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影响着全球约1/68的儿童,在中国也有数百万家庭正面临着与之相关的挑战。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孤独症群体日益增长的关注,更标
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影响着全球约1/68的儿童,在中国也有数百万家庭正面临着与之相关的挑战。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孤独症群体日益增长的关注,更标志着我国孤独症服务理念从单纯“救助”向全面“赋能”的重要转变,推动全社会形成理解、接纳、支持孤独症群体的友好氛围,共同点亮“星星的孩子”的成长之路。
对孤独症的基本认知:超越误解的科学真相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类以社交障碍、沟通困难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它并非心理疾病或教养不当的结果,而是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功能性差异。与普遍误解不同,孤独症不是单一疾病表现,而是一个“谱系”,意味着患者的症状表现和功能水平存在极大差异——从需要全天候支持的重度患者到能够独立生活的高功能个体。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孤独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约为1%-2%,我国估计患病率为0.7%,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种上升趋势部分源于诊断标准的完善和公众认知的提高,但确切成因仍是科学界探索的课题。需要注意的是,孤独症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早在194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莱奥·坎纳博士就首次系统描述了这一症状。
从临床表现来看,孤独症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沟通困难和刻板行为。此外,孤独症患儿还容易伴随认知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部分孤独症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但也有部分个体在记忆、艺术或计算等领域展现出特殊才能——这些“天才”表现只是谱系中的一小部分,不应成为对孤独症群体的刻板印象。
一个关键认知是,孤独症往往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虽然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症状,但其核心特征仍可能持续终生,患者在不同生命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支持。这也正是2025年主题强调“全面发展”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深层原因——孤独症群体的需求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动态变化的。
“五不原则”,帮助孩子发现孤独症早期征兆
从诊断方面来看,目前尚无生物学标记物,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评估来完成。家庭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一些反应来进行判断:
1.不应:我们叫孩子的名字他没反应;
2.不看:正常我们对话会看着对方的表情和眼睛,但他们社交不看人,尤其是面对面的眼睛对视;
3.不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4.不说:语言出现延迟,尤其是对话型的语言能力差,部分孩子可以发出很多声音,但是不会对话;
5.不当,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和行为,家长往往会觉得孩子有点“怪”;言语的不当,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言语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当孩子出现这些警示信号时,应尽早就医评估,因为“早期干预”的效果通常最为显著。
值得强调的是,孤独症人士虽然在社交沟通上面临挑战,但他们同样拥有情感世界和学习方式,只不过他们的方式具有“独特性”。所以我们需要构建包容性社会认知,也是今年世界孤独症日主题希望传递的核心信息之一。
从早期干预到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孤独症群体的需求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关键。早期干预是孤独症支持体系的基石。0-6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科学的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语言和认知能力。家长需警惕的是,目前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仍是主要干预手段。儿童青少年阶段,通过教育康复融合体系,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多元的教育模式。对于成年期的孤独症,需要为他们提供职业评估、技能培训和、就业支持、康养服务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对于孤独症的家庭,他们的照顾压力和精神负担远超普通家庭,需要专业心理支持和喘息服务。
孤独症儿童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包容的社会环境,从公共交通到文化场所,从学校教育到就业市场,每一个社会领域都可以通过适度调整变得更加“孤独症友好”,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地闪烁。
本文来自【首都儿科研究所】,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