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赵慧,一名来自靖江的音乐教师兼自媒体人(网络主播)。三年前与“吾论如何”成长讲坛结缘,这个充满正能量的平台如同暗夜灯塔,让我在三次重大转折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我是赵慧,一名来自靖江的音乐教师兼自媒体人(网络主播)。三年前与“吾论如何”成长讲坛结缘,这个充满正能量的平台如同暗夜灯塔,让我在三次重大转折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初遇微光:从创作困境到使命觉醒。2009年,我从吉林远赴靖江执教。我兢兢业业地从事着本职教学工作,但三尺讲台外的世界始终在召唤我。工作之余,我接触到了自媒体,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注册了头条号“美丽的江边小城”,没想到我分享的生活常识视频意外走红。但当同质化内容耗尽时,创作瓶颈令我陷入焦虑。转折发生在深夜浏览“先锋泰州”时——抗美援朝老战士方祖岐将军的讲述让我醍醐灌顶“个人命运必须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融合!”这句箴言激发了我的使命感。我顿悟自媒体不应只是记录,更要传递温度。我开始将镜头对准泥土,记录芋农凌晨四点在泥塘中躬身采藕的佝偻身影,捕捉菜贩面对扫码支付时手足无措的窘态……一个个平常又真实的镜头,讲述着基层群体最真实的故事,也引发了网友的共鸣,流量危机得以解除,也坚定了我用真实故事践行“为人民创作”的初心。拍摄和剪辑视频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基层人民的日常生活,那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一滴滴顺着脸颊流下的汗水让我深受触动,我切身领会到基层人民生活的不易,想着以自己的方式帮一帮他们,因此开启了我的直播助农之旅。
破茧重生:从直播困境到破局之道。转型助农直播带货时,我遭遇了职业生涯最大危机。面对“卖惨营销”的质疑声浪,库存告急的尴尬处境,甚至人身攻击,我一度萌生退意。“吾论如何”中翟吉宏的“零件哲学”让我豁然开朗,要想修复生锈水泵需要更换零件,于是我建立了选品预审、库存预警、应急补偿的三重机制。当首次直播芋头被嘲讽时,我带着团队深扎田间,用12道工序的纪实影像展现农民的艰辛。三个月后,在斜桥镇助农专场,我搭档斜桥镇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通过“屏对屏”“线连线”方式,向网友们推荐斜桥镇“夏仕港”大米、富硒油桃、正钰芦笋、哈冠奇隽鸡等特色农副产品。品质过硬的绿色生态产品,风趣幽默的带货风格,惹得现场高潮迭起、互动连连,不到半小时,便卖出几十单商品,老农布满老茧的手握着订单的模样,让我坚定了将助农直播做好做久的信心和决心。
薪火相传:从个人奋斗到价值传递。如今,“吾论如何”已成为我每日必修的精神课。当遭遇恶意评论时,我会想起乡村教师祁恒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的韧劲;当迷茫于发展方向时,钱后勤的邻里调解智慧给予我启示。受此鼓舞,我发起“梦想小屋”计划,改造12间留守儿童书房;开设银龄数字课堂,教会200多位老人拍摄短视频。每个订单的成交,都是消费者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三年来,从自媒体新手到公益主播,从内容创作者到社会服务者,“吾论如何”始终是我扎根成长的沃土。这里不仅教会我“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浪潮”,更让我懂得“让微光照亮微光”的真谛。当看到留守儿童在改造后的书房里捧书阅读,当收到老人们用刚学会的手机发送的感谢视频,那份收获远胜于任何流量数据。
感恩讲坛提供的精神养分,感谢每一位分享者的倾情讲述。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笔为犁、以屏为田,在时代的土壤里深耕细作,让音乐教师与公益主播的双重身份绽放更多温暖光芒。因为在这里,我始终相信:唯有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对话时代,才能让理想真正生根结果。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