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负极大决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09:03 1

摘要:高能密、高倍率、高安全、超快充等性能要求下,锂电池行业由“量变”转向“质变”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明显。进行锂电池技术创新与迭代,是锂电各个细分环节实现“质变”的主要途径。

高能密、高倍率、高安全、超快充等性能要求下,锂电池行业由“量变”转向“质变”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明显。进行锂电池技术创新与迭代,是锂电各个细分环节实现“质变”的主要途径。

目前,锂电池技术创新可分为“电池结构技术创新”和“电池材料技术创新”。电池结构技术创新包括CTP等系统结构创新、大圆柱及短刀等电芯结构创新、全极耳等工艺结构发展以及半/全固态等新技术创新等;电池材料技术创新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铜箔、导电剂、粘结剂等材料的创新升级。

其中在负极材料端,硅基负极是较为明确的技术创新路线,已有多家企业进行技术与产业化的布局,目前正处于放量前夕。

01

硅基负极VS石墨负极:比容量高、快充性能优异

当前锂电市场主要以石墨负极为主,天然石墨及人造石墨合计占市场份额达到98%甚至更高。

其中天然石墨成本较低、首次库伦效率高,但膨胀率较高、循环寿命较低、电解液相容性差、安全性一般,实际比容量340mAh/g左右。

人造石墨同样具有较高的首次效应,循环寿命优异大于1000次,相较于天然石墨安全性更高,成本由于工艺成熟性,目前处于较低水平。

但人造石墨的问题在于比容量已接近理论天花板370mAh/g,同时由于层状结构限制锂扩散,无法满足锂电池快充等性能需求。

因此为满足市场需求,对石墨负极进行改性处理或复合其他材料,成为企业提高容量、增强循环稳定性、改善快充性能‌的主要方式。在此趋势下,硅基负极进入行业视野。

硅基负极理论比容量可达4200mAh/g,是石墨负极10倍以上。但硅基负极首次库伦效率较低,并且体积容易膨胀,因此需要进行预锂化处理。

据相关试验显示,预锂化处理一方面可以在电极正式充放电循环之前添加少量锂源,弥补反应中过量消耗的锂,从而减少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的不可逆容量损失,提高电池的首次库仑效率‌;另一方面能够补充SEI膜形成过程中的副反应和阴极锂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积膨胀,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目前的硅基负极一般与石墨复合使用,复合材料比容量为400-650mAh/g,虽然比容量大打折扣,但相比石墨负极依然具备较大的优势。

据了解,目前可产业化的硅基负极技术分为硅碳负极、硅氧负极两大类。硅碳负极通过混合硅与碳材料制成,硅氧负极则采用氧化亚硅与碳材料进行复合。

从性能来看,硅碳负极能量密度高、快充性能好,但循环寿命较差,更适用于高端消费电子、汽车动力等领域;硅氧负极循环寿命较好,但首次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更适合储能、动力等市场。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院(SPIR)、公开资料 制表:起点锂电

02

大圆柱/超快充/半固态电池“催生”硅基负极市场需求

从产业化进度来看,硅基负极目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电动工具等产品中,可显著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充放电性能。

据观察,已经有多款手机产品搭载硅基负极电池,比如小米11 Pro‌,2021年3月29日正式发布,是首款搭载5000mAh硅氧负极电池的智能手机‌;华为Mate Xs 2‌,在2022年4月28日发布,采用4880mAh高硅负极电池‌;荣耀Magic 5 Pro‌,2023年3月6日发布,搭载5450mAh硅碳负极电池‌等等。此外,3月10日消息显示,苹果iPhone 17系列也计划搭载由ATL生产的硅碳负极电池,电池容量将提升至5000mAh及以上。

近几年硅基负极适配性不断提升,随着大圆柱、超快充、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其规模应用进一步拓展到动力及储能电池领域。

例如在大圆柱电池中,其极片为受力均匀的圆柱形,在极片发生膨胀时不易受到损伤,这使得硅基负极在大圆柱电池中更加兼容‌。此外,大圆柱电池的硬质外壳可以很好地适应硅的体积膨胀,确保电池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市场端,“大圆柱+硅基负极”成为主流企业布局方向,包括特斯拉、LG新能源、松下、三星SDI、SK On、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比克电池、远东电池等国内外企业。其中宁德时代46系列将在2026年供货宝马。行业预计,以46系列为代表的大圆柱电池,将在今明两年加速量产装车。

不仅如此,硅基负极还在向小圆柱电池领域渗透,据悉远东电池已经率先将硅基负极材料应用于小圆柱电芯产品中。在此趋势下,硅基负极有望加速向轻型动力及储能市场渗透。

在快充电池中,硅基负极独特的结构特点,使得锂离子能够从多个方向嵌入和脱出,从而确保了硅基负极在具备高比容量的同时,也拥有出色的快充(放)性能。

市场端,快充技术被认为是当下主要补能方式之一,4C、5C、6C电池已相继问世。据观察,目前已有理想MEGA、极氪007、尊界S800等多款热销车型抢先搭载相关电池,助推行业进入快充电池元年。

在固态电池中,硅基负极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快充能力与其技术需求高度吻合。且固态电池体系可以有效抑制硅负极的缺点,特别是在硫化物体系中,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可以促进硅基负极极片中离子的扩散,从而缓冲硅基负极的体积变化‌。因此行业认为,硅基负极是目前适合作固态电池负极的主要材料。

从市场角度看,半固态电池处于放量阶段。在动力电池端,2024年国内装机量达到2.2GWh;在储能端,多个固态、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实现投运、开工、并网。可以预计,在半固态电池的持续应用下,将带动硅基负极需求上升。

综合来看,在各电池技术的加速产业化下,硅基负极市场需求增长高度确定。相关数据预计到2027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需求量或达120万吨,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

03

贝特瑞/杉杉等领衔 硅基负极产业化“加速度”

与市场需求对应发展的是,硅基负极布局企业增多,相关项目加速落地,规模化生产提速。

据起点锂电观察,硅基负极材料领域涌现出多家厂商,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中科电气、尚太科技、翔丰华等为代表的传统负极材料厂商,拥有技术经验和客户优势,目前验证和市场化速度较快。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院(SPIR)、公开资料 制表:起点锂电

贝特瑞方面,硅基负极材料覆盖硅碳、硅氧和新型气相硅三条路线,旗下硅碳负极材料已开发至第五代产品。据悉,其新型气相沉积法硅碳产品已获得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的认可,包括宁德时代在内,预计2025年实现批量供应。截至目前,贝特瑞负极材料产能为57.5万吨/年,其中硅基负极有效产能达到5000吨。此外,贝特瑞还在宁波、印尼、摩洛哥布局了硅基负极项目,预计到2028年将形成约5万吨/年的产能‌。

杉杉股份方面,硅基材料持续获得海内外客户认可,已实现批量供应。其中,硅氧产品已批量供应海外头部客户,并实现装车,同时攻克了二代硅氧低温循环难题,相关产品已导入海外头部电动工具企业;硅碳产品不断迭代,新一代硅碳产品在头部客户测试中保持领先,相关核心技术已获得美国、日本的专利授权。产能方面,杉杉股份在宁波布局了4万吨一体化硅基负极产能基地,其中一期产能在2024年年底已完成投试产。

璞泰来方面,硅碳负极产品已开始小批量试产,并成功应用于消费类高端项目,市场反响积极。目前正积极推进在安徽芜湖投资建设的2万吨硅基负极项目的建设,预计2025年上半年首批硅碳负极产能有望建成投产。

中科电气方面,硅基负极已建成中试产线,并已有产品送样测试,获得了客户的认可。目前,正在推进云南曲靖以及摩洛哥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建设。

尚太科技方面,不仅进行了硅碳负极技术储备,还组建了成熟的技术团队,构建了相应的中试生产线,以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

凯金新能源方面,硅基负极材料主要集中在氧化亚硅和纳米硅两个环节。消息显示,纳米硅负极材料已开发至第三代,容量≥1500mAh/g,首次效率≥87%。截至2021年12月,凯金新能源已具备300吨的硅基负极材料的年产能,实现对宁德时代等知名客户的出货。

翔丰华方面,硅碳负极产品已移交国内外多家电池厂商进行客户测试,具备产业化基本条件,与清陶能源达成战略合作。

道氏技术方面,硅碳负极已向某固态电池厂小批量出货,送样太蓝、盟古利等主流固态电池厂商,测试反馈良好,且部分消费类电池厂已通过测试,实现小批量供货。目前已经建成月产吨级产线,并计划在2025年建成年产1000吨的硅碳负极产能‌。

昱瓴新能源方面,产品覆盖硅氧碳SiOC、硅碳SiC、多孔硅碳等,已经实现年产1万吨硅碳负极的生产能力,二期年产3万吨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项目正在建设中。

溧阳天目先导方面,新型硅碳产品已成功导入ATL、CATL、三星、LG、亿纬锂能、远景动力、欣旺达、国轩高科、天津力神等国内外头部电池厂商。旗下年产6万吨高端纳米硅基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进入中试(试生产)阶段,预计2025年产能可达到600-1000吨。

另一类是以石大胜华、硅宝科技、多氟多、博迁新材和元力股份等为代表的硅材料厂商,凭借原材料优势切入硅基负极领域。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院(SPIR)、公开资料 制表:起点锂电

石大胜华现有1000吨/年的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产品为高首效型硅氧碳负极材料;硅宝科技硅碳负极产品在3C电池、动力电池、圆柱电池固态电池均有送样和测评;多氟多控股的中宁硅业已经启动5000t/a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博迁新材已与丰田等固态巨头送样接洽,处于C样验证阶段(批量样件);元力股份多孔碳联合最头部客户开发,已对接主流负极、电池客户,绑定电池龙头,累计出货达百吨级。

综合来看,各方势力的加码“缩短”了硅基负极的产业化周期。但事实上,目前已经落地的有效产能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贝特瑞、杉杉股份等企业,合计不超过3万吨。大部分的布局处于技术积累、产品验证、产能建设阶段,生产成本的规模化下沉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04

量产拦路虎:成本难题悬而未决

起点锂电认为,硅基负极量产倒计时迟迟未尽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固态、大圆柱等新电池技术的量产依旧受“工艺、良率、成本”等因素影响,进而影响了硅基负极材料的产业化需求和进度。

另一方面是,硅基负极本身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其中高生产成本是硅基材料商业化的最大限制。

比如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硅碳负极,符合市场要求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纳米化法、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其中纳米硅制备工艺复杂,设备价格高,综合导致生产成本高;CVD法除了设备价格高外,主要材料多孔碳(消费端价格高达30-50万/吨)和硅烷气(23年价格高达25万/吨)的单价也很高。

再比如硅氧负极,首次库伦效率较低,对容量、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采用预锂化等技术对其进行改性处理,增加了成本支出。

今年3月市场数据显示,球磨法硅碳负极平均报价26万元/吨,CVD法硅碳负极平均报价88万元/吨;硅氧负极平均报价11万元/吨,预锂化硅氧负极平均报价51万元/吨。而同期高端人造石墨平均报价不超过6万元/吨。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院(SPIR)、公开资料 制表:起点锂电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院(SPIR)、公开资料 制表:起点锂电

从市场应用情况来看,硅碳负极主要应用于高端消费市场,且工艺正从传统球磨法转向化学气相沉积(CVD)法,降本路径在于生物基多孔碳规模化、优化CVD工艺、降低硅烷气价格等。

硅氧负极循环寿命优势大,更适合于动储市场,但首效低,需要预锂化处理,降本路径在于固态电解质替代预锂化、突破专利壁垒、提升合成效率等。

目前,贝特瑞等头部企业正全面加速攻克技术工艺难题,2025硅基负极价格下沉有望。市场预计,售价端降幅可能达到35%以上。

05

硅基负极放量前夕 两大蓝海市场值得关注

相比石墨负极,硅基负极材料、结构、工艺都发生了变化,对一些辅材要求也有所改变。起点锂电根据相关市场资料判断:新型负极粘结剂及新型导电剂两大材料会迎来较大的市场空间。

传统粘结剂如CMC(羧甲基纤维素钠)+ SBR(丁苯橡胶), 粘附性无法满足硅基负极需求,因此需要强粘附性的新型负极粘结剂。PAA(聚丙烯酸)独特的粘结特性可与硅基材料的进行良好兼容,目前正逐渐替代传统负极粘结剂,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国内布局企业包括日播时尚、璞泰来、鹿山新材、回天新材、长兴材料、晶瑞股份等,国产率较高,可达到95%以上。

此外,PAA与其他材料形成交联粘接剂是新发展方向,例如AA-CMC 交联粘结剂、 PAA-PVA交联粘结剂、 PAA-PANI 交联粘结剂、 EDTA-PAA 粘结剂等。

新型导电剂碳纳米管比传统导电剂(如炭黑、导电石墨等)能更好地提高负极活性物质的导电性,能够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池循环寿命,与硅基负极高度适配。

碳纳米管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碳纳米管管径越细,长度越长,导电性能越好,因此单壁碳纳米管关注度更高,但工艺要求更高,价格更高,单壁碳纳米管粉体价格在1000-1500万元/吨。

目前全球能实现单壁碳纳米管规模化生产(吨级以上)只有OCSiAl、天奈科技、道氏技术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余大部分都处在中试或小试阶段。

据起点锂电了解,目前高性能稳定的单壁碳纳米管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随着大圆柱和固态电池逐步量产,单壁碳纳米管将正式进入放量阶段。起点研究院(SPIR)预计,到2030年全球单壁碳纳米管浆料市场规模将达178亿元,未来6年年均复合增速达49.4%。

参考资料:

起点研究院(SPIR):2025全球硅基负极行业发展白皮书

起点研究院(SPIR):2025全球单壁碳纳米管导电剂行业发展蓝皮书

知乎碳长:一文读懂硅基负极材料

Deep Seek:硅基负极应用及技术瓶颈分析

来源:起点锂电官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