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耕耘 那边收获 | 织金县马场镇绘就现代农业好“丰”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11:45 1

摘要:“这些白菜有两吨是卖给县农投公司的,用来供应学生营养餐,其余的面向市场销售。”基地管理人员杨平一边向记者介绍采收情况,一边和务工人员将收割好的白菜称重、打包。

大好春光里,正是耕耘的季节,可织金县马场镇大陌村的千亩坝区却已迎来收获。走进坝区大棚,只见肥沃的土地上一行行整齐的大白菜翠色欲流,工人们正忙着收割。

“这些白菜有两吨是卖给县农投公司的,用来供应学生营养餐,其余的面向市场销售。”基地管理人员杨平一边向记者介绍采收情况,一边和务工人员将收割好的白菜称重、打包。

正交谈间,织金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走了进来,拿出仪器开始对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经检测达标后,一袋袋白菜被大家抬出棚外,等待运输车辆。

“我们的蔬菜都是按照低农残、生态健康的标准种植,很受市场青睐。”织金豪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昭君告诉记者,目前产业园区主要种植莴笋、麻叶菜、卷心菜、大白菜、油菜、豌豆尖、小瓜、茄子、辣椒等时令蔬菜,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产出。

一边是紧锣密鼓抓收成,一边是忙趁时令勤耕耘。另外一排大棚内正在开展辣椒育苗,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播下种子的育苗盘放在水面。“白菜采收完以后,我们就开始新一季的种植,把育好的苗移栽到棚内。下一步准备种植西红柿、小瓜、辣椒、茄子。”杨昭君说。

道路两旁的大棚种植莴笋,务工群众正在认真除草,一株株鲜嫩的莴笋在他们勤劳的手中脱离杂草,显得更加整齐好看。杨昭君逐个大棚查看莴笋长势,脸上露出微笑:“我们产业基地一年带动30多人长期稳定就业,在种植和采收的农忙时节一天有100多人务工。”

登高望远,群山环抱中1050个大棚整齐坐落在坝区,穿村而过的小河滋养着这片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宽阔的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纵横交错,为农资和蔬菜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这里生态、地理、交通等优势都很明显,水源也很丰富,为我们发展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杨昭君表示。

据了解,该公司落户马场镇已有8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一直脚踏实地搞生产,通过安装滴灌设施、引进智能室温湿度监测设备、建设蔬菜冷库等举措保障了农作物生长,生产经营成效稳中向好。除了种植蔬菜,还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花卉产业,2024年总产值800多万元。

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家门口,山村群众就业增收更便捷。当地村民陈朝学将自家土地以每年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给公司,他自己则在园区就近务工,每年收入3万元以上。“土地交给公司打理,我在里面上班,既收流转费又领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陈朝学说。

一面出租土地“当老板”,一面入园务工成为产业工人。在当地,像陈朝学一样在家门口就能走上增收致富路的群众有上百户。“集中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改变了乡亲们以前单打独斗式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我们有效益,他们有收入,实现了‘双赢’。”杨昭君表示,如今公司秉承科技兴农、人才兴农的理念,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具有管理经营思维的技术人才,让大陌村农业产业园“如鱼得水”,成为了青山绿水间的“聚宝盆”。

“我一个云南人跑到贵州种蔬菜,之前自己都没想到。来这里三年多了,这种发展模式让我们有了稳定工作,干起事情来也更有激情。”作为豪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云南引进的农业技术人才,杨平对蔬菜市场分析、基地管理和种植技术都很有研究。在他看来,延绵群山中有这么一片坝区着实难能可贵,经营利用好便大有可为。

因地制宜谋发展,山区沃野产业兴。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合理利用土地,马场镇以大陌坝区为引领,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由公司负责统一育苗、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村合作社组织群众务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除了大陌村,还有台子、文丰等村也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逐步走向农业现代化之路。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