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由山西省少工委主办、山西青少年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山西省红领巾小记者第二期研学活动开启。40余名小记者走进晋商博物院,开展了主题为“探寻晋商智慧 传承文化基因”的研学实践活动。通过近距离接触青铜器、算盘、古秤等珍贵文物,聆听晋商传奇故事,追溯万里
3月29日,由山西省少工委主办、山西青少年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山西省红领巾小记者第二期研学活动开启。40余名小记者走进晋商博物院,开展了主题为“探寻晋商智慧 传承文化基因”的研学实践活动。通过近距离接触青铜器、算盘、古秤等珍贵文物,聆听晋商传奇故事,追溯万里茶道的辉煌历史,小记者们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晋商文化的深厚底蕴。
探寻晋商商业智慧
晋商博物院是以山西督军府旧址为依托建立的一座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博物院,具有收藏、展示、教育、研究、游览等功能。据史书记载,该处原为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初年曾为潘美帅府,元代为中书省,明清时期为抚院,民国时期为督军府,新中国成立后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2017年9月省政府搬迁,原址建设晋商博物院。
晋商博物院设 “序厅”“晋商源流”“海内称雄”“汇通天下”等展厅。序厅以渊谊堂为载体,呈现晋商标记、晋商论语等内容,墙壁上的巨幅地图再现了当年晋商辉煌的行迹。
小记者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了博物院的多个主题展厅。在“晋商源流”展厅的青铜器展柜前,小记者们驻足凝视。这些承载着古代商贸印记的器物,展现了晋商早期交易活动的雏形,让小记者们惊叹于古人“以物易物”的智慧。
在“汇通天下”展厅,算盘、古秤、银票等展品成了焦点。“这个古秤太精美了!”小记者口中的这个古秤名为“戥(děng)子”,学名“戥秤”。当年晋商行商走贩时,就是用戥子来称量金、银、药材等分量较小的贵重物品的。戥子的秤杆、秤砣和秤盘都十分小巧,装在一个小秤盒里。秤盒一般为木质,分上下两部分,用钉子固定。用的时候,左右旋转即可打开,打开后的盒子上下错位,像剪刀一样。秤盒的下半部分依照秤盘、秤杆、秤砣的形状挖出凹槽,使之各有归处,不用时合起来,严丝合缝,精妙妥帖。
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小记者们啧啧称赞。随后,讲解员详细介绍了算盘在晋商账目核算中的核心作用及古秤如何体现“公平交易”的商业准则,感受着晋商“毫厘不差”的严谨态度。
感悟晋商诚信文化
晋商上承华夏数千年文化之余脉,适逢设立九边军事重镇防御体系之所需,首得明朝开中制之机遇,顺时取势,借地缘及“盐粮两利”之优势,近水楼台,捷足先登,迅速崛起,称雄海内,开启晋商持续五百年辉煌的先河。
晋商崛起于明初盐政的“开中法”,以“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的雄健步伐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中国古代最成功的商业奇迹。
晋商博物院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更有文化的传承。在“天下晋商”专题展中,小记者们深入了解了晋商精神的五大内核——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展厅内一份份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还原了晋商纵横欧亚、驰骋商界的壮阔画卷。通过聆听讲解员讲述的“乔家大院诚信经营”“常家开辟万里茶道”等故事,小记者们深刻体会到了诚信是晋商的立足之本,创新则是其延续辉煌的关键。
追溯万里茶道传奇
活动的另一亮点是对“万里茶道”展区的探访。站在展厅的“万里茶道”版图前,小记者们被18世纪茶马古道的艰辛与漫长所震撼。
“从茶马古道到万里茶道,晋商在汉蒙互市中崛起。”讲解员介绍,早期蒙古尚不流通中国的银两和铜钱货币,旅蒙晋商主要是靠易物贸易打开蒙古地区市场的。而在诸多产品中,茶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对蒙贸易的大宗产品。除了茶叶,在汉蒙交易中,蒙古牧民还以牛羊、马匹、皮张、马尾、毡裘、盐碱、柴草、木材等商品,向旅蒙晋商换取粮米、布匹、锅釜、耕具、绒线及其他日用百货。
互通有无,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弥补了边疆物资的匮乏,而用茶叶换取的牛羊、马匹等物资再被转运销售到各省,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力水平。同时,晋商“以钱易货,以货易货”的诚信经营方式及高效便捷的物流系统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获得了“足迹遍天下”的美誉。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小记者们仿佛“穿越”到明清时期,跟随晋商的足迹,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再现了这条横跨亚欧的茶叶贸易之路。展厅内复原的驼队场景、茶箱工具及记录商队艰险历程的日记,让小记者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晋商“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一名小记者感慨道:“原来我们喝的茶叶,曾走过这么远的路!”
体验新闻生产全流程
为了提升小记者们的专业素养,在研学活动开始前,特别设置了行前培训环节。《山西青年报》资深记者为小记者们讲授了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介绍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提问小技巧”“新闻导语五要素”“五感法场景描写”等实用内容,结合互动答疑,帮助小记者们掌握了观察、记录、提问的核心技能。
研学中,小记者们分组策划了不同的采访主题。他们不仅认真记录所见所闻,化身“小小采访员”,还积极向讲解员、工作人员、游客提问,全方位了解晋商文化的现代意义。
研学活动结束后,每名小记者都完成了一篇300字的新闻稿写作任务。他们运用培训所学,有的以《青铜器里的商贸密码》为题,解读文物背后的商业智慧;有的聚焦“算盘上的晋商精神”,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古人精益求精的态度;还有的以“重走万里茶道”为主线,将历史知识与实地见闻巧妙结合。指导老师表示,这些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都做到了要素完整、重点突出,展现了小记者们独特的观察视角。从选题到采访再到写作,他们初步体验了新闻生产的全流程,为未来新闻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小记者们领略了晋商博物院的建筑之美与文物之珍,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晋商文化的种子。活动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读懂历史,更读懂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未来,红领巾小记者团将继续行走在文化探索的路上,让晋商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本报记者 郭丽菲)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