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亩产”丈量发展,“效益”定义未来。泰山区以“亩产论英雄”为牵引,系统评估企业发展质量与效益,走出一条以质效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泰山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销售收入增速、亩均税收增速分别为33%、34%,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亩产”丈量发展,“效益”定义未来。泰山区以“亩产论英雄”为牵引,系统评估企业发展质量与效益,走出一条以质效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泰山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销售收入增速、亩均税收增速分别为33%、34%,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内外”兼修,以体系创新绘就企业精准画像。围绕“参评范围、指标设置、数据整合”三个方面,创新构建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一是扩大参评范围。2025年,泰山区参评企业数量达19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26家,规下工业企业70家,涉及26个工业行业大类,实现了辖区内行业全覆盖。二是优化指标设置。在保持与省高度统一的基础上,构建了“6+X”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6”是单位用地营业收入、收入利润率、单位能耗营业收入、单位污染物排放营业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六项固定指标,“X”是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两个加分项,充分发挥评价指标“风向标”作用,积极鼓励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提速转型。三是强化数据支撑。整合统计、税务、自然资源等多部门数据,通过亩产效益平台算法模型自动生成企业数字画像,生成“一企一单”体检报告,让评价结果更客观、更精准、更高效。
“正反”同步,以机制创新激发转型内生动力。聚焦“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两条主线,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企业的转型热情。一是正向激励。对评为A类的企业,在要素保障、资金奖补、荣誉争创等方面予以倾斜,以真金白银推动“创新强、技术高、效益好”的企业加快发展。今年以来,共争取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资金等扶持资金1500余万元,为企业做大培强、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反向倒逼。以年度为周期,对评为D类的企业执行差别化电价,用电价格每千瓦时加价0.05元,倒逼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信用评级、贷款准入、贷款授信、担保方式创新、还款方式创新、贷款利率优惠等方面与评价结果挂钩,实行按ABCD档顺序降低信贷占比,推动信贷资源向优质发展企业集聚。
“点面”结合,以服务创新厚植工业发展沃土。持续扩大惠企政策知晓面、串联企业服务完整链、定位企业发展问题点,创新对企服务,不断做强创新链、产业链。一是推动政策集成。系统整合金融、科技、人才等多领域涉企政策,构建“惠企政策数据池”,打破企业信息壁垒,帮助企业应享尽享,将以往“企业找政策”的旧模式转变为“政策找企业”的新常态。二是深化精准服务。开展“解难题、办实事、优服务、促发展”走访企业活动,服务专员、科技特派员主动下沉一线,对能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对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专班推进方式予以攻坚。三是强化定期问诊。面向C类、D类企业,实行一对一精准指导,托清企业发展底子,采取税收辅导、土地盘活等方式,加强督促企业力度,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优先推荐A类、鼓励B类企业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定向孵化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目前全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1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达到89家。
下一步,泰山区将继续用好“亩产效益”这把标尺,持续深化评价结果应用,强化精准服务,努力打造要素精准配置、企业梯次奋进的高质量工业生态,奋力谱写新型工业化发展新篇章。(记者张晓君)
泰山区融媒体中心编辑:彭伟 监制:高利娜 终审:刘建峰
来源:泰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