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响应号召,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创业的憧憬,踏上了返乡之路。这本是一幅充满希望的图景,无数新鲜血液注入农村,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如人所愿。街坊农业阎文峰,一位长期深耕农村发展领域的观察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响应号召,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创业的憧憬,踏上了返乡之路。这本是一幅充满希望的图景,无数新鲜血液注入农村,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如人所愿。街坊农业阎文峰,一位长期深耕农村发展领域的观察者,以其犀利的视角指出了返乡创业背后隐藏的危机 ——“巨婴创业者” 现象。
所谓 “巨婴创业者”,并非指生理年龄上的幼稚,而是在创业思维和行动上,过度依赖外界支持,缺乏独立应对挑战的能力。许多返乡青年,满心都是理想的光环,回到家乡后,一头扎进创业项目,却没有意识到,农村的创业环境与城市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习惯了在城市中享受成熟的产业链、便捷的物流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回到农村,面对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分散的市场和有限的技术条件,显得无所适从,于是便将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在农村,父母往往拥有一定的人脉和资源,这些返乡青年便不假思索地依赖这些资源,将创业当作一场在父母羽翼下的 “游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奋斗。
这种依赖心理的背后,是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严重误判。农村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创业者有扎根土地的决心和耐心,去了解每一寸土壤的特性,去熟悉每一位村民的需求。数据是冰冷的,却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据相关统计,超过 60% 的返乡创业项目在短时间内夭折,而 “水土不服” 正是其失败的关键原因。这些项目往往是在没有充分调研农村市场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照搬城市的商业模式,却忽略了农村消费能力、消费习惯以及市场需求的独特性。创业者们沉浸在自己的 “情怀” 之中,将创业当作一种时髦的标签,而非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资本和技术,本应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两大有力引擎。在城市,资本的涌入往往能迅速催生新的产业,技术的革新也能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然而,当这些在城市中无往不利的因素进入农村,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城市资本,带着在城市市场中 “砸钱就能赢” 的惯性思维进入农业领域,却在农产品标准化的第一道门槛前就摔了跟头。以猕猴桃种植为例,在城市市场,消费者对水果的外观和规格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小均匀、色泽鲜艳的猕猴桃往往更受青睐。然而,在农村的实际种植中,由于土壤条件、气候差异以及种植技术的参差不齐,猕猴桃的大小和品质难以做到完全一致。一些返乡创业的项目,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品控体系的情况下,盲目将产品推向市场,结果因为产品规格不符合要求,遭到了渠道商的拒单,大量的猕猴桃积压,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也打击了创业者的信心。
资金管理也是一个大问题。有的创业者投入千万资金,建起了欧盟标准的现代化猪舍,引进了先进的养殖设备,本以为可以在高端猪肉市场分得一杯羹。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市场波动和销售渠道的重要性。一旦市场行情不佳,猪肉价格下跌,而销售渠道又没有打开,大量的生猪无法及时出栏,每天的养殖成本却在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项目亏损严重。
技术派创业者则陷入了另一种困境。他们满怀热情地引入各种智能设备和先进技术,希望能为农村带来一场科技革命。比如,在瓜蒌种植中,一些创业者引入了新的种植技术,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灌溉系统等,从理论上来说,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 —— 村民的接受程度。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种植方式的村民来说,这些新的技术和设备显得过于陌生和复杂,他们担心新技术会影响作物的产量,也担心自己无法掌握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于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这些新技术遭到了村民的抵制,无法真正落地实施。
阎文峰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返乡创业的核心矛盾:如何将城市的资本和技术,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和经济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资本和技术的引入,不能是简单的 “移植”,而需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 “本地化” 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创业的赛道上,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每一位创业者面前:农业,从来不是一个可以快速变现的行业。它不像互联网创业,一个好的创意加上资本的助推,就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阎文峰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指出,农业创业需要的是一种 “深耕细作” 的精神,是对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精雕细琢,是对每一个产业 “慢变量” 的耐心打磨。
山东的 “地瓜哥” 常彦磊,就是这样一位产业深耕者。他的创业之路,从一颗小小的红薯开始。常彦磊出生在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投身于红薯产业。起初,他只是想把家乡的红薯干卖出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家乡的味道。然而,在创业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要想真正做好红薯产业,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建立自己的种源库,培育出优质的红薯品种。
于是,常彦磊开始了漫长的种源库建设之路。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为了收集到更多的红薯品种,他跑遍了全国各地,甚至远赴国外。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资金的压力,还要面对技术上的难题。但是,他从未放弃。经过 3 年的努力,他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红薯种源库,拥有了数百个红薯品种。
有了优质的种源,常彦磊并没有满足。他知道,要想提高红薯的产量和品质,还需要改进种植技术。于是,他又一头扎进了农田里,和农民们一起,不断地进行试验和摸索。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终于总结出了 “浅栽平埋” 种植法。这种种植法,不仅提高了红薯种苗的成活率,还使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据统计,采用 “浅栽平埋” 种植法后,红薯的成活率提升了 18%,亩均增收千元。
常彦磊的故事,是一个从资本玩家到产业深耕者的典型案例。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在农业领域,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聚焦产业的 “慢变量”,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本质,是 “向土地要效益”,而这一过程,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和汗水的付出。
当先进的技术遇到复杂的乡村生态,会发生什么?这是每一位返乡创业的技术派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湖北,新农人龚勇峰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龚勇峰,一位怀揣着科技兴农梦想的年轻人。他看到了智慧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决定将其引入自己的家乡。他引入了一套先进的智慧农业系统,包括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灌溉系统、光谱采摘技术等。从理论上来说,这些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然而,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他却遇到了重重困难。
村民们对这些新技术充满了疑虑。他们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担心新技术会影响作物的产量,也担心自己无法掌握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而且,乡村的生态环境复杂,不同的地区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很大,这些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面对这些问题,龚勇峰没有选择放弃。他深知,技术要想在农村落地生根,就必须进行 “本土化改造”。于是,他开始了漫长的技术推广之路。他组织村民进行培训,亲自示范如何使用这些设备,让村民们逐渐熟悉和接受新技术。同时,他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光谱采摘技术进行了优化,将其与农户的经验结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采用新技术后,桃类的单果重量提升了 30%,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推广中药材种植时,阎文峰团队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山区的气候潮湿,传统的烘干工艺无法满足中药材的储存要求,导致中药材在仓储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阎文峰团队深入研究山区的气候特点,对烘干工艺进行了改良。他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烘干设备,结合特殊的烘干工艺,有效地解决了中药材霉变的问题。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不能是简单的 “拿来主义”,而需要创业者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将先进的技术与农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进行 “本土化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打破 “技术孤岛”,让技术真正为农村发展服务。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和经济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需要创业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解决。
真正的返乡创业,究竟是什么?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还是一群人的共同奋斗?阎文峰给出了答案:真正的返乡创业,是与乡村形成 “发展共同体”,是将个人的创业梦想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陕西的罗兆彪,就是这样一位乡村共建者。他回到家乡后,看到了家乡丰富的荞麦资源,于是决定发展荞麦产业。他推行 “公司 + 农户” 的模式,与 500 户农户签订了种植合同,为他们提供种子、技术和销售渠道,带动了 60 人就业。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自己获得了经济收益,还帮助村民们实现了增收致富。他将个人的创业与村民的利益紧密绑定,让村民们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肖仁甲在枝江的创业故事,同样令人深思。他建立了电商产业园,自己做起了柿饼电商生意。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看到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需求,于是决定培训她们成为直播主播。他开设了直播培训班,邀请专业的老师进行授课,从直播技巧、产品知识到售后服务,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如今,已经有 50 余名留守妇女在他的培训下,成为了优秀的直播主播,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肖仁甲通过打造 “创业生态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业中来,形成了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
这些案例表明,返乡创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创造经济效益,更在于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创业者需要从 “赚快钱” 的思维中走出来,树立 “造生态” 的理念,在产业布局中,充分考虑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与乡村的共同发展,让返乡创业的道路越走越宽。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需要有大局观和责任感,将自己视为乡村发展的一份子,与乡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在返乡创业的热潮中,情怀无疑是许多人迈出第一步的重要动力。然而,要想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真正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仅有情怀是远远不够的。阎文峰建议创业者做好 “三商” 修炼:懂 “农商”(农业规律与市场需求)、强 “技商”(基础技术应用能力)、修 “情商”(乡村沟通与组织能力)。
河南睢县的王俊峰,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返乡之前,王俊峰在鞋厂摸爬滚打了 10 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回到家乡后,他并没有盲目地投入创业,而是将自己在城市中积累的经验与家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深入了解制鞋行业的市场需求,不断改良生产线,提升产品质量。凭借着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出色的管理能力,他的企业成功拿下了国际品牌的订单,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创业梦想,还带动了 130 人就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俊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创业之前,先攒本事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创业,需要创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农业生产的规律,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与村民、供应商、客户等各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近年来,为了鼓励返乡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涵盖了创业担保贷款、税收减免、场地支持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出台的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已超过 30 项,为创业者们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然而,阎文峰也提醒创业者,政策是助力,不是拐杖。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创业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 “政策套利”。所谓 “政策套利”,就是一些创业者将政策当作获取利益的工具,只想着如何从政策中捞取好处,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和创新。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政策的初衷,也难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米脂的 “小米哥” 任宏宇,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充分利用了政府提供的 300 万元贴息贷款,建设了深加工线,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主动投入 200 万元进行研发,推出了月子米、富硒米等细分产品。通过不断创新,他成功地将政策资源转化为创新动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任宏宇的做法,不仅实现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也为当地的小米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案例表明,政策是返乡创业的重要助力,但创业者不能过度依赖政策。只有将政策与自身的创新和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政策的作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创业者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农村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农业,因其独特的生产特性,天然面临着诸多风险。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技术难题等,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对创业项目造成巨大的冲击。据统计,农业创业的失败率相对较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风险的把控不足。针对这一现状,阎文峰总结出了 “三三法则”,为创业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
“三三法则”,即 30% 资金用于抗风险储备(如农产品保险、应急仓储),30% 精力投入市场对接(建立稳定渠道),30% 资源用于乡土关系建设(降低沟通成本)。这一法则,从资金、精力和资源三个维度,为创业者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
云南的余妹莲,在创业初期就深刻认识到了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她从事草果种植和民族服饰产业,在电商物流领域积极布局。面对电商物流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她预留了 20% 的流动资金。在疫情期间,市场需求急剧下降,订单暴跌,许多企业陷入了困境。然而,余妹莲凭借着前期的风险储备,成功挺过了这一难关。她利用储备资金维持企业的运营,同时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拓展销售渠道,最终实现了 “草果种植 + 民族服饰” 双产业的突围。
余妹莲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农业创业中,风险预控是一门 “生存必修课”。创业者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创业的风险性,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通过合理的资金规划、市场对接和乡土关系建设,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阎文峰的观点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返乡创业的前行之路。他所倡导的实干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农村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返乡创业本质的精准把握。
农村的发展,不需要那些将创业当作 “镀金之旅” 的 “过客”,他们带着城市的浮躁与功利,在农村的土地上浅尝辄止,最终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农村真正渴望的,是那些愿意将 “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同路人,他们与土地共情,与村民共融,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乡村的希望之花。
从逃离 “巨婴困境” 到完成三重蜕变,返乡创业者们在实干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们或许曾在资本的寒冬中瑟瑟发抖,或许曾在技术的迷宫中迷失方向,或许曾在乡村的人情世故中碰得头破血流。但正是这些挫折与磨难,让他们学会了坚韧,学会了成长,学会了如何在农村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正如山东的常彦磊所说:“当你真正蹲下来看土地,土地就会告诉你答案。” 这答案,是对农业规律的尊重,是对市场需求的洞察,是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每一位实干的创业者都是一颗种子,他们带着敬畏心深耕,怀着同理心共建,让梦想在泥土中生根,让希望在实干中结果。
未来的乡村,必将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在这片热土上,实干的创业者们将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他们的故事,将成为乡村振兴史上最动人的篇章,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共同创造乡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农村摆摊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