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意外悲剧:一脚误踹致妻亡,岳父怒索命,他凭何言获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09:56 1

摘要:1863 年,历经多次科考挫折的张之洞,终于在科举之路上大放异彩,高中探花,就此踏上仕途,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命运却在此刻陡然转折,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863 年,历经多次科考挫折的张之洞,终于在科举之路上大放异彩,高中探花,就此踏上仕途,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命运却在此刻陡然转折,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就在这意气风发之际,他竟因与妻子石氏的一场激烈争吵,冲动之下踹了妻子一脚。谁能想到,这一脚竟如晴天霹雳,石氏随之倒地,就此丧命。石氏家世不凡,她的父亲又怎会轻易罢休,一心要让女婿 “以命抵命”,为女儿讨回公道。

陷入深深悔愧之中的张之洞,说了一句话,竟神奇地让岳父放弃了追究,放过了他。那便是:“就当此事没发生过吧。”

张之洞与妻子石氏向来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宛如一对神仙眷侣,究竟为何会酿成如此悲剧?他又究竟是如何说服岳父的呢?

张之洞,作为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原籍河北,出生于贵阳六洞桥的官舍,故而得名 “之洞”,乳名唤作 “官保”。

父亲张锳治家严谨,对子女的学业尤为重视,抓得极为严格。而张之洞自幼便展现出 “神童” 的特质,天赋异禀。他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八岁已然学完四书五经,十岁时专注于诗文学习,十一岁便能写出《半山亭纪》这般佳作,同时还自学兵学名著,展现出非凡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十二岁之后,他更是广泛研习经学、小学、古文学以及经济之学等诸多领域,知识储备日益深厚。

在科举的道路上,张之洞起初可谓一帆风顺,尽显 “少年得志” 之态。1849 年,年仅十二岁的他考中生员,次年便成为秀才;1852 年,十五岁的他参加乡试,一举考中第一名举人,一时声名远扬。

然而,中举之后,张之洞的科举之路却突然遭遇波折。先是协助父亲张锳抵抗太平军和苗民起义,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紧接着,父亲张锳因病不幸离世,张之洞不得不回籍守孝三年。

孝期已满,他满心期待地收拾行囊,再次赶赴京城参加会试,却因族兄张之万担任会场考官,依照惯例需要回避,无奈未能应试。到了第二年,满心以为终于可以参加考试了,谁能料到族兄张之万依旧是考官……

空怀满腔才华与远大抱负,却因各种意外状况无法参加考试,张之洞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就在这郁郁不得志的十几年间,张之洞也完成了人生中的其他大事 —— 娶妻生子,开启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张之洞的妻子石氏,乃是贵州都匀知府石煦的女儿,家族世代为官,有着深厚的官宦渊源。石氏本人也是知书达理,聪慧贤淑。自嫁给张之洞后,她精心侍奉公婆,悉心照管家务,事事亲力亲为,极为勤谨,张家上下对她无不赞赏有加。

张之洞对这位通情达理的妻子亦是情深意重,曾写过一首《寄内》诗,诗中写道:“红烛高烧夜未央,墨池新注水沉香。为卿细画双眉样,不羡张郎羡石郎。”

从这首诗中,便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婚后,两人育有一子一女,生活本应幸福美满,然而,却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二人产生了严重分歧,进而引发激烈争吵。

同治二年(1863 年),张之洞参加会试、殿试,凭借卓越的才学,终于如愿以偿,高中一甲第三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式踏入仕途。高中探花后,张之洞满心欢喜地将妻子和孩子接到京城团聚,本以为一家人可以共享天伦之乐,却不想一场家庭矛盾如暴风雨般骤然降临。

张之洞深受父亲教育方式的影响,希望按照父亲那般严厉的教育方法,为儿子延请名师,早早启蒙学业,期望儿子能在学业上有所建树。然而,身为母亲的石氏,心疼儿子年纪尚小,不忍孩子过早承受学业压力,希望能晚两年再做打算。

张之洞性格向来刚正耿直,说话直来直去,在殿试中都敢于直陈朝廷利弊,毫不避讳。此刻,在与妻子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争吵中,他同样寸步不让。争吵愈发激烈,情绪逐渐失控的张之洞,一时失去理智,竟踹了妻子一脚。

或许石氏本就身体较为柔弱,她应声倒地后,竟当场不省人事,就此香消玉殒。张之洞看着倒地的妻子,顿时吓得呆若木鸡,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自责,痛恨自己的冲动酿成大祸。

但事已至此,后悔也无济于事,接下来该如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呢?张之洞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亲自前往岳父家中,坦诚相告一切,祈求岳父的宽恕。

听闻女儿意外离世的噩耗,身为知府的岳父悲痛欲绝,怒不可遏,一心要为女儿讨回公道,坚持要张之洞 “以命赔命”,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张之洞深知这一切皆是自己酿成的大错,毫无推卸责任之意,只是满怀愧疚与恳切地恳求岳父:“孩子尚小,我怎样都不足惜,只是若父亲也入狱,孩子恐蹈覆巢之危。”

的确,“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孩子已然失去了母亲,倘若父亲再获罪入狱,那孩子必将陷入无人照料的绝境。而此时张之洞身为新科探花,前途一片光明,显然有这样一位父亲的庇护,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更为有利。

石家经过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追究张之洞的责任。张之洞的岳父回复道:“小婿也是无心之过,此事就当没发生过吧,以后要善待孩子,用心栽培。”

张之洞对岳父的宽容感激涕零,他厚葬了石氏,对外宣称夫人因病去世。经此惨痛变故,张之洞深刻反思自己冲动易怒的性格,决心痛改前非。

此后,他时时提醒自己 “戒急用忍”,一生秉持 “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气” 的原则,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

正如岳父所期望的那样,张之洞的仕途顺遂,一路位极人臣。他不仅出任封疆大吏,还获授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重要职位,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死后,他被追谥 “文襄”,晋赠太子太保,荣耀备至。

石氏去世后,张之洞又先后娶了两妻两妾,一生共育有十几个子女。不过,他始终没有忘记对原配石氏所生子女的照顾与栽培。长子张权自幼便接受良好教育,在学业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光绪十七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更是考中进士。

当时已然位高权重的张之洞,为了让儿子增长见识,培养清廉的品质,甚至自费送儿子出国留学,并坚持 “自备资斧,不领薪水”,以身作则,教导儿子为官要清廉无私。

来源:我们明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