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容一中,我的母校。这所承载着无数莘莘学子梦想的学府,纵使历经岁月沧桑,依旧熠熠生辉。时光洪流未曾冲淡记忆,光阴流转间,校园里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身影、如灯塔般引领我们成长的师长,依然清晰浮现在脑海深处。正是母校悉心浸润与滋养,为我们铺就了坚实人生底色,如明灯照
华容一中,我的母校。这所承载着无数莘莘学子梦想的学府,纵使历经岁月沧桑,依旧熠熠生辉。时光洪流未曾冲淡记忆,光阴流转间,校园里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身影、如灯塔般引领我们成长的师长,依然清晰浮现在脑海深处。正是母校悉心浸润与滋养,为我们铺就了坚实人生底色,如明灯照亮漫漫前路,深刻影响着人生轨迹。
初入华容一中时的激动之情,至今难忘——这里似乎是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世面”的地方。学校依山而建,宛如盘踞在黄湖山麓的巨龙,占地广袤,气势不凡。校舍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仿佛岁月精心雕琢的杰作,处处散发着浓郁书卷气息。校园内,小径蜿蜒,幽静祥和;道路两旁,花草繁茂,果木飘香,满是自然芬芳;更有参天古树伫立其间,默默见证学校悠悠岁月,静静诉说过往故事。校领导与众多老师皆透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质感,让人心生敬慕。
在校期间,亲眼目睹学校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的标杆,各地考察团纷至沓来汲取教育智慧与经验。甚至受到中央高层领导关注,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荣登影响力最大的《红旗》杂志,那份自豪感至今未减。
师恩似海,浩瀚无垠;师长如灯,照亮前路。过往的太多教诲,如清泉潺潺,流淌在岁月长河中;无数鲜活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而其中几位较为熟悉的先生,更让人感念至深。
贺宜志老师,那时负责全校学生工作,还担任校团委书记。彼时的政工教师多显严肃威重,他却截然不同——脸上总是春日暖阳,见到学生时,眼角先弯起柔和的笑纹,说话也带着温吞细腻的暖意。他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即便只是微小进步,也会郑重给予鼓励。还总想方设法创造锻炼机会,助力学子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工作,如春雨般沁人心脾。
更难得的是,他仿佛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对全校学生几乎都能叫出名字。即便学生毕业多年,偶尔相遇或在聚会中闲聊,依旧能清晰忆起前后二十年间各届学生在校时的趣事与佳话,甚至连班级名称都能脱口而出。这份惊人记忆的背后,藏着他与学生相处时倾注的深沉情感与心血——无需刻意,早已入骨。
他会留意课间走廊里学生的笑颜与蹙眉,会记得谁偏爱在校园的哪个角落看书或闲逛,谁有哪些特长与爱好,谁取得了进步,又或是谁正面临心理波动等。正是这般将每个学生都放在心上的细致,让他在学生中极具亲和力与凝聚力。既有师长的威望,又有挚友般人缘,如今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校友,提起他时,无不是满心敬重与感恩。
1977年,高考号角重新吹响,当得知我第一年便“金榜题名”,成为“百里挑一”幸运儿时,喜悦溢于言表。虽然那时我已高中毕业成为一名知青,他仍托人带信,让我这个昔日“部下”——曾经的校团委宣传部长返校,特意送上一本他珍藏多年,当时非常稀缺、装帧十分精美的牛津英汉详解大词典。作为英语专业人士,他极具前瞻性地反复叮嘱我:“到了大学,一定要下功夫学好英语”。当时场景,历历在目。“爱生如子”、“师德风范”他当之无愧,后来升任校领导,更是众望所归。
班主任蔡四桂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规划未来,他所教政治是全班同学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原本看似枯燥的政治语言,如:对立统一、形而上学、否定之否定及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商品、货币、资本、垄断、经济危机等,被他讲解得生动透彻、通俗易懂,让我们在意趣盎然中感受政治学魅力,在恍然大悟中提升认知境界。
他注重开发学生思想,引导关注时事政治,培养明辨是非与独立思考能力。在劳动活动中,总是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激发学生干劲。他还擅长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让班级始终洋溢和谐氛围。我们高35班的凝聚力与友情文化,显得尤为突出。同学间情感真挚深厚,即便历经岁月洗礼也未曾褪色,如今大家分散在全国各地,心中的班级归属感依旧十分强烈。
蔡老师对“学问”研究之“痴迷”,更是学生们的典范。虽已成家立业,仍执着和我们一起参加高考,并考上了名校研究生,一时传为佳话。
语文老师刘卓成,仿佛从岁月深处走来,身上颇具民国教育者之风韵。他的课堂纯粹宁静,教学方式简净通透。讲解课文时,如清泉涓涓,温润流淌间,常让满室学子沉浸其中,聚精会神聆听知识乐章。
更令人叹服的是他那堪比印刷体的毛笔字——笔锋间,刚劲藏骨、飘逸含韵、柔美蕴情,落笔瞬间,便能让全班同学沉浸在墨香意趣之中。书法教学时,他会为每个学生量身书写嵌有姓名的字帖作为范本,尽显用心之至。学生的作业,也总能准时收到他细致的批复与点评,笔笔见用心,字字含恳切。待到教学办小报时,他更点燃了全班热忱——同学们投入的劲头,恰似一场无声竞技,人人都攒足了劲,一遍又一遍、一张又一张地打磨脑海中的想象,并为自己灵光乍现的版面设计、巧思迭出的栏目构想暗自沉醉,乐在其中。
“教学严谨、育人无类”,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语文教学每个环节、每处细节,他都如雕琢璞玉般细细打磨,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甘之如饴。从未见他对谁格外偏爱,也从未见他对谁流露不满,课堂上的他,永远是平和温润的模样。无需刻意树立威严,却让学生们见到他时,眼中总带着朝圣般虔诚与敬重。
万宏建等体育老师同样令人由衷敬佩。他们的哨子声与嗓音,在校园里最具穿透力,瞬间可让整个操场静默,权威自显。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布局有道,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等一应俱全。
体育教学秩序井然,课间操声势浩大;各项目校队业余训练持之以恒;课余体育活动,让校园时时洋溢着朝气,处处焕发生机。学校体育氛围与成就在全县独领风骚。学校各类活动中,体育组也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汪荣甲校长领衔的学校领导集体,在教育理念、管理智慧,以及在办学实践中取得的成效,让人由衷敬佩。他们始终忠实践行毛主席教育思想,敏锐洞察时代发展的脉搏,成功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格局。
在办学实践中,德育工作是核心,突出“讲政治、重品行”;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老师常将学生带到户外,在电杆变压器下讲解工作原理,在田间地头将柴油机拆卸了解构造及抽水机操作方法等,非常注重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学习尖子”层出不穷,曾有学生在6门主科考试中斩获599分,位列岳阳市统考第一名。
“开门办学”更是有声有色——校内,校办工厂、农场已形成规模;校外,实践基地各具特色,实践育人平台广阔。学生们走进校办工厂,参与炼铁炼钢、翻砂制作劳动工具等生产活动;步入学校农场,参与蔬菜种植、树苗秧苗培育等农耕实践;前往桃花山红色基地开辟校外农场,住房、场房等设施,皆由学生躬身劳作、挥汗筑就,一砖一瓦都凝聚着青春力量;还深入学校附近公社大队,与贫下中农“三同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
这种教学与生产劳动深度结合模式,让学生与工农群体紧密相连,在实打实的生产过程中经受磨砺、增长本领,最终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学校文艺宣传队、美术小组、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充满神秘感的生物园、内容鲜活的校园广播台、图文并茂的宣传栏等文化阵地,各具风采、交相辉映。它们让整个校园始终洋溢蓬勃生机,更让学子们个个透着阳光朝气。华容一中成为当时全国教育系统的模范,当之无愧。即便以今日的教育视角回望,其办学理念与实践,依然堪称典范,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此外,教过我们的刘允诺、王纯恩、李沛林、胡芝农、周仲雅、高辉先、张德强、徐明、许辉、严首云、陈正一、王典怀、刘恭措、戴昌寿等老师也如璀璨星辰,照亮着学生前行之路。正是这样一群倾心教育的师长,在当年较为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以言传身教立起标杆,用深厚学识滋养心灵,如园丁般精心雕琢人生雏形,助力学生在知识花园中茁壮成长。他们的影响早已融入学子血脉,如今各行各业里,处处可见校友成为领域翘楚,熠熠生辉。
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从大学扬帆出港,或在厂矿、企业、部队、机关中悄然开启,亦有人从回乡务农起步,或在更广阔的社会浪潮中奔赴山海。然而,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读于华容一中的许多学子而言,人生的真正启航,无疑始于这片菁菁校园。这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形关键之地,即便数十载岁月流转,那些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滋养,依然如影随形,悄然指引着我们观察世界、体悟人生。华容一中,早已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方精神家园和人生灯塔。
来源:南岛新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