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风:吹不散时光里的师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06:26 1

摘要:又一阵桂香漫过窗棂时,日历恰好停在九月十日。女儿拎着行李箱昨天乘班机去外地公出,临出门前把刚上学一年级的外孙女接送上下学任务,交给了我们,“爸,妈,这周接送就辛苦您和我妈了”。我接过书包,指尖触到布料上绣的卡通图案,忽然想起三十多年前,我也是这样帮女儿背书包,

教师节的风:吹不散时光里的师恩

作者︱孙树恒

又一阵桂香漫过窗棂时,日历恰好停在九月十日。女儿拎着行李箱昨天乘班机去外地公出,临出门前把刚上学一年级的外孙女接送上下学任务,交给了我们,“爸,妈,这周接送就辛苦您和我妈了”。我接过书包,指尖触到布料上绣的卡通图案,忽然想起三十多年前,我也是这样帮女儿背书包,只是那时的书包轻得能随手甩在肩上,如今这一年级的书包,提在手里竟有些沉。

清晨的阳光刚把校门口的树叶染成浅金,外孙女就拉着我的手往校门口跑,远远看见几个值周老师站在门口,叫着一个个学生的名字。把外孙女送到老师身边,轻声说:“老师,教师节快乐。”老师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笑来,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晨光:“谢谢您,麻烦您每天这么早送过来。”看着她转身又叫另一个孩子的名字,忽然就懂了“不容易”这三个字,早晨要盯着孩子上学,散学要把孩子们送到家长手中,送完最后一个孩子再走。手机里存着每个家长的号码,不忘在家长群布置作业,深夜还要写教案,备课。原来我们总说“老师好”,却很少想过,这三个字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忙碌。

好在托管班把作业写完了,吃完了饭。这样就不那么紧张了。在回家的路上,外孙女的书包我要帮她背着,肩带勒在肩上,能清晰地感觉到里面书本的重量。我打开书包整理,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还有画画本、练习册,一摞本子叠得整整齐齐。

到了家后,她跟我们聊起了学校的事,托管班的生活。说着说着,她就会偷偷摸过手机,刷一会儿短视频,我劝她少看。说不看真不看了,让补作业就补作业,长大了。我盯着外孙女的眼睛,有她好奇的世界。她才七岁,认识的字比我当年十岁时还多,会用平板电脑查故事,会跟着网课学跳舞,知识来得又快又便捷,可我总担心,那片小小的屏幕,会偷走她眼里本该有的、对天空和草地的向往,会让她忘记风拂过树叶的声音,比手机里的音乐更动听。

恍惚间就回到了我刚上学的年月。那时候没有沉重的书包,帆布袋子里就装着两本书、三个本子,还有一块用线绑着的橡皮。书的封皮是用牛皮纸包的,边角磨破了,我就用胶带粘一粘。课间的快乐全在操场上,男孩子们甩着鞭子,鞭梢抽在地上“啪”地响,我也有一根,我天天揣在兜里,上课都想摸一摸。有次上课偷偷玩鞭子,被来代课的大哥看见了,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我的鞭杆子折断,我委屈得哭了一节课,可后来才知道,他是怕我上课分心。还有田学东老师,现在说起来还记得我小时候的模样。当年那个爱甩鞭子的小子,现在当姥爷了,都退休了。原来有些记忆,就算过了几十年,还是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

从小学到初中,日子过得像村口的小河,慢悠悠的,没什么负担。直到上了初中,那时学的是海龙县五七中学课本,才第一次体验到不一样的学习生活,课本里除了语文数学,还有关于农田水利的内容,我们还要去修水库。那时候的老师都很年轻,邹江老师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像个大哥哥,带着我们去水库边搬石头,累了就坐在地上给我们讲故事;徐庆老师篮球打得好,午休时会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打球,输了的人要唱支歌。也有年纪大些的老师,李金川老师讲课特别认真,一道数学题能讲三种解法;孙贺文老师语文讲的生动活泼…那时候没有那么多作业,没有模拟考试,我们在水库边劳动,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奔跑,日子简单又快乐,那些老师的模样,也成了青春里最温暖的底色。

1978年的秋天,我背着行李去旗一中读高中,那时候高考刚恢复不久,校园里到处都是埋头读书的身影。从那时起,“轻松”就成了过去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教室里的灯亮到深夜,课桌上堆着厚厚的复习资料,作业本一本接一本写满。模拟考试成了家常便饭,每次考完试,老师都会把我们叫到办公室,一道题一道题地讲,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都讲得明明白白。贾渊老师,他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把黑板擦干净,给我们生炉子,教室里的炭火旺旺的,暖得我们心里也热乎乎的;赵景魁老师会用简单的例子把复杂的原理讲清楚,就算是最调皮的学生,也愿意听他讲课;曹云慧老师教学方法新颖,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后,还会给我们补习薄弱的知识点。那时的老师补课不要钱,怕每个同学落下课程。那些日子虽然累,可因为有这些老师的陪伴,就觉得再难的路也能走下去。

参加工作以后,才慢慢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在单位里,老同事教我怎么写报告,怎么和客户沟通;和朋友相处,他们的善良、真诚,也让我学到很多。直到退休后,我的“老师”反而更多了,我认识了著名作家哈斯乌拉老师,他的文字里满是草原的辽阔与深情,和他聊天,我学会了用更细腻的眼光观察生活;邓九刚老师用笔写下驼队故事,用脚步丈量了茶叶之路,用视频讲“我的故乡我的城”;从代林老师身上看到了对本民族的热爱与坚守;著名导演王新民老师教我怎么欣赏电视剧,怎么从镜头里读懂故事背后的情感。还有书法家们,郭瑞金老师、逯志强老师、张志强老师…他们崇德尚艺,墨润北疆,艺心承文脉。书印齐名的顾景云老师,书法收藏雅趣共赏的郝润平老师、“能文能武”的张立宇老师、诗书影皆精的史诗老师、“也官也民”的聂世温老师、米保林老师…在优秀传统文化里钻研,在笔墨里找到了平静。“写字就像做人,要舒展,也要有章法”。“舞文弄墨”的杨德明老师、“又红又专”的赵如意老师,廉信老师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画家朱家骞老师和邢大年老师的花鸟和山水画、姜连祥老师的画里有草原的灵气,冉祥维老师的画里有生活的烟火气,朱广正老师的书画皆学问,华孚君老师和闫占福老师带书画家去写生,怎么观察光影,怎么用色彩表达情感。书法家、诗人王登雷老师和董茂芸老师,他们的诗写得好,字也写得好,和他们一起探讨诗歌,看他们一起练字画画,是退休后最快乐的时光。在经济研究方面,李岳清老师和张学跚老师给我讲经济形势,引领研究产业发展,让我对宏观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城市专家李津逵老师的治学态度,行走城市,传播文化,令人敬佩。还有很多很多老师,那么可亲可爱可敬,那么知心知己知性,他们或许没有站在讲台上,可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品格,照亮了我渐渐变老的路上,让我知道,学习从来都不是年轻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

人的力量, 往往从“原来我不孤单”开始,靠着日积月累的耐性,通过漫长的思考领悟、长期刻苦的耕耘,有了感知,让我的文章一篇篇诞生。灵魂摆渡的另一种抵达,生命活力的另一种荣光。

又一阵桂香飘来,外孙女已经蹦蹦跳跳地跑进了学校。时光匆匆,我从背着轻书包的孩子,到帮外孙女背沉书包的姥爷;从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到被人称作“老师”的长辈,身份变了,可对“老师”的感恩从来没变过。那些在不同时光里出现的老师,就像天上的星星,有的亮得久,有的亮得短,可他们都曾在我生命里洒下过光,让我在成长的路上,从不孤单。

教师节的风是暖的,桂香是甜的,就像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师恩,轻轻柔柔,却能温暖一辈子。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来源:阳光的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