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范乡村儒学实践基地揭牌 王钧林教授致辞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10:48 1

摘要:乡村儒学作为颜炳罡先生首倡并躬身实践的文化事业,十余载筚路蓝缕,也是一项把儒学的论文写在山东大地、中华大地上的高尚的事业。这项事业的发轫,可追溯至至圣先师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的泗水乡村。颜先生以学术热忱践行知行合一之精神,在田野阡陌间播撒儒学火种,终使乡村儒

尊敬的李宝燕主席、李兆祥校长、颜炳罡先生,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乡村儒学作为颜炳罡先生首倡并躬身实践的文化事业,十余载筚路蓝缕,也是一项把儒学的论文写在山东大地、中华大地上的高尚的事业。这项事业的发轫,可追溯至至圣先师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的泗水乡村。颜先生以学术热忱践行知行合一之精神,在田野阡陌间播撒儒学火种,终使乡村儒学走出了一条从学术理想到社会实践、从局部试点到全域推广的愈见开阔的发展路径。

2022年,颜炳罡先生依托曲阜师范大学成立乡村儒学研究院,标志着这项事业迈入体系化发展的新阶段。依托这个学术平台,乡村儒学不仅在齐鲁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于聊城、青岛等地相继设立研究院分院,更在县域层面构建起十余个实践基地,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双向发展。乡村儒学正发出不容忽视的时代强音,我对这项实践的认识比较肤浅,但结合今日实践基地揭牌之契机,愿就乡村儒学在当代文化建构中的时代价值谈三点浅见:

乡村儒学的勃兴,标志着当代学者文化主体意识的集体觉醒。这种觉醒的深层意涵在于突破了传统学术研究的书斋化窠臼,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转向。以颜炳罡教授为代表的学者群体,正以躬身入局的姿态,将儒学义理转化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方案。在颜炳罡先生的带领下,一批学者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当中去。这意味着在文化建设当中加入了儒学的要素,为我们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增添了儒学的底色。当代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赓续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它的本质绝非将传统与现代置于对立的维度,而是着力构建新旧文化的交融共生机制。这种文化发展观既非破旧立新,亦非革故鼎新,而是通过激活传统文脉中的精神基因,使其成为滋养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第二,乡村儒学的兴起,也证明了儒学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当中的价值和意义。回溯历史语境,自“五四运动”以降,儒学在激烈的传统批判浪潮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而今在党中央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指引下,儒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正焕发新生。通过组织村民、市民共读《论语》《孟子》等经典文本,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理念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融入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这深刻昭示了儒学并非尘封的典籍,而是解决当代社会伦理建构、价值重塑问题的精神资源,儒学的现实生命力在乡村儒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确证。

第三,乡村儒学的发展历程也充分验证其路径选择的正确性。乡村儒学所到之处的的确确改变了民风、村风和家风:在民风建设层面,乡村儒学普及的地方人际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和谐共处、礼让互助渐成风尚;在家风培育维度,家庭代际关系中孝道缺失现象大幅减少,敬老爱亲、赡养尽责蔚然成风;在村风塑造方面,不文明行为持续消减,公共空间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这些具象化改变有力印证了乡村儒学实践范式的有效性。颜炳罡教授开创的乡村儒学经过二十余年探索,已形成可复制的基层治理经验。其创新性在于突破传统场域限制,将实践范围从农村拓展至社区、学校、企业等多元空间,构建起立体化传播体系。三德范村作为持续二十年的实践样本,它的揭牌仪式标志着乡村儒学的模式进入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既有实践成效基础上,依托系统化基地建设,乡村儒学必将开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基层文明建设提供持续动能。就三德范村这个实践基地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乡村儒学的发展一定是越来越好,前景一定是越来越辉煌的。

谢谢大家。

来源:觉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