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预测“公务员铁饭碗能端到哪年”,给中产父母看沉默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0:07 1

摘要:广东、江西、新疆……多地政务已经接入Deepseek,首批AI公务员正式上岗。

本文授权转自:成长树(ID: chengzhangshu99 )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内心还蛮感慨的:

广东、江西、新疆……多地政务已经接入Deepseek,首批AI公务员正式上岗。

年初Deepseek爆火,没想到这么快,已经取代人类了。

网上有人问Deepseek:铁饭碗还能端几年?

它的回答是:2025年公务员薪资待遇可能下降。

它没明说,但暗示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卷上天的铁饭碗,可能已经“铁”不了多久了,其他行业更不用多说。

我跟身边很多朋友聊,发现大家明显能感受到,以前那种拼知识量、每门课拿高分的传统鸡娃路线行不通了。

现在时代变化又太快,大家压根预料不到10年后,20年后,孩子会从事什么工作?

AI时代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养育孩子?

从最近风头正盛的两位科技大佬身上,好像能看到一些新思路。

一位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

今年春晚上穿花棉袄,扭秧歌的机器人,就出自他家公司之手。以后咱们这代人的家务、养老,可能就靠机器人了。

另一位是DeepSeek之父梁文锋。

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的AI大模型,以不到1/10的成本,全面对标GPT-4o,被美国称为“东方神秘力量”。

出现在新闻联播内的梁文锋

两位都出身普通,没什么特殊的背景,父母经济实力也不出众。

王兴兴诞生在浙江宁波,梁文峰来自广东湛江,父母是小学教师。

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成长经历也不同,但他俩能一步步走到今天,身上确实有很多相同的特质。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因为热爱。而这种热爱,不是一般的兴趣,而是近乎痴迷的执着。

梁文峰和王兴兴的成长经历,都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

梁文峰不用说,货真价实的学霸,17岁就以状元身份考入浙江大学。

据说他从小就喜欢计算机和数学,初中开始自学高中,甚至大学数学。

2002年,在那个大多数人还不知道AI的年代,他就断定: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大学毕业,期间近20年的时间,梁文峰一直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默默耕耘着,这才有了DeepSeek的横空出世。

可能有人会说:像梁文峰这种学霸,干什么都能成,普通人压根儿比不了。

那不妨再来看看王兴兴的成长经历。

别看他现在是全球机器人领军人,学生时代的王兴兴,可是学渣一枚。

因为从小就偏科,英语成绩差,老师都跟他妈吐槽说:这孩子有点笨,连王兴兴都一度怀疑自己能力不行。

那他的英语差到什么程度呢?

中考因为英语拖后腿,差点没考上高中;整个高中阶段,英语只及格过3次。

虽然最后也上了一本,高考和考研都因此错过了理想院校。

但好在,他没有气馁,而是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的机械制造领域了。

我记得有个采访里,王兴兴说:自己有20多年的机械设计经验了。

主持人很惊讶,因为他今年也才35岁啊。

后来我查了不少资料,才发现人家还真没说错。

因为从小学起,王兴兴就开始疯狂看科技纪录片,鼓捣各种小发明。

王兴兴从小就喜欢玩电子电路

上初中,他就造出了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高中开始鼓捣化学实验。

到了大学,开始接触机器人的王兴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在没钱,没材料、甚至没工具的情况下,他愣是凭着自学,攒材料和手工制作,研究出了两足机器人。

王兴兴大一时做出的双足机器人

凭着这种超强的研发和动手能力,王兴兴又在研究生期间,用低成本制造出了四足机器人XDog。

在上海大学实验室的王兴兴和背后的XDog

也是因为这个成果,他一路开挂,拿到融资,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不可否认,两个人的成功,多少带着一点时代和基因带来的偶然性,但更多的,自身特质导致的必然性。

比如有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事业,什么都阻挡不住;

比如愿意在一个行业深耕,能不计成本和时间的坚持和钻研。

不管学霸还是学渣,当一个人能把热爱做到极致,那他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如果孩子有热爱

再说个有意思的,梁文峰和王兴兴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思路上也有一定相似之处。

梁文峰是学霸不假,但小时候也是妥妥的“闯祸精”属性。

因为他太能拆家了,拆玩具、拆器械、拆电子设备……

面对这样的儿子,梁文峰他爸也没责备,还把报废零件留给孩子研究。

Deepseek总部至今还留着一台他小时候拆过37次的收音机,旁边写着:所有伟大的创新,都始于对现状的“不合理”拆解。

换句话来说,正是父母的保留了梁文峰的探索力和好奇心,塑造了他敢想敢做的性格,后来DeepSeek才会诞生。

王兴兴也差不多。

他三年级就拆过家里的电视机、收音机,父母的反应是:递上工具箱,告诉他:“装不回去,就别吃饭。”

后来发现孩子不是胡闹,而是真的喜欢,也有天赋,他们甚至允许他每年拆解5件电器,但提交一份《拆解报道》。

前面说过,王兴兴的偏科,导致他从小成绩就不好,差点考不上高中。

这种情况下,父母都没逼他去补课,而是一直鼓励孩子做喜欢的事儿。

好多人看了他俩的经历,感慨说:

不要死磕成绩,要接纳孩子的爱好,要允许试错,要扬长避短……

这些话都没错,但我感觉这只是一方面。

两对父母,允许孩子做喜欢的事不假,但也不是只要孩子开心就好。

他们会引导孩子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着自己独立思考,不断精进自己的知识。

就像梁文峰,他之前在DeepSeek的开发者大会上说过:

“父亲从不问我考试排名,只问今天解决什么问题,这种对解题本能的呵护,是我后来敢于挑战技术无人区的勇气。”

所以,呵护孩子热爱,不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呵护娃的好奇心这么简单。

首先,咱们要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我经常听一些姐妹吐槽,自家孩子唯一的爱好就是刷视频、打游戏。

其实那不是热爱,而是多巴胺被频繁刺激,让孩子当下觉得很舒服。

一旦停下来,他们反而会因此陷入失落、焦虑等负面情绪中。

但真正的热爱呢,恰恰相反。

即使很难,即使没那么舒服,即使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你依然愿意全神贯注的投入。

它能让你感到充实,能让你感觉自己得到了提升。

再有,哪怕是做喜欢的事情,也不能放任自流,全凭孩子的感受来。

因为即便真的热爱,如果没有方向,没有正反馈,没有现实的联结,也会被时间慢慢消磨掉。

最后还想再说句大实话:

我们普通父母,还是要帮孩子平衡好学习和兴趣,起码保证孩子有高中上的前提下,再去钻研爱好。

毕竟,哪怕厉害如王兴兴,如果没有大学这个平台,也很难接触到后来的资源。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成长树,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每日教育新知-

来源:阅读第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