医院在运动创伤治疗方面经验丰富、方法独到,效果显著。
心说,可是找到地方了。
二
第一时间请假前往。好在医院离地铁口不远,但就这300多米的路程,我一瘸一拐地在蒙蒙细雨中硬是走了将近二十分钟,终于跟着导航在一排围挡的缝隙中找到了医院的大门。
藏在围挡缝隙中的门头有些寒酸,门厅里看着也冷冷清清的,心说,不会看得不咋样吧。但既来之,则看之,先看了再说。
人少有人少的好处,挂号不用排队,就诊不用排队。向医生详细讲述了症状和伤病过程之后,医生在我小腿的几个部位捏拿了几下,根据我的疼痛反应马上很肯定地表示,你这明显就是骨膜炎嘛!
我说,要不要再做个检查看看。
医生说,症状很明显,你如果想做检查也行,但是我们医院没有检查设备,你得到对面的省医院挂号检查,但是省医院的检查估计今天是排不到了,这种大医院检查都得排队,什么时候能排上不好说。而且,按你的经历和症状,检查不检查也都能基本判断出膝盖半月板有磨损,就算有检查报告单,不需要做手术的话,还是同样的治疗方法。
我只好说,那就先不检查了,您对症开方吧。
于是,开了膏药,开了理疗。
当天,就在这家医院做了第一次理疗,光波和超短波两种理疗下来,感觉腿明显轻省了不少。
心说,看来是来对地方了。既省了检查的钱,还节约了时间。
三
然而,出了医院往地铁站走,没走多远就又不行了。还是疼,还是只能一瘸一拐,一步一挪。
心说,应该是刚开始治疗的缘故吧,多看上几次应该就好了。先坚持一个礼拜看。
于是,一个礼拜里,理疗和膏药轮番上阵,还因为敷膏药的纱布绑得太紧,一条腿血流不畅还浮肿了好几天,那膏药时间久了就成了硬的,腿一活动,干痂子裹在纱布里把腿都磨烂了,那叫一个疼。
问题是,外面的皮肉疼,皮肉里面的疼,也没有丝毫的减轻啊。
这时候,不去红会都不行了。
几经周折,当拿到红会医院“双腿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检查报告单的时候,才发现之前理疗贴膏药耗时的一个多礼拜以及花费的七八百元,都是无效功。
倒是包括我和医生都认为的“半月板肯定多多少少有损伤”的“凭经验判断”,反倒在核磁共振检查单里提示的是两个膝盖“半月板未见明显异常,韧带未见明显异常”。
其实,运动创伤医院的那个医生也很认真负责,一片好心,开理疗单的时候专门做了特别备注,就是希望能给患者节省费用。也不是人家不开检查单,而是他们医院就做不了检查。
但是,经此一番折腾耽搁,结合之前自己和亲戚朋友的看病经历,我实在不敢对基层医院的看病抱太大希望。尤其想不通的是,专科性质的基层医院,怎么能没有专科的检查设备。
四
巧也不巧,就在我治疗养腿的这段时间,一个政协委员身份的朋友做调研,说是政协要开一个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座谈会,问我有没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我便把自己的经历说给了她。我们从这个案例说到身边很多人的看病经历,有感于大医院依然看病难基层医院服务能力不足的现状,略略有下面一点思考。
首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提升哪些方面?
现在,经常可见各医院各媒体的宣传都说,某基层医院和某三甲医院是医联体,三甲专家在基层医院坐诊,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云云。但是,仅仅是三甲医院的专家每周到基层医院坐诊几个小时,这样就够了吗?
医疗资源的下沉,不仅仅是专家坐诊,更是包括医疗设备、专业人才的全面下沉。一边,基层医院因为医疗设备的不足或缺失只能“凭经验看病”,效率高却很可能性出现没有任何治疗作用的“假效率”;一边,三甲医院的医疗设备不停轴运转患者却还要排长队耐着性子等。大医院的核磁共振检查需要排队一两天都算快的了,有的三甲医院CT检查甚至都排队到一周之后。医生等得起,设备等得起,患者等不起啊!
这个旱涝不均的问题,不管是基层医院的无用“效率”,还是三甲医院的苦苦等候,都严重影响患者的就诊体验和幸福指数。这个旱涝不均的问题,不是只让专家隔三差五下沉到基层医院坐诊就能解决的,需要医疗设备、专业人才的全面下沉。
第二,当下的医联体,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联系相对较多(距“紧密”尚远),却一定程度忽视了基层和三甲之间的“中间力量”。
比如,原来的一些职工医院、行业医院,规模和设备并不差,但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游离于体系之外,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很多大医院的医生都会给患者说,其实你们拿着其他医院的检查影像来也是可以的,有些医院检查还不用排队。但是,很多患者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啊,也不知道哪些医院也可以做对应的检查而且又快又准啊!
这时候,不是让患者摸着石头过河,而是主管部门引导整个行业进行统筹整合,除了将基层医院和三甲医院结对子,也要把那些中间档的职工医院、行业医院全部统筹纳入,形成优质三甲医院-三级普通医院-基层医院设备共享、院区共享、人才共享的全方位医联体平台,提升普通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实际利用效率,同时也减轻三甲医院的接诊压力。
这个全方位的医联体平台,各平台单位可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广而告之,尽可能让更多的患者知道,如何在平台内的医疗机构内选择性就医和检查,既能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还能更好地治病康复。
第三,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必须得是硬件和软件的双提升。
一方面,医疗经费适当向基层医院倾斜,全面健全完善基层医院的基本诊断检查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待遇提升等举措,吸引更多的医学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这些人才不一定是“高精尖”,但一定是“稳(基础扎实)懂(专业到位)能(判断准确)”。
仅从一个患者立足自己就医看病经历的角度,不是我们不愿意去基层医院看病问诊,而是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还真的是任重道远。
来源:今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