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家精神,是引领教育工作者前行的明灯;《教育家》,是这盏明灯下记录、传递、守望光芒的同行者。创刊十载,《教育家》始终如一地将目光聚焦于教师群体,将敬意倾注于教育沃土。十年间,我们深耕教育现场,发掘并呈现了一大批胸怀家国、情系教育的大国良师、乡村大先生,以及那
感谢您秉烛传薪,点亮智慧的殿堂;
感谢您躬耕杏坛,播撒希望的种子;
感谢您守护民族根脉,铸就复兴的荣光。
致敬教师!
又是一年金秋,丹桂飘香颂师恩。
今年,全国教师节的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不仅是对广大教师的崇高致敬,更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召唤。
教育家精神,是引领教育工作者前行的明灯;《教育家》,是这盏明灯下记录、传递、守望光芒的同行者。创刊十载,《教育家》始终如一地将目光聚焦于教师群体,将敬意倾注于教育沃土。十年间,我们深耕教育现场,发掘并呈现了一大批胸怀家国、情系教育的大国良师、乡村大先生,以及那些勇于创新的改革先锋与先行者。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他们在平凡中成就不凡,是教育家精神最坚实的践行者和最鲜活的载体。
十年关注,五年坚持。《教育家》连续五年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发起“请教师上头条”活动,这不仅是一份礼遇,更是一种价值主张——让教师的智慧、坚守与贡献成为时代强音。今年的10位教师代表,秉持强烈的教育情怀,全身心付出;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创新探索,为教育教学改革贡献生动样本;躬耕杏坛,为建设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他们的身影,正是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托举强国梦想的璀璨缩影!
仅以他们为代表,致敬所有躬耕不辍、铸魂育人的教育工作者!
和渊:探究学习的基础,对抗“平庸”的力量
本科时,和渊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后被保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博士毕业后,她毅然选择投身基础教育,结合自身经历,在中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科研思维。
教学中,和渊不仅传授知识,更希望学生能洞察学习的底层逻辑:致力于引导学生建构“结构功能观”“物质能量观”等生物学核心观念,强调学科思维的终身价值;将科学家的真实探索融入课堂,让科学有温度、有故事;研究“如何科学地学习”,力图帮助学生跳出“低水平重复”的误区,进而提升学习效能。在国家课程之外,她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不同的科研探索中明确自己的志向,多名学生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领域的创新项目中斩获佳绩,也有学生因此走上科研道路。
生物学科教师的身份之外,和渊还是科技辅导员、科普写作者,著有《生物学观念和方法例谈》《成为学习高手》《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等书籍,以不同形式推动科学教育的普及。在和渊看来,中学教育应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自我系统”,鼓励他们追随内心、拓展边界,在探索中勇敢对抗将人拖向“平庸”的力量,成长为兼具专业深度与思维广度的“T型人才”。
焦银霞:在边疆地理课堂树起“心中的界碑”
焦银霞,扎根边疆教育19年,以“连接生活、塑造灵魂”为教育理念,致力于“让地理成为学生看世界的眼睛”。
她创新教学方法,将抽象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以马蹄铁串连古今商贸变迁,借蜜雪冰城门店讲解服务业区位选择,引导学生通过家乡农田、果园的实地观察理解农业与气候的关系。她设计的实践性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执教《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这一抽象内容时,她运用《喀什地区乡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定位分布图》等本土资源,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环境出发理解国家战略,让宏大的概念变得可触可感。
焦银霞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首课三分钟”、讲述戍边英雄事迹、描摹国家地图等方式,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让冰冷的界碑化为有温度的精神坐标。
从一度迷茫到成长为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焦银霞带领工作室成员编写乡土教材、推广教学经验,并积极参与沪喀、鲁喀等跨省教研活动,努力成为推动边疆地理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武迪:为学生打开通往人工智能的大门
武迪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拥有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本科、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研究生学历,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交换学习。受名校博士投身中学教育案例及人工智能发展潜力启发,她于2013年入职人大附中,深耕人工智能教育十二年。
她坚持“交叉创新”理念,聚焦“智能素养培育”,将教学内容明确为两大板块:一是人工智能学科自身范畴,涵盖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思维逻辑、科技伦理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和社会的关系等;二是聚焦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创新教学,沿着人工智能历史和前沿两个方向,从人工智能学科基础(人工智能+X学科)和前沿应用(学科+人工智能)两方面。她通过“走近大师”联动顶尖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对接科研领域学生等方式挖掘课程方向。
教学中,她以计算思维为核心设计课程,运用“深度学习”模型,结合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联合生物教师用情景表演讲解遗传算法、借助AI工具带小学生理解种群增长模型。她主张AI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计算思维,而非单纯教授工具使用,始终以热忱与专业为学生打开通往人工智能的大门,推动AI教育普及。
王巧丽:10年写下13万字,她用诗歌为乡村学生赋予自由的灵魂
在一首首短小精悍又富有童趣的诗文背后,是王巧丽与她的“小荷诗文社”不断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携手共同成长的十余载时光。2014年至今,由一个兴趣社团升级为拥有5名指导教师的“小荷诗文社”,前后吸纳了近300名学生,他们创作的诗文作品累计超过13万字。这13万字诗稿,是她用文字为孩子们搭
建的通往自由与远方的阶梯。
王巧丽坚信“诗歌是心灵的故乡”,她用日复一日的创作与引领,让原本羞怯的乡村学生敢于用诗文表达情感、审视世界,助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赋予他们丰盈而自由的灵魂。她说,在培养想象力与创作力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对生命多一分思考,也会在未来遇到挫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才是诗歌所带给他们最根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刘文宪:让人工智能教育成为乡村学生成长的“第二曲线”
刘文宪用35年的坚守与热忱,为山里娃点亮了人工智能的梦想。面对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他主动抓住机遇,自学电子元件、编程与机器人技术,组建“星娃”机器人工作室,带领学生从零起步。他摒弃灌输式教学,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引导他们从拼装机器人走向自主设计项目——智慧养老屋、农田灌溉系统、科考船模型陆续诞生。
刘文宪更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带他们走出大山参加竞赛,还走访了各地科技馆、博物馆,在真实世界中成长。2019年以来,他将全部心力倾注于社团建设,自费培训、跨省请教,用人工智能教育重塑学生的思维与眼界。他说,他要让每个山里娃都被看见、都有机会触摸星光。
马古兰丹姆:在舞蹈治疗中,唤醒“星星的孩子”
马古兰丹姆面向孤独症儿童开展公益舞蹈治疗,源于她的博士论文研究。她主动联系了当地一家名为“彩虹雨”的公益组织,希望能在授课的同时开展实证研究。完成博士论文后,她觉得自己“ 再也放不下了”。直到现在,她仍坚持每周乘地铁往返于单位与“ 彩虹雨”之间。
基于孤独症儿童的特点与实际需求,丹姆特别编创了20多套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一方面,她将孩子们难以辨认的内容转化为具身化的体验,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另一方面,她注重通过模仿与镜像练习来增强孤独症儿童的感受力,这是舞蹈治疗中的常用技法。经过这样一次次的引导和练习,大多数孩子借助动作隐喻,得以慢慢建立已知世界与象征世界的联系。
在国外,舞蹈治疗多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开展,而丹姆的课堂则是几十个孩子共享一位老师。几年前,她在上海体育大学成立学生社团,招募志愿者前往“彩虹雨”协助教学。她上课时,学生们就担任助教,配合孤独症儿童完成互动,有时还负责协助处理课上的突发情况。偶尔遇到丹姆临时有事无法到场,他们还会代替老师任教。随着时间的推移,志愿者们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人完成学业后自然离开,也有人毕业后依然利用空闲时间回到“彩虹雨”,继续为孩子们提供帮助。
魏秀丽:架起民族技艺与美育的桥梁
魏秀丽是海南省儋州市那大实验小学美术教师,2024年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她儿时便与美术结缘,绘画天赋被发掘后,系统学习美术,1998年从海南琼台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成为一名美术教师,2013年被评为海南省骨干教师。
魏秀丽深入挖掘儋州乡土非遗资源,开发融合少数民族非遗技艺的校本课程。2017年,她前往南丰镇松门小学,针对苗绣课程问题,开发“七巧苗绣”课程,以七巧板拼图激发兴趣,让学生创作刺绣作品。发现苗族蜡染传承困境后,她学习“点蜡”工艺,2019年在南丰镇中心学校开发“苗靛蜡染”课程,以纹样设计为切入口,让民族技艺与现代审美交融。她认为民族技艺与美育结合应培养综合素养,依托那大实验小学机制,开发“草本艺染”课程,打造“染艺—缝纫—销售”课程群,让学生动手创作,提升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在民族技艺学习中提升文化自信。
为提升乡村美育水平,她带领团队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在西培镇培平小学,她每周下乡教学,策划书画展,推动学校招聘专业美术教师。几年间,活动惠及儋州30余所乡镇学校,受益师生超8000人,带动乡村美术教师提升能力,改善乡村美育面貌,推动乡村美育发展。
方明荣:于耕读田园间,见证幼儿蓬勃生长
方明荣深耕幼教领域多年,聚焦儿童健康问题,以食育为突破口,探索出“依食而养、借食而育”的健康教育路径。
自2007年起,方明荣带领省实幼从“食安”入手,组建跨领域团队,结合中医养生文化制定幼儿配餐食谱,并为新入园的孩子辨识体质、推荐家庭食谱。随后,她将研究重点转向“育人”,提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食育内涵,将其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打造班级专属蔬果花园;开展“我和萝卜的故事”等主题探究活动,让孩子直观认识食物来源,同时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主能力。
2011年,方明荣带领团队创建“食育工坊”,以传统节日食俗为主线开展实践活动,创新混龄教育形式,并通过园本教研提升教师的食育实践能力。
依托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方明荣推动幼儿园承租222亩土地建设“耕读苑”,打造多种田园实践样式,让孩子亲身体验食物从田园到餐桌的全过程。她还积极推动家园共育,开展“健康餐桌・幸福家庭”等主题活动,将食育理念延伸至家庭,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李娜:以葫芦烙画描绘乡村美育的希望图景
2018年,李娜自费购买烙画机,首创“葫芦烙画”校本课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度融合。面对乡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余生活单调的现状,她将葫芦烙画转化为适合小学生的课程体系,与教师团队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内容涵盖简笔画、线条画、素描、水彩和软笔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
李娜创新性地将课堂延伸至户外,开辟学校葫芦种植园,让学生全程参与从翻土、育种、栽种到打皮、晾晒的全过程,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她还将葫芦烙画与人文、科学等学科融合,融入二十四节气、生肖文化、“四君子”等传统文化元素,在技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科学教育方面,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植物生长问题,实现以美育心、以劳育德、以画学知。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专注力、耐心和创造力。她成功帮助多名学生找到自信,认为“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葫芦种子,我们要做的是给它雨露和阳光”。25年坚守乡村教育,她以葫芦烙画为载体,点燃学生生命热情,为破解乡村教育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课改样本。
以教育的力量,托举高原孩子的科技梦想
借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科普教育提供政策支持的契机,才吉与校内教师团队在西藏那曲市聂荣县中学校建起一座科技馆,并以此为基础,面对气候恶劣等重重困难,“摸着石头过河”,打造出一套扎根本土的科普教育体系。
自建立科技馆以来,才吉等教师一直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与先进的科普设备。与此同时,他们也尝试利用藏区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设计并打磨出一系列适合在本地开展的科普活动。教师们会带学生到大草原采集植物标本,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相关植物学知识,也增进了对家乡自然生态的了解;他们会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带学生开展有趣的物理实验,帮助学生了解身边蕴藏的科学知识;他们会在晚上把望远镜搬到操场,带学生观测月亮,验证教材中的月相变化规律。
在才吉等人的努力下,书本和视频中的科学知识逐渐进入藏区学生的日常生活,改变了“科技是遥不可及的”这一刻板印象。随着学生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他们遇到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时,开始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还能够解释背后的一些科学原理,并尝试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突破原有的思维边界,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来源: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