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朝建立后,考虑到控制漠北和中原的需要,忽必烈将都城定在了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但由于气候以及多年战争的影响,北方经济一片凋敝。而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就比北方好很多,加上元朝灭南宋之时,对江南的破坏比较小,因此整个大元的经济主要依靠南方地区。据统计,江南地
元朝建立后,考虑到控制漠北和中原的需要,忽必烈将都城定在了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但由于气候以及多年战争的影响,北方经济一片凋敝。而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就比北方好很多,加上元朝灭南宋之时,对江南的破坏比较小,因此整个大元的经济主要依靠南方地区。据统计,江南地区占了整个大元约70%的生产力,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经济重心。
既然江南地区占了比重那么大的生产力,自然就要负起供养政治中心的责任。在古代,运输物资最快、最方便的方式是水运。但中国自然形成的河流大多是自西向东流,没有南北走向的河流。要想通过走水路的方式将南方的物资运到大都,只能开凿人工运河。
为了将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连接起来,元朝着手修建连通大都和江南的运河。这条运河的南段主要是原来的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
但由于河南地区的洛阳和开封均已衰落,这条运河的北段主要是元朝重新开凿的新运河,它们分别是从济州至须安城的济州河、从须安城至御河的会通河和从通州至大都的通惠河。这三段新的运河与原来的运河一起,构成了大元王朝的大动脉。
元朝时期,黄河在经过开封之后河道向南,流入泗水与淮河,再由淮河流入大海。而元朝的大运河正好流经黄河和淮河的主干。
一旦黄河泛滥,将严重影响大运河的航运。偏偏元朝统治时期正处于中国气候的温暖期,降雨较多,因此元朝时期黄河经常泛滥。在国家机器还能正常运转的时候,黄河泛滥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当国家机器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河南淮北地区连着下了20多天的暴雨,致使黄河水暴涨,白茅堤、金堤等黄河堤坝决口,济宁、定陶、巨野等地水灾泛滥,人民苦不堪言。
对于治理多次黄河泛滥的元朝政府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水灾了。针对这次水灾的情况,元朝丞相脱脱决定展开大规模治理黄河的工程,水利专家贾鲁担任这次治河工程的总指挥。
这次治河工程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开始。由于工程量浩大,贾鲁征调了汴梁、大名以及庐州等地17万军民,负责工程的具体修建工作。本来修补黄河堤坝是个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此时恰逢元朝末年,官员贪腐严重。朝廷拨下来治河的工程款以及民工的伙食费,大多被贪官污吏克扣了,这使得大量的民工长期在饥饿的情况下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朝廷这边对工期抓得又紧,为了尽快赶工,担任监工的官吏时常鞭打工作效率低下的民工,并且给民工休息的时间也非常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参与黄河治理的民工死在工地上。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治黄工地是“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广大在工地的贫苦民工都渴望有救世主来拯救他们。这个时候,就有人站出来满足了这些民工的愿望。这个人就是韩山童。
韩山童是元朝末年白莲教的领袖,看到这么多民工聚集在工地上,他心生一计——先是散播“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和“大宋江山将要恢复”的歌谣,然后让人在治理黄河工地的附近预先埋下一尊独眼石人像。
果然没过多久,这些民工就挖到这尊独眼石人像。挖到独眼石人像的消息迅速在黄河工地上传开了,大部分人将独眼石人与之前的歌谣联系到一起。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韩山童以自己是宋徽宗八世孙的名义与刘福通等人一起谋划起义。但因为起义的消息被官府得知,韩山童被元朝官兵所杀。迫不得已,刘福通等人只好提前起义。因为起义军头上都裹着红巾,所以这支起义军又被称“红巾军”。
红巾军起义的消息传到大都后,元朝为了防止治黄工程出现问题,赶紧派遣黑厮等人率领军队去镇压红巾军。但此时的元朝军队已经腐败至极,统帅黑厮更是个无能之辈,还没正式与红巾军交战,就被红巾军的气势吓倒,不战自溃。
击退了黑厮等人的军队后,红巾军一连攻下了多座城池,加入起义军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他地区的人看到刘福通取得的起义成绩后,也在自己的家乡发动了起义,比较著名的有徐州的芝麻李、蕲州的徐寿辉、泰州的张士诚与浙东的方国珍,一时间起义队伍遍布大江南北。
由于起义军主要的活动区域正好是大运河的中段,江南地区的物资因此无法运送到大都。鉴于这种情况,丞相脱脱决定亲自率军前去镇压起义军。在脱脱军队的打击下,芝麻李、郭子兴等人领导的红巾军损失惨重。
很快脱脱的大军就打到了高邮城下,准备一举歼灭据守高邮的张士诚。但就在高邮之战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元顺帝听信谗言,以劳师废财的罪名剥夺了脱脱的统兵权,改由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等人去指挥军队。
这一临阵换将的行为导致元军大乱,这支元朝的精锐很快就土崩瓦解,至此元朝再也没有能力去镇压红巾军起义。
到了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江南的大部分地区都被红巾军占领。没有了外敌,这些起义军开始互相厮杀。这个时候如果元顺帝乘虚而入,或许元朝还有一线生机。但元顺帝只知享乐,而元朝中央的大臣只想着争权夺利,根本无暇顾及南方的起义军。
到了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南方混乱的起义军都统一在朱元璋的旗下。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领一支25万人的军队北伐元朝。一年之后,徐达、常遇春的北伐军队攻克大都,元顺帝逃往漠北,至此元朝灭亡。
有人说元朝的灭亡是因为贾鲁整治黄河,但其实大元的根基早在修河之前就已经烂了。
明朝人修的《元史》对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如此总结的:“元之所以亡者,实基于上下因循,狃于宴安之习,纪纲废弛,风俗偷薄,其致乱之阶,非一朝一夕之故。”
(摘自《历史的棋局》 国家人文历史团队/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编辑:殷华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王欣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来源: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