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巨头背着中国瓜分了战后中国的利益,外蒙古、旅顺港、东北铁路就这样被摆上谈判桌。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巨头背着中国瓜分了战后中国的利益,外蒙古、旅顺港、东北铁路就这样被摆上谈判桌。
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后怒不可遏,却最终签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接受了雅尔塔协定。2013年,蒋介石的侍卫长郝柏村在94岁时接受采访,毫不留情地说:“这是蒋公一生最大的错误。”
是什么逼得蒋介石低头签下了条约?国际博弈的暗流、国内局势的压力,还是他自己的误判?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在苏联克里米亚召开,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坐在一起,商量怎么打败日本、怎么分战后的蛋糕。
当时中国是盟国之一,抗战打了八年,伤痕累累,可愣是没被邀请参会。
会议上,苏联承诺德国投降后两到三个月内对日开战,但有个条件:外蒙古保持现状、旅顺港给苏联租用、大连商港国际化、中东铁路归苏联和中国联合经营。
这些都是中国主权的核心利益,可蒋介石连个发言的机会都没有。这事传到蒋介石耳朵里,他气得不行。从美国那边得到风声后,他立刻派人打探,想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开始,他还抱着一线希望,觉得罗斯福不会这么坑中国。可当协议细节摆在面前,他傻眼了。
抗战胜利后,他本来盘算着收回东北、台湾这些失地,港口租不租也该中国自己说了算,他想拒绝,可现实没给他太多选择。
蒋介石为啥会妥协?这得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局势说起。
先看国际,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开了个大口子,盯着东北不放。斯大林想要旅顺港,恢复俄罗斯在远东的影响力,杜鲁门上台后一门心思想要独占日本,对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蒋介石本来指望美国能帮他压住苏联,可美国压根没这打算。
他在日记里写,苏联已经把美国当假想敌,所以中国就成了苏联外交的重头戏。他想在美苏之间找平衡,可这平衡哪那么好找。
再看国内,抗战刚结束,国共矛盾已经白热化。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承诺不支持中共,这对蒋介石来说是个大诱惑。
他心里清楚,跟共产党的斗争才是未来的硬仗,如果苏联真能中立,他能喘口气。
可这承诺靠谱吗?斯大林狡猾得很,嘴上说一套,背后干另一套。
1945年8月,苏联发动“八月风暴”,苏军占领东北后,既不让国民党接管,也不全给中共,摆明了拿东北当筹码逼蒋介石就范。
这时候,蒋介石的团队也乱了套。宋子文、王世杰、蒋经国都催他赶紧跟苏联谈妥,不然东北可能彻底丢了。
宋子文甚至想背着他先跟苏联签协议,幸好被拦住了。蒋介石扛不住压力,最后咬牙接受了雅尔塔协定。1945年8月14日,王世杰在莫斯科签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算是把这事定了下来。
签了条约,蒋介石满心以为能换来苏联的支持,至少保住东北。可现实给了他一记耳光。
苏联压根没打算守规矩,苏军在东北把能搬的工业设备都运走了,还把日军的武器留给中共,让他们在东北迅速壮大。
蒋介石想靠条约约束苏联,结果苏联既占了便宜,又没给他留啥好处。
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开打,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连连失利。到1949年,蒋介石带着残兵败将退到台湾,东北成了他永远的痛。
他在台湾翻着地图,盯着东北看,嘴里常念叨,要是不签雅尔塔协定,东北还能不能保住。这决策成了他晚年的心病,也成了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郝柏村1919年出生在江苏盐城,家里穷,靠着刻苦读书考上中央军校。
抗战时他在缅甸打过仗,1949年护送蒋介石撤到台湾,后来一路升到“参谋总长”、“国防部长”,还当过“行政院长”。
1965到1971年期间,他是蒋介石的侍卫长,算是蒋晚年的贴身人,看到了不少决策背后的内幕。
2013年,94岁的郝柏村接受采访,提到雅尔塔协定时语气很重。他说,这是蒋介石一生最大的失误。他觉得蒋介石误判了美苏博弈,低估了斯大林的野心。
苏联占了东北的便宜,还帮中共站稳脚跟,国民党内战失利跟这脱不了干系。郝柏村晚年写书,引用蒋介石的日记,里面满是对这事的悔恨。
他自己也多次到大陆,推行和平统一,到2020年去世,活了102岁。
参考资料:
1、百岁“反独”大将郝柏村:“台独”没出路 两岸一家人必统一 环球网 2018-08/12
2、郝柏村解读抗日:蒋介石判断并非事事皆准 中国新闻网 2013-06/27
来源: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