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内卷逼到焦虑?读懂这5首古诗,从此遇事不慌、内心通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09:02 1

摘要:最近总收到私信,说刷到太多“30岁必须达成的10件事”“同龄人都在偷偷开挂”,越看越慌,明明没做错什么,却像被鞭子赶着往前跑,夜里躺着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万一赶不上”“要是做不到”。

谢谢大家支持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中讨论分享

下面我们来欣赏今天的内容

最近总收到私信,说刷到太多“30岁必须达成的10件事”“同龄人都在偷偷开挂”,越看越慌,明明没做错什么,却像被鞭子赶着往前跑,夜里躺着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万一赶不上”“要是做不到”。其实不必这样紧绷。你纠结的“掌控不了的未来”“比不过的他人”,千百年前的古人早就遇见过,他们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把化解焦虑的智慧藏在诗句里——不是教你躺平放弃,而是告诉你:人生本有四季,花开有时,叶落有时,那些急不来的事,不如交给时间;那些握不住的执念,不妨试着放下。今天就和你一起读几首诗,在笔墨留香里,寻一份“无需焦虑,一切自有天意”的通透。

先读王维的《终南别业》,全诗是这样的: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第一次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总觉得是王维在山里闲游的偶然境遇——走着走着,溪水到了尽头,路好像断了,换作旁人或许会慌:“这可怎么走?”可他偏不,索性坐下来,看天边的云慢慢升起、聚散。后来才懂,这哪里是写游山,分明是写人生里的“绝境”与“转机”。我们总怕“无路可走”:求职时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怕自己永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段关系走到僵局,怕从此失去那个在意的人;努力了很久的事没有结果,怕自己的付出全是白费。可人生哪有真正的“水穷处”?溪水到了尽头,或许转个弯就是新的流向;路走不通了,或许坐下来等一等,云散了就能看见新的方向。就像王维,他不是没经历过世事浮沉。年轻时也曾入仕为官,见过朝堂的复杂,受过贬谪的失意,可后来隐居终南山,反而把日子过成了诗。他懂“水穷”是常态——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瓶颈、挫折、失控的瞬间,但“坐看云起”是选择:不焦虑,不纠结,接纳此刻的“不可控”,反而能看见藏在困境里的生机。你看,天上的云从不会因为谁的着急就改变起落,人生的事也不会因为谁的紧绷就提前抵达。有时候,“停下来”不是放弃,是给生活留一点余地,给命运留一点时间。

再读冯道的《天道》,全诗如下: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这句话读来像一句温和的叮嘱,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戳中了现代人焦虑的核心:我们太怕“付出没有回报”,太急着“看到结果”。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背单词时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流利对话”,写文章时总担心“会不会没人看”,努力工作时总盘算“多久能升职加薪”。我们把“做事”和“结果”绑得太紧,就像手里攥着一把沙子,越用力,漏得越快。可冯道说“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冬天过去了,冰雪自然会融化;春天到了,草木自然会发芽,这是天道,也是人生的规律。“但知行好事”,是让我们把注意力拉回“当下的事”,而不是“未来的果”。不是说不要目标,而是不要让“对结果的执念”,消耗了“做事本身的专注”。就像种地的人,春天播种时不会急着问“秋天能收多少”,他们只知道:耕地、施肥、浇水,把该做的事做好,剩下的,交给季节。我们总在“想未来”里焦虑,却忘了“做当下”才是解药。你今天读的一页书,写的一行字,走的一步路,或许暂时看不到效果,但就像冬天里的冰,春天里的草,它们都在默默生长,等时机到了,自然会给你答案。不必问“前程”如何,先把“好事”做好,这就是对抗焦虑最实在的底气。

接着读罗隐的《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初读这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很容易误解成“摆烂”——反正未来的事管不了,不如及时行乐。可再读罗隐的生平,才懂这句话里藏着的不是消极,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罗隐一生坎坷,十次考科举都落榜,看透了晚唐的官场黑暗,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他写“得即高歌失即休”,是说得到了就开心,失去了就放下,不把“愁恨”挂在心上;写“今朝有酒今朝醉”,是说珍惜眼前的时光,不为还没到来的“明日愁”浪费当下的快乐。现代人的焦虑,不就是“把明天的烦恼,搬进了今天的日子”吗?明明此刻坐在温暖的房间里,喝着热饮,却在想“下个月的房租怎么办”“明年的工作会不会丢”;明明和朋友在一起聚餐,却在担心“自己是不是比别人混得差”“以后会不会被淘汰”。我们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变成了“当下的精神内耗”,反而错过了眼前的安稳与美好。“明日愁来明日愁”,不是教你逃避,是教你“拆分烦恼”——今天的事,今天解决;明天的愁,等明天来了再说。就像天气,你再担心明天会不会下雨,也改变不了云层的流动,不如珍惜今天的阳光,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和爱的人说话。人生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不是一年一年愁的。

又回到王维的诗,这次是《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这首诗是王维写给朋友裴迪的,彼时裴迪大概正为世事烦恼,王维便劝他:“世事像浮云一样,不值得去追问,不如好好躺着休息,多吃点饭。”“世事浮云何足问”,这话说得有多通透?我们总在为“别人的看法”“外界的评价”焦虑:怕同事觉得自己能力差,怕亲戚议论自己没出息,怕朋友圈里的人过得比自己好。可这些“世事”,就像天上的浮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根本留不住,也管不了。你越在意,就越容易被牵着走,反而丢了自己的节奏。“不如高卧且加餐”,是最朴素的生活智慧——比起纠结那些“管不了的事”,不如先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把自己的心情打理好。身体舒服了,心情安稳了,才有底气去面对生活的起伏。就像王维,隐居终南山时,不是“躺平摆烂”,而是“高卧”时读书、写诗、画画,“加餐”时品尝山野的滋味,把日子过得从容又自在。你看,古人从不和“世事”较劲,因为他们懂: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而是“活好自己的日子”。那些让你焦虑的“比较”“议论”“评价”,都是过眼云烟,不如放下执念,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爱自己——这才是人生最实在的“通透”。

最后读张孝祥的《西江月·丹阳湖》: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张孝祥是南宋的词人,一生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写“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是说走了这么多人生的路,经历了这么多坎坷,早就习惯了世事的起伏,所以无论到哪里,心都是悠然自在的。“世路如今已惯”,这六个字里藏着多少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世路”上走,会遇到平坦的大道,也会遇到泥泞的小路;会遇到真心的朋友,也会遇到虚伪的小人;会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失意的瞬间。这些“经历”,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焦虑、紧绷,而是为了让我们“习惯”——习惯人生的不完美,习惯世事的无常,然后在习惯里,长出一颗“悠然”的心。“此心到处悠然”,不是说环境有多好,而是说无论环境如何,心都能保持平静。就像张孝祥,坐船过丹阳湖,看到“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便觉得眼前的景色足够美好,之前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他的“悠然”,不是来自外界的顺遂,而是来自内心的强大——知道人生总有起伏,所以不慌;知道世事总有得失,所以不执。现代人的“紧绷”,不就是因为“不习惯”吗?不习惯“努力了却没结果”,不习惯“在意的人会离开”,不习惯“自己不是最优秀的”。可“世路”本就是这样,你越“不习惯”,就越焦虑;等你“习惯”了,反而能看见藏在不完美里的美好——就像阴天也有阴天的温柔,落叶也有落叶的诗意,低谷也有低谷的风景。读完这五首诗,忽然觉得心里的紧绷感松了许多。原来千百年前的古人,和我们有着一样的焦虑:怕前路迷茫,怕付出无果,怕世事无常。可他们没有被焦虑困住,而是把“化解焦虑”的智慧,写成了一句句诗,留给我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告诉我们“绝境里有转机”;“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是告诉我们“专注当下就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是告诉我们“别预支烦恼”;“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是告诉我们“先爱自己”;“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是告诉我们“习惯后自有从容”。这些诗里藏着的,不是“躺平”的消极,而是“慢慢来”的勇气——承认人生有不可控的部分,所以不执着;知道努力有它的节奏,所以不焦虑;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所以不浪费。现在的你,或许还在为“未来”担心,为“比较”烦恼,为“执念”痛苦。但请记得:你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不会白走;你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意义;你等待的每一个结果,都在按时到来。就像古诗里写的那样,不必急,不必慌,一切自有天意。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做眼前的事,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来源:诗情画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