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6月,韩国盖洛普以面试调查员采访的方式,面向除济州岛以外的全韩国近两千名民众进行了一项关于“谁是韩国人最尊敬的人物”的调查。
2024年6月,韩国盖洛普以面试调查员采访的方式,面向除济州岛以外的全韩国近两千名民众进行了一项关于“谁是韩国人最尊敬的人物”的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李舜臣以14%的占比位列第一名。
盖洛普调查结果,图源:韩国《朝鲜日报》2024-06-13报道
当然,这不是李舜臣第一次位居榜首了,而在2014年-2019年的韩国盖洛普调查中,李舜臣也次次问鼎榜首,至于他们一直崇拜的世宗大王呢?则是名列第二,从中可见韩国民众对于李舜臣的喜爱,甚至将其夸为亚洲第一名将。
是的,此前韩国人就排出自己心目中的亚洲十大名将,从第一到第十分别是:李舜臣、成吉思汗、孙武、阮惠(西山朝第二代皇帝)、权栗(李舜臣同时期将领)、东乡平八郎、韩世忠、乙支文德(高句丽时期将领)、黎利(后黎朝开国之君)、织田信长。
这个榜单里不仅列出朝鲜半岛上三个将领,更是将李舜臣列为第一,不少人看了名单后,倒吸一口气,见过能吹的,还没见过这么能吹的。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不不。
在美版知乎Quora上,韩国网友“热心”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李舜臣,日本是不是就轻易征服了大明?
Quora上的提问
甚至在电影《苏里南》里,将李舜臣、凯撒大帝、拿破仑并列为世界三大名将,不得不说,韩国人是真的敢吹啊,好在没说是三大名将里的第一。
《苏里南》剧照
那么韩国人心目中的世界三大名将之一的李舜臣,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一句话,属于在二十四史里都排不上号的人物。
李舜臣的先祖是高丽时代的中郎将李敦守,但在李氏朝鲜时期在重文轻武的影响下家族走向了文班的道路,祖父李百禄一度担任平市署奉事,但却因“性本狂悖,日与无赖之徒纵酒无忌,多有泛滥作弊之事”而被罢官。
李舜臣画像
到了父亲这一代,算是家道中落了。
按理说李家应该继续从文读书,好复兴家族,但年幼的李舜臣却对武艺感兴趣,不仅习武还熟读中原流传过去的《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兵书,并于万历四年(1576年)考中武举,在日本入侵之前,官至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属于水军将领。
万历十九年(1591年)正月,丰成秀吉向各地大名征兵三十万,于次年三月趁着海船进攻朝鲜半岛,打算拿下李氏朝鲜后进攻大明。
此时李氏朝鲜承平日久,武备懈怠,防御工事是能省则省,加上李氏朝鲜学习北宋防备武将,所有武将平时留在汉城,只有出战的时候才能统兵,岂是刚刚打过战国混战的精锐日军?
仅仅十九天,李氏朝鲜王京汉城就被攻克,国王李昖仓皇出奔平壤,但没多久平壤亦被攻克,不得已,李昖逃到大明边境的义州,并请大明救援。
壬辰倭乱
不过李昖又暗藏了小心思,没有告诉大明真实的兵力,而大明则认为是数千人的倭寇骚乱,就派遣千余人救援,结果吃了个暗亏,也让丰臣秀吉信心大增,认为攻克大明不费吹灰之力。
李氏朝鲜在陆地上节节败退,但水军这边倒是取得了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
02在开战前,李氏朝鲜水军在册兵员不少,高达十六万人,但李氏朝鲜实行一兵三保制,日常水军只有四分之一,也就是四万人左右。
然而水军又实行府兵制度,人数还要分二运,二运后分三番,如此一来,正常在役的水军人数实际上并不是很多。
比如一个水军万户是一万两千户,一兵三保后为三千兵户,二运后为一千五百兵,三番后仅有五百兵,这么一来,日常水军大量缩水,一个三万户的水军,在番兵员仅有两三千人。
因而面对日本战船的突袭,庆尚道水军将领元均只能在仓促下将港内战船大部凿沉,仅带着七八条大船逃走。
而李舜臣当时正带着水军巡边,并不知道日军突袭,得知后汉城失守后,立即和全罗右水使李亿祺、庆尚右水使元均带着二十八艘战船,打算进攻停在巨济岛玉浦港的日本水军。
此时的日军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大家都忙着上岸劫掠,船上基本没人,李舜臣下令进攻,击沉日军战船二十六艘。
龟船
初次胜利后,李舜臣又继续寻找日本战舰,在泗川海战中歼灭了十二艘日军战船,在溧浦海战中,又歼灭了二十艘战船,算是李氏朝鲜初期唯一的战绩,李舜臣也因此升到正二品的正宪大夫。
不久,李舜臣集结重兵,打算袭击驻扎在釜山的日军水师,这里是日军的一个重要的据点,只要拿下,就能断绝日军海上的运输路线。
可惜釜山这边有日军大量陆战军队驻守,尽管李舜臣摧毁了岸边的一百多艘战船,但日军此后却坚守不出,也让李舜臣无计可施,暗叹了一口气:“时贼以重兵久居釜山,改建城壁楼橹,盘踞甚壮。舜臣知不可易攻,乃引兵还,以待天兵”,随后退兵。
可以说相对于一触即溃的勤王军,李舜臣带着海军在初期的确取得了不少战果,也振奋了人心。
但李舜臣始终未能取得一次较大的战果,其战斗始终无法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真正影响占据的还是明军的救援。
03自第一次救援失败后,明朝这边意识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同年十月,以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以伤亡两千人的代价,击溃敌军万余人,成功收复平壤、开城。
而后在碧蹄馆一战,一万辽东精锐铁骑冲锋,日军立即崩溃,根据《宣祖实录》记载:“日贼之首鼠而不敢出,出而无不歼者,皆以马之力。而漫获生口自供,倭所深畏而不敢前者,亦惟马耳”,日军算是彻底被吓破了胆。
辽东精锐铁骑冲锋,日军立即崩溃
此时的日军打算撤退,而朝鲜这边认为,盘踞在王京的日军不日撤军,命李舜臣策应明军,截断日军的退路,包围点就是日军在庆尚道熊川水营。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二月十日,李舜臣和庆尚道右水使元均和与全罗道右水使李亿祺会合,直扑熊川,但任凭李舜臣如何引诱,日军就是不肯出战,不得已,只能先行撤退。
二月十三日,李舜臣兵分三路进攻,和之前一样,日军就是龟缩不出,只能再次撤军。
二月十八日,李舜臣再次出兵,又是连番引诱,这次,三艘日军战船忍不住主动出击,却落入李舜臣布置的埋伏圈,不过这次未能取得战果,三艘战船居然逃了回去。
二月二十日,李舜臣再次出兵,这次李舜臣打算水路夹击,自己带领水军直扑熊川,然后安排两路战船作出登陆的样子,让日军自乱。
想法虽好,但将官李应溉、李庆集不听号令,擅自突进,直接被围困,也让计划失败,就连指挥船差点被围困差点没能逃出来,气的李舜臣在日记中大骂:“其为痛愤痛愤,肝如裂如裂”,这次算是吃了一个败仗。
李舜臣的日记
二月二十八日,重新整顿水军后的李舜臣再度出击,但日军依旧龟缩不出,只能佯装撤退,以吸引日军出击,果然不久,就受到了急报,李舜臣很高兴,以为日军终于出击了。
但到了前线,鼻子差点气歪了,原来庆尚道右水使的水军居然杀良冒功,气的他立即绑了主要军官,想要整肃军纪,可谁能想到,有这个想法的居然是同僚元均,据理争辩后,二人不欢而散。
三月六日,李舜臣自己出兵,这次日军没有龟缩,原来他们已经打算逃窜了,可惜李舜臣只能在岸边用火器进攻,不敢继续进兵,战果也没有多少。
至此,本来截断日军的熊川大战,不仅未能取得战果,反而让水军内部出现了裂痕。
04就在熊川海战的时候,明朝和日军的交战出现了僵局,明朝这边缺粮,日本这边是进退两难,双方商议和,但朝鲜这边不同意,打算派遣李舜臣以优势水军袭击在场门浦的日本水军,可惜未能取得战果。
而后,李舜臣就被罢免了,当然李舜臣得罪不少同僚,落井下石的也不少。
此前日本也不是真心议和,就是为了拖延时间,碍于朝鲜的水军,他们打算除掉李舜臣,最终在反间计下,李舜臣被罢免入狱,随后再次出兵。
韩国电影里的李舜臣
没了李舜臣,朝鲜水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仅仅三年,朝鲜水军全部被歼,李舜臣多年的战友和的部下都战死了,不得已,启用李舜臣为道水军统制使。
等放出李舜臣的时候,朝鲜水军仅有剩残兵百人,残船十二。
李舜臣临危受命,当即上疏:“今臣战船尚有十二,出死力拒战,则犹可为也。”
得到任命后,李舜臣开始造船招兵,打算重建朝鲜水师,虽然船少人少,但李舜臣还是在初期击退了一些日本的战船,稳定了人心,日本这边则不甘心前几日的失利,打算集结力量,灭了朝鲜水军直接逼近朝鲜的王都。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九月十七日,日本水军大将来岛通总带着一百三十艘战船,直奔鸣梁海峡,而李舜臣这边呢?只有十三艘战船。
十三艘对阵一百三十艘,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少朝鲜水军打算弃船逃走。
李舜臣站了出来,因为他发现日军这边居然是一艘一艘通过鸣梁海峡的。
鸣梁海峡
原来鸣梁海峡口子太小,暗礁也太多,日军的战船大安宅船为了避免触礁,打算一艘一艘通过,就派一百三十艘关船打头阵,企图利用水流的便利,迅速冲到朝鲜水师身边,发挥日军近战的优势。
可惜前面一些船先是中了漩涡减速,阵型乱了,李舜臣看到战机后,果断命大家手摇船橹,快速突进,然后用火炮射击,击沉不少战船。
而沉船又卡在最狭窄处,让后面的船动弹不得,好不容易突破,又因水流改变被朝鲜水军反冲撞,这下子后面的船也根本没法过来,日军就放弃了这次进攻,这一战,击沉日军战舰三十一艘,创造了一次以少胜多的战绩,也让李舜臣名声大振。
只是鸣梁海战虽然取胜,但依旧无法影响大局,很快,日军放弃了迅速进攻的计划,组织上千艘战船绕远路,李舜臣船少兵少,也没有办法,只能带着水军撤退到后方,从此开始打游击,等明朝水师过来。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朝廷任命陈璘为御倭总兵官,跟麻贵、刘綎一起统帅部队出征,后陈璘提督水军,带着数百艘战舰来到了朝鲜,并将残余的朝鲜水军纳入麾下。
此时的朝鲜水军已经成为大明水师的一部分,李舜臣也成为陈璘的部下,眼看李氏朝鲜从上到下都不喜自己,让李舜臣升起了去大明的当官的心思,陈璘也应允李舜臣,战事结束带他去大明面圣。
05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八月,明朝得知丰臣秀吉病逝日本内讧后,打算重兵征剿,而日军大将小西行长已然决定撤兵,打算通过水路撤退,大明水师提督陈璘却不肯轻易放走倭寇,打算带着大明水军和李舜臣的朝鲜水军在撤退必经之路梁露海峡来截杀日军。
十一月十九日,日军大将岛津义弘试图穿过梁露海峡和小西行长汇合,李舜臣得知后,立即上报,陈璘在其指引下奔赴梁露海峡。
《鸣梁海战》里的李舜臣
此前说了,李舜臣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这场大战中获得战绩来获得明朝将领的赏识,然后去明朝当官,因而他也是这一战中最勇猛的那一个人,甚至冲进了倭寇本部,打算斩杀敌军大将。
只是因为太勇猛,导致他深陷日军水军的重重包围。
陈璘看他被围,立马指挥船队去救援李舜臣,李舜臣被救出来了,但陈璘却被包围了,为了救他,老将邓子龙前去救援,却不幸被己方的火器击中,日军趁机登船,邓子龙战死沙场。
而被救出来的李舜臣则继续冲锋,谁知道日本水军居然绕道他身后,一阵炮声,李舜臣当场被炸死,而没了李舜臣指挥的朝鲜水军则开始溃败,最终还是靠明军水师出击,覆灭了日军水师。
说实话,本来日军水军已经被深陷重围,已经是瓮中之鳖了,李舜臣只要配合水师堵住他们的出海口,然后利用优势火炮困死他们即可。
本来日军水军已经被深陷重围,已经是瓮中之鳖
但李舜臣为了争陷阵杀将之功,不顾命令,带着朝鲜水师突袭倭寇本部,导致包围圈出现了缺口,尽管事后取得大胜,但岛津义弘等人却带着残兵败将逃走,而岸上的小西行长也趁机逃走。
这么一来,本来一场伤亡极低的全胜大战,就是因为李舜臣的冲动,最后居然有了巨大的伤亡。
如果他是大明官员,这一战不仅无功,还要下狱弹劾。
06李舜臣死后,万历下诏,让“鲜臣李舜臣行彼国旌恤”。朝鲜宣祖也追赠他为“效忠仗义迪毅协力宣武功臣”,几十年后,又追赠谥号“忠武”。
说实话,朝鲜国王的谥号都是中原王朝赐予的,没资格给臣子一个“忠武”谥号的,但明清都对李氏朝鲜上庙号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件事也就算了,事情到这里,李舜臣也就是一个普通臣子的待遇。
但到了近代,朝鲜半岛开始不断拔高李舜臣,本来就是一个“王朝忠臣”,现在直接升到“民族英雄”地位,各种造像纪念不说,还不断神化,甚至在朝鲜史书里掩盖李舜臣的各种负面描述,然后将其他将领的战绩全部移植到李舜臣身上。
李舜臣韩元一百硬币
实际上,以李舜臣的能力,顶多评价一个打仗极其勇猛的武将罢了,只适合做先锋但不能做主帅的将领,而且只限于海战,而且李舜臣本人极其自负,谁也看不上,朝鲜史书也多次记载李舜臣看不起朝鲜文武百官的事。
首尔光化门广场的李舜臣雕像
但谁让李舜臣是朝鲜半岛历史上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武将呢?自然大吹特吹了。
谁实话,就李舜臣这个级别的,在二十四里都排不上号,甚至没有资格记载,只能存在地方志里。
有人说我贬低李舜臣,那么请看下面这个武将。
蒙哥厉害吧,蒙哥在位期间,继续对外扩张,让欧亚瑟瑟发抖,但谁知道在钓鱼城遇到了王坚?王坚不仅顶住了蒙哥率领的蒙古大军主力,更是让蒙古死于钓鱼城下,因而欧洲人称钓鱼城为“上帝折鞭处”。
要知道当时的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战斗力远非李舜臣面对的日军所能比拟的,但王坚却靠着钓鱼城的地势和天险,屡次挫败蒙哥的攻势,不仅坚守九个月,甚至击杀蒙哥,让南宋又苟延残喘二十余年。
上帝折鞭处
而蒙哥死后,蒙古汗位空悬,本来出征的各路大军纷纷班师回朝,参与汗位的争夺,让整个欧亚大陆都松了一口气。
毕竟蒙哥死后,蒙古大军的对外扩张基本暂停,此后就是陷入内讧,四个汗国也开始独立,可以说蒙哥的死,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而这一切,都源于王坚。
你认为王坚算什么将领呢?
然而王坚在《宋史》都没有传。
所以说,就李舜臣这个级别的将领,别说世界三大名将之一、亚洲第一名将了,放在当时,连李如松的帅帐都进不去。
参考资料:
【韩】崔官:《壬辰倭乱: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周一良:《明代援朝抗倭战争》,北京古籍出版社,2019年
《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李殷相(译),李舜臣:《李忠武公全书》,成文阁,1989年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孙卫国:《明抗倭援朝水师统帅陈璘与露梁海战》,《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