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陈丹青,你读过他的哪本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08:51 2

摘要:《文学回忆录》中提及过陈丹青爱读书,但在与木心两人的交往中,一般是以陈丹青的聆听为主。我甚至,想当然地以为,他就是受木心影响才读书的。

你以为的“我以为”也许是想象,

和事实可能差距千里甚至万里。

我从前真不知道陈丹青也写作。

《文学回忆录》中提及过陈丹青爱读书,但在与木心两人的交往中,一般是以陈丹青的聆听为主。我甚至,想当然地以为,他就是受木心影响才读书的。

随着木心去世越来越久,陈丹青也逐渐从推介木心及作品,转为投身到木心美术馆大业。开始我也以为,他虽是馆长,但都是交给团队去运作,自己只是偶尔露露脸站站台。

但随着美术馆定期举办的高规格美术展以及不定期举办的活动,我才开始渐渐好奇:曾经爱“装”的“愤青”,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撑起木心美术馆?

最近一次,看到他通过视频邀约参加贝多芬交音乐会,竟然是闲聊起自己在国外参观贝多芬故居的所见所思。

后来在《局部》中,他谈到团队想要去拍摄国外某个小馆,但难度极大。他甚至动用了梵蒂冈方面的关系,都未能如愿。

我才开始明白,为啥他时常活跃在宣传美术馆活动的一线?正是他对艺术本身的敏锐度,在支撑着他凡事亲力亲为。

也是从这时开始,我不再因为他而联想到木心。

我第一次对这个叫陈丹青的画家产生了兴趣,我迫切想知道,在没遇到木心之前,他是怎样一个人。

在阅读纸质版《局部》过程中,试图解答我的疑惑。

他聊到某位画家时,提到曾经和木心因对这位画家的不同看法而争论过,他为此而耿耿于怀好多年。

原来在与木心的交往之中,并不见得只有木心在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只是作为晚辈兼学生,他给予了木心充分的理解与尊重。陈丹青其实也很有自己的见地,他也拥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趣味。

我看的纸质版《局部》,是他将为视频节目准备的讲稿进行修改后定稿的,书中配了大量美术作品,也包括拍摄过程中陈丹青自己所拍照片。

他不是在讲绘画史,而在古今中外绘画史中,筛选出他认为的经典之作进行局部讲解。

他所选择的局部真的很局部。

讲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时,他对十八岁少年画家所展现的淋漓元气,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喜欢梵高的憨,只讲了他一副早期名不见经传的素描。一个站在海边、两手插兜的、不知如何是好的小混混。

他喜欢云冈石窟,敦煌壁画,也喜欢山西寺庙的壁画。他自己还曾在山西寺庙里临摹过壁画。

而他更是国外众多国宝级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遗址或故居的常客。他把见到原画、真迹时的惊喜一一展开叙述。他对西方众多教堂里的恢宏壁画熟稔于心,尤其对湿壁画如数家珍。

他将画家对艺术作品的敏锐顿悟事无巨细地记叙为文字。在他的文字里,他与艺术史上自己所倾心的画匠们亲切交谈。

他所写下的,其实也是一部个人美术记忆史,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你可以说他不够客观,比如主流艺术史所提到的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不再被他置于最重要地位。

他以平视的眼光,看待一切美术世界的顶级名家和籍籍无名的画匠。他基于个人的审美趣味,以更加宽广和自由的视角,介绍了许多可能被大家所忽视的画家及作品。

《局部》第三部末尾,他以一张自己坐在升降漏斗架看画的工作照作结。他正仔细观看教堂顶部绘制的壁画。他总结自己做《局部》就是为了身临其境近距离观看壁画的这一刻。

因为这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结尾,也因每一份讲稿都是他自己认认真真写的,我才发现他原来也是会写东西的,改变了我原本对他“夸夸其谈”的偏见。

我对他的其它作品,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发现陈丹青竟然对鲁迅肃然起敬。还将各类谈及鲁迅的讲稿集结为一本《笑谈大先生》。我注意到他谈鲁迅的两个切入点很有意思,一个是将鲁迅放进上海租界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讨论,另一个是讨论鲁迅和“死亡”的关系,他自己的死亡,以及众多与他交往的人的死亡。

《废话集》中有一篇《幸亏年轻》,是他为某杂志写的关于“七十年代”回忆录。回忆始于自己被借调到西藏写生,突然被告知某位重要人物去世的那一刻,他深刻剖析了自己当时复杂又真实的面部表情及内心活动。然后漫谈自己在赣南的流放岁月,贴近泥土的粗粝结实的农耕生活,参与种地、收割新鲜稻谷,烧柴火煮米饭吃。并由个人记忆串联起时代之下各类人的生存状态及命运悲剧。

此外,很多深度专访稿件,还涉及他对教育体制、上海城市空间规划、美术潮流、文化现象等的思考。

在读他的文字时,还看到了他和弟弟去当知青前的青葱合影,但他咸少提及家人。原来是母亲早有叮嘱,母亲曾说:“不要写家里人,那样很不得体”。

陈丹青能读懂鲁迅的《狂人日记》,狂并非简单指精神错乱,其实“狂”有偏向“狂狷”之意。拥有高远志向且能积极进取,又能洁身自好、有所坚持,正合乎孔子的“中庸”之道。

作为一个单干户的标杆,在陈丹青看似散漫的自由写作中,展露一个自由职业画家的真性情,挺好!一个人既可以无限趋近自己挚爱的终身事业,又可以随心所欲通过写作、策展来“指点江山”,放浪形骸,夫复何求?

来源:艺苑讲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