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触不到的墨香:台北故宫《蜀都赋》里的千年对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1:04 2

摘要: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展厅,指尖隔着微凉的玻璃,能隐约望见展柜里那卷清代行楷——米白宣纸泛着淡淡的岁月黄,松烟墨色在不同光线下忽深忽浅,像极了蜀地山间的晨雾。这是成亲王永瑆写的《蜀都赋》,三百年前他落笔时的墨香早已消散,却在今天,让每个驻足的观展人,都成了晋

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展厅,指尖隔着微凉的玻璃,能隐约望见展柜里那卷清代行楷——米白宣纸泛着淡淡的岁月黄,松烟墨色在不同光线下忽深忽浅,像极了蜀地山间的晨雾。这是成亲王永瑆写的《蜀都赋》,三百年前他落笔时的墨香早已消散,却在今天,让每个驻足的观展人,都成了晋代左思与清代永瑆的“跨时空听众”。

永瑆的书房“诒晋斋”里,曾常年摆着一方来自蜀地的端砚。史料记载,这位清代宗室写《蜀都赋》前,特意让仆从从江南采来新制的宣纸,又将墨锭在砚台中慢磨——磨墨的水是隔夜的雪水,磨到墨汁能在指甲上凝成透亮的黑珠才停手。他写这卷赋时,案头还摊着一本《蜀地舆图》,写“岷山”二字前,会对着舆图里的山脉走势出神,落笔时竖画便带着山棱的陡峭;写“锦江”时,又会想起书中“江色如锦”的描述,撇捺便晕着流水的柔劲。

当代书法研究者用数字技术扫描这卷作品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永瑆写“火井沈荧于幽泉”这句,墨色比其他段落深了三分,笔锋的停顿也多了两处。后来比对《诒晋斋日记》才知道,他写这句时恰逢雨夜,听着窗外雨声,忽然想起赋里“火井遇雨更明”的记载,特意加重墨色,让字里藏着“雨夜火井”的画面感。这种“以墨代画”的巧思,让左思笔下的蜀地奇景,不再是纸上文字,而成了能透过笔锋看见的山水。

这卷《蜀都赋》从清宫流出后,曾被民国藏家朱文钧收藏过。在放大镜下,能看见纸页边角有一处淡淡的朱红钤印,印文是“文钧私印”——这是朱文钧当年为它盖的藏印。据说朱文钧得到这卷作品后,特意请人用蜀锦做了锦盒,还在盒内题了一行小字:“永瑆写赋,字字有蜀气,当与蜀地共存。”后来这卷作品辗转到台北故宫,锦盒虽已换了新的,却依旧保留着蜀锦的纹样,像是在悄悄呼应着赋文中的“蜀锦名天下”。

更有意思的是,台北故宫的修复师在整理这卷作品时,发现纸纤维里夹杂着几根细小的竹丝——这是清代蜀地造纸常用的原料。原来永瑆写《蜀都赋》时,特意选用了蜀地造的宣纸,这种纸吸墨性好,能让笔锋的细微变化都留在纸上。如今,这些藏在纸里的竹丝,成了连接作品与蜀地的“隐形纽带”,让人想起左思笔下“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的蜀地风物。

去年秋天,有位蜀地的老书法家专程到台北故宫看这卷《蜀都赋》。他带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看了两个小时,离开时说:“永瑆写‘郫筒酒’的‘郫’字,起笔像极了蜀地竹编的纹路,这是只有懂蜀地的人才能写出来的。”后来这位老书法家回到成都,根据记忆临摹了这卷赋的片段,还在旁边题了蜀地的方言注解,让年轻人也能读懂赋里的“蜀味”。

现在,台北故宫的官网还能看到这卷《蜀都赋》的高清扫描图。有网友把图放大后,发现某行字的墨色边缘有细微的晕染,像极了手机里拍的蜀地晨雾;还有人把笔法轨迹和都江堰的水流图叠在一起,竟发现“江”字的笔画走势,和岷江的支流分布惊人地相似。这些偶然的发现,让三百年前的书法卷,成了当代人对话蜀地文化的“活载体”。

离开展厅时,回头再看那卷《蜀都赋》,玻璃上反射着窗外的蓝天,恍惚间,纸页上的墨字好像和远处的云叠在了一起——原来真正的文化瑰宝,从不是躺在展柜里的“古董”,而是能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故事,让千年的笔墨,始终和当下的生活共鸣。

来源:侠肝义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