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国家如果在身份认同上一直找不到“组织感”,会做出什么选择?土耳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明明97%的土地在亚洲,却总想着挤进欧洲,结果被冷眼相待。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国家如果在身份认同上一直找不到“组织感”,会做出什么选择?土耳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明明97%的土地在亚洲,却总想着挤进欧洲,结果被冷眼相待。
无奈之下,它又掉头回到中亚,喊出了“六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口号,试图拉起所谓的“突厥联盟”。这背后到底是兄弟情深,还是野心勃勃?
想象一下,你站在伊斯坦布尔,脚下就是横跨欧亚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一边是欧洲的霓虹闪烁,一边是亚洲的古老集市。土耳其就在这条“分界线”上摇摆。
它既想当欧洲人——几十年申请加入欧盟,结果至今还被关在门外;它又要当北约的硬核成员,可隔三差五就和盟友拌嘴。爱琴海上2500个岛屿,希腊揣了2400多个,土耳其只能数着自己那60来个小岛发愁。
在亚洲这头,土耳其又不太融洽。邻居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个个不好相处;宗教上是穆斯林,可它的世俗化程度比很多阿拉伯国家还彻底。
换句话说,土耳其既不像个“纯粹的阿拉伯”,也不像个“正宗的欧洲人”,活生生卡在中间。那怎么办?既然欧洲不待见我,那我就去中亚找老乡。
要说“老乡”,这可不是随口一说。突厥人的老家就在今天的蒙古高原。
公元6世纪,突厥汗国雄踞草原,结果被唐朝一脚踹散,东突厥在630年灭亡,西突厥657年覆灭。突厥人从此走上了漫长的西迁之路——从中亚草原到西亚,最后一部分人落脚在小亚细亚半岛,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
这段迁徙就像一场超级长跑,堪比当年匈奴人一路打进欧洲。只不过突厥人最终在安纳托利亚安家落户,和当地的希腊人、亚美尼亚人融合,慢慢变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虽然血统已经混合,但土耳其人一直把“突厥后裔”的身份挂在嘴边。
真正的机会出现在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突然冒出了五个讲突厥语的独立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还有阿塞拜疆。
土耳其顿时眼睛放光:这不就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吗?
语言相通,虽然方言差别大,但总能对上话;宗教上大多是穆斯林,价值观有共鸣;更关键,中亚是欧亚的十字路口,石油天然气埋得厚厚的。
1993年,土耳其立刻跳出来成立“突厥文化组织”,先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后来2009年干脆升级成“突厥国家组织”,喊出口号——“六个国家,一个民族”。这气势,就像看隔壁的阿拉伯联盟热闹非凡,忍不住也要凑个场子。
那土耳其的小算盘是什么?在我看来,不外乎四点:
第一,扩大影响力。奥斯曼帝国全盛时地跨三大洲,如今土耳其只能在本土打转。搞个联盟,好歹能在中亚刷点存在感。
第二,经济利益。中亚的油气资源像是巨大的聚宝盆,土耳其想当中转站,借能源输送顺带赚点过路费。
第三,制衡俄罗斯。别忘了,这些国家都是前苏联的“孩子”,俄国影响深厚。土耳其插一脚,就是想在俄国的后院搞点事。
第四,输出软实力。作为一个世俗化的穆斯林大国,土耳其希望把自己的“温和伊斯兰”模式推到中亚,增强话语权。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特别骨感。突厥国家组织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上问题一堆。
各国利益难以统一。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俄罗斯走得更近;阿塞拜疆忙着和亚美尼亚打仗;谁也不可能全心全意跟着土耳其。
经济差距大也是很重要 的原因 。土耳其GDP大约8000亿美元,放在中亚国家面前确实是老大哥,但要撑起整个联盟,能量还不够。
再者,地理距离太远。土耳其和中亚之间横着伊朗和高加索,和阿拉伯世界那种地缘连片完全不一样。
其实,说到底,土耳其搞“突厥联盟”,背后还有一层更大的野心——新奥斯曼主义。埃尔多安这几年到处喊,要恢复奥斯曼帝国的荣光。从巴尔干到中东,从北非到高加索,几乎每个地方都能看到土耳其的身影。
可问题是,现在已经不是19世纪。单靠历史情怀,拉兄弟抱团,远远不足以撬动现实格局。中亚国家也不傻,它们会在大国之间反复权衡,不可能轻易被土耳其套牢。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
来源:小梁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