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世纪中叶的俄国,一位年轻贵族扛着猎枪,漫步在故乡奥廖尔省的森林与草原。他看似悠闲地追逐着野鸟的踪迹,眼睛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比猎物更为重要的东西——农奴制下俄罗斯人民的真实生活。
一本打猎随笔,竟成为推翻农奴制的文学导火索。
在19世纪中叶的俄国,一位年轻贵族扛着猎枪,漫步在故乡奥廖尔省的森林与草原。他看似悠闲地追逐着野鸟的踪迹,眼睛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比猎物更为重要的东西——农奴制下俄罗斯人民的真实生活。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的《猎人笔记》就这样悄然诞生。1847年,这本最初发表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的随笔集,却意外地成为了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不仅使屠格涅夫享誉文坛,更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十九世纪 俄罗斯农奴隶制下的农民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油画 作者列宾
一幅色彩斑斓的俄罗斯风情画
《猎人笔记》采用见闻录的形式,以猎人的行猎为线索,串起25个独立成篇而又内在联系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我”背着猎枪,在猎户陪同下,走遍俄国奥廖尔省附近的农村田野,荒山野岭,江河湖泊,接触了无数劳动人民。
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普通的农民、工人、大学生、县城医生、独院小地主、磨坊主、破落小贵族,以至家仆和使女。而农民的孩子在他的笔下则成了一群容貌俊美、聪明爽直、充满幻想、勇敢勤劳、活泼可爱的小伙子。
赫尔岑称《猎人笔记》为屠格涅夫的杰作,他说:“屠格涅夫从来不堆砌浓重的颜料,从来不采用过分生硬的语言。相反,他叙述得非常委婉,经常用细腻的笔调,这种笔调大大加强了这一富有诗意的反农奴制的控诉书所给人的印象。”
诗意现实主义:美丽自然下的残酷现实
屠格涅夫是一位抒情诗人,他写随笔、写小说也如同在写诗。《猎人笔记》作为散文中一种的随笔,写得更是诗意盎然。托尔斯泰发称赞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达到了普通作家望尘莫及的水平与高度,说屠格涅夫“两三笔一勾,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
他笔下的俄罗斯大自然风光贯穿全书始终,为整部书平添了诗情画意。“晨曦中的森林清晨、夜色中沉默的草原、白色尖顶教堂、深秋里笔直金黄的白桦林、像玻璃一样清澈的空气、空气中散播着苦艾、黑麦和荞麦的清香,澄明纯净的溪流,农舍里点着的松明发出红色的光芒……”
然而在这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的风光中,却难以体现太多与自然同乐的诗意;在这晨光暮霭、情味无穷的环境里,展现的大多不是与亲人共度、邻里同欢的美好。
19世纪中期的俄国,面临内忧外患,一方是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病无所医的广大劳动者;一方是贪婪虚伪、挥霍无度、残暴狠毒的贵族统治者。当时的俄国,社会发展严重障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隐藏于平静叙述下的尖锐批判
屠格涅夫的高明之处并不是赤裸裸地对农奴制度的痛斥,而是不露声色,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打猎和游玩中,将山河日月、众生百态娓娓道来,一点一点展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手中的笔如一台摄影机,使整部作品看起来如同一部纪录片。他甚至很多时候将自己隐藏起来,对所有人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
即使是对冷酷狠毒的地主佩诺奇金,作者也只说了一句“不大乐意去登他家的门。”
但这种白描式的叙述反而更加有力地揭露了农奴制的罪恶。在《霍尔和卡里内奇》里,农民霍尔离地主老爷的保护远,所以生活好;农民卡里内奇有打猎的老爷的“保护”,反倒连草鞋钱都落空。在《莓泉》一文中,家仆斯交布希卡被农奴制下沉重的代役租压得喘不过气来,受尽欺压,甚至连打喷嚏和咳嗽都胆小害怕。为了生存,他只好到处乞讨觅食。《里郭甫》中的绰号“苏跷克(小树枝)”的仆人,也是一个家仆,在池塘涉水命悬一线的时刻,也不敢去拉一把“老爷”,差一点被淹死。
劳动人民的尊严与美丽
《猎人笔记》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暴露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而且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
作者没有以地主老爷的态度居高临下地看待农民,像以往许多作家那样把农民描写成愚昧无知、缺乏崇高品德、处于生畜一般状态、只是一些应当受到怜悯的对象。
在《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中,屠格涅夫描写了农奴家的小姑娘安努卡什——“她身材瘦小,但是体态均匀,模样儿很伶俐,漂亮的小脸蛋异常肖似卡西央的脸,虽然卡西央不是一个美男子。同样尖削的颜貌,同样奇妙的目光,狡狯而信任,沉思而锐敏,举止也相同……”
这种对底层人民的尊重和赞美,在当时的俄国文学中是罕见的。别林斯基在评述《霍里和卡利内奇》时曾说:“在屠格涅夫以前,任何人都没有从这样的角度接近了人民。”
两个俄罗斯的鲜明对比
《猎人笔记》成功地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俄罗斯:
一方面是被奴役的农民群体,他们虽然生活悲惨,却保持着人性的尊严和美好。在《白净草原》中,五个农家小孩在夜牧的牧场上,围着篝火,讲着鬼故事。
夜里在造纸厂走来走去的家神,坐在树枝上向人招手的女落水鬼,变成小绵羊在坟墓上诱人的鬼魂,在树林里让人迷路的林妖……这一切都在他们的嘴里生动地讲述着。
他们讲得那么绘声绘影,加上深夜里突然响起的一声凄厉的夜鸟(苍鹭)的鸣叫,青蛙在河中的扑腾,突然响起的犬吠声,使人不能不毛骨悚然。但这并不说明农家小孩的愚昧迷信,而是作家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另一方面是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书中给农奴制时代俄罗斯的地主们画了一系列逼真的肖像。这里有自命不凡的兹韦尔科夫,穷奢极欲的彼得·伊里奇伯爵,千方百计折磨奴仆的科莫夫,表面仁慈而实则凶残的宾诺奇金等。列宁曾在文章中引用过佩诺奇金的形象用于说明农奴主的虚伪。
文学与历史的完美结合
通过《猎人笔记》,我们可以回答一个问题:为何文学不分国度不分时代地拥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
文学加上狭义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狭义的历史是什么?就是教科书般的罗列提纲,冷冰冰的语言和数字归纳总结或平铺直叙。
而《猎人笔记》却能给你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记,是有血有肉有情的文字,即使很多文学巨著的人物情节是虚构的浪漫主义,但其背后精准展现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浪潮和狭义历史要表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猎人笔记》成书于19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中期,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更加暴露出来了,农奴制度的危机更加加深了。从20年代起,俄国的农奴制度就进入了危机阶段,并且,这种危机在不断地加深着。
历史影响与文学地位
《猎人笔记》发表后,屠格涅夫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迫害。因为书中地主多半被描写成滑稽可笑或者极不体面的形象,屠格涅夫被遣返故里监管一年。
但这本书却在人们心中点燃起了希望的火炬。它被誉为“诗意中的黑暗”,点燃了俄罗斯人复兴的火炬。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盛赞道:“在整个欧洲文学中,很难遇到比他更加委婉细腻的心里描写,更加精湛完美的性格刻画。”
乔治·桑和莫泊桑都把屠格涅夫称为自己的老师。年轻的托尔斯泰在创作短篇小说《伐木》时读了《猎人笔记》后,感到由衷钦佩。高尔基称《猎人笔记》是“异常卓越”的小说,赞扬屠格涅夫“是俄罗斯的语言巨匠。”列宁更是称他为“卓越的俄罗斯作家”和“俄国的语言大师”。
为何今天还要读《猎人笔记》?
在今天这个完全不同的时代,《猎人笔记》仍然有着重要的阅读价值:
首先,它是优美文学的典范。屠格涅夫的语言清晰、优美,读起来是一种美的享受。“深秋。没有风、没有太阳、没有亮光、没有阴影、没有动作、没有喧闹;柔和的空气中洋溢着像葡萄酒气味的秋天气息;远处发黄的田野上罩着一层薄雾。”
“冬日里,踩着高高的雪去追野兔,呼吸着凛冽的空气,柔软的白雪放射着细小刺眼的光芒,树林是一片淡红……”
其次,它让我们思考社会不公与人性的关系。虽然农奴制早已被废除,但不同形式的社会不公不可能完全消亡。《猎人笔记》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人性的尊严。
最后,它展示了文学如何能够改变社会。《猎人笔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社会批判的著作,它影响了公众舆论,为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结语:永恒的人类精神赞歌
屠格涅夫用干净的笔触和充满洞察力的心灵,发现和了解人性。展现了劳动人民以苦调味的生活。但他也展现了人类精神在压迫下的韧性、尊严和美丽。
《猎人笔记》不仅仅是一本关于19世纪俄国农村生活的书,更是一首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颂歌。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也不会完全熄灭。
这正是《猎人笔记》历经近两个世纪依然闪耀着不朽光芒的原因——它最终歌颂的是人类精神的不屈与美丽,这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永恒主题。
扛起猎枪,跟随屠格涅夫走进那片白净草原吧,那里有最真实的人性,最优美的自然,和最深刻的思考等你去发现。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