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1934年推进平民教育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教育主张。他鼓励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小先生制”打破了传统教育中“长者为师”的固有模式,开创了“知者为师”“能者为师”的教育新范式,为当时的平民教育提供新思路。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1934年推进平民教育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教育主张。他鼓励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小先生制”打破了传统教育中“长者为师”的固有模式,开创了“知者为师”“能者为师”的教育新范式,为当时的平民教育提供新思路。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办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者为师”“能者为师”提出思考:什么样的学生是“知者”?是“能者”?哪些学生群体能担任“小先生”?基于综合考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开设由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构成的“小先生”课堂,围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以及弘道追求六个维度,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培养体系,引导师范生在实践中涵养教育家精神,在服务中锤炼教育本领,在培养师范生成为勇担时代教育使命的“小先生”过程中做出一系列探索。
理想信念是“小先生”的精神灯塔。学院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作为“未来教师成长计划”的灵魂主线,用教育家精神为师范生“铸魂、赋能、定向”,构建“三横三纵”育人矩阵,系统化落地教育家精神。主要包括横向的理想信念铸魂工程、教师素养培养工程、就业能力提升工程,通过纵向党建引领、专业精进、实践淬炼,把“心有大我”的价值追求写进培养方案,为“小先生”成长培基铸魂。
搭建红色文化平台。建设“行走的思政课堂”,开发《师·韵》宣传片、“信大薪火”宣讲团。创新智慧教育平台。高标准建设书写技能室、普通话训练室、心理疏导室,引入AI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落实双导师实践平台:成立“南信大基础教育集团”,在全省布点50余所中小学实习基地,实行高校导师+中学党员教师“双导师”制,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
“小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日常言行。95%以上师范生在毕业问卷中表示“愿把个人发展与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紧密结合”。师范生“小先生”连续三年至少两人入选“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计划,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一腔热情奉献到祖国边疆的建设中。轮椅学子司徒晨轩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夺冠,现场喊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校园现象级榜样。
道德情操是“小先生”挺膺担当的价值底色。学院以副班主任制度为“行为世范”的实景舞台,以“博雅学堂”特色课程为“品质赋能”的熔炉,双轮驱动、双向锻造。
副班主任遴选坚持“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标准,经过个人申请、组织推荐、公开竞聘、学院面试四道程序,每年从研究生、本科生党员、主要学生干部中选拔10~14人,系统培训班级管理、沟通技巧、突发事件处置等模块。上岗后,他们深入宿舍、教室、操场,每周至少与每位同学“面对面”一次,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每学期至少策划一次班级品牌活动。“小先生”化身大哥哥大姐姐,以自身过硬的素质,冲锋在学业帮扶、心里护航、学科启蒙的第一线。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学院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博雅学堂是学院为“小先生”量身打造的第二课堂,作为专业课程之外的所有“小先生”的必修课。根据师范生兴趣,每学年开设书法、绘画、语言、科学、运动等模块课程。课程利用周末与晚间小班化开展,通过临摹碑帖、主题速写、朗诵辩论、趣味实验、飞盘与八段锦等项目,使师范生在专业学习之外涵养静心、审美、表达、探究与坚韧品质,进而内化立德树人的道德情操与师者风范。学院还将“廉洁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比赛”等融入课程学习中,有效拓展了博学堂的外延。
从副班主任“关键小事”到“博学堂”品质锤炼,两条实践路径让“小先生”在真实情境中体悟“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重量,把抽象师德规范转化为可学可做的日常行动。
育人智慧是“小先生”破解成长难题的核心能力。学院以“揽江师话”“校长论坛”“悦享师途”三大品牌为载体,构建“学业—成长—文化”三维协同的育人新模式。
“揽江师话”聚焦心理、学业、科研、竞赛等低年级共性难题,采用“专家+小先生”讲座或一对一双轨:校内外名师与“小先生”驻点答疑、现场配对,精准帮扶。两年来举办48期,平均满意度97%。既纾解了学生“求助无门”的焦虑,让有不同追求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也让“小先生”在“即知即传”中完成自我赋能,实现助人育己的双赢。
“校长论坛”集中秋季学期,邀请省内外中小学校长或学科带头人,以“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为主线,回望自身从师范生到卓越教师的成长历程,用真实故事阐释师德、师能与师魂。“小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路径逐渐清晰,也展望着未来自己的教育使命。形成“榜样—自省—规划”的螺旋上升路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校准职业坐标。
“悦享师途”隔周举行,由学院内外教授、学者与研究生“小先生”轮流领读《给教师的建议》《教学勇气》等经典,通过“领读—对话—微书评”三段式,把书页智慧转化为讲台创意;“小先生”们结合自身学习成长经历,旁征博引、徐徐展开,常常引起强烈反响与热烈讨论,成为师范生的精神补给站。三大品牌纵横联动协同托举新时代“小先生”走向卓越。
躬耕态度是“小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行动自觉。学院依托学科优势,打造“科普长征”与“田野课堂”两大品牌,让学生在一次次“把科学知识翻译成大众语言”的实践中,养成“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治学精神。
学院教授领衔的研究生“小先生”科普团队,将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基于自身研究领域结合相关科研成果,开展广泛的科普创作和科学传播活动,他们总在第一时间为青少年群体捕捉并解读重大科技热点问题。近三年,团队奔赴南京、深圳、扬州、盐城等20余地,深入中小学、科技场馆、社区街道开展公益科普讲座52场,线下受众超万人次。
每年的暑假开端,准三年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同学们都会共上一节“行走的思政课”。庐山实习,把课堂搬到“褶皱、断层、冰川遗迹”现场,每天徒步20公里、测剖面、采样本。地理科学“小先生”以“脚上有土、心中有谱”践行勤学笃行:白天手握罗盘、GPS记录岩层产状,夜晚挑灯整理剖面图,把书本符号还原为真实地貌;带队教师现场提问、即时纠错,训练“看的准、画的快、讲得清”的硬功夫。既夯实专业本领,又体验未来带领中学生“在山水间学地理”的为师之道,真正把“躬耕态度”写进岩层与汗水之间。
从科普场馆到乡间地头,“小先生”们在一次次“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送给别人”的躬耕实践中,体悟到“科学报国”不仅是口号,更是脚上有土、心中有光的日常行动。
仁爱之心是“小先生”最温暖的底色。学院以“小先生课堂”和“家长会课”为校内支点,以社会实践为主线,向外延伸至社区与网络,串起朋辈互助、家校互通、社会反哺的三重爱心链。
朋辈互助——“小先生课堂”遴选学业领先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组建“学业帮扶团”,聚焦高挂科率课程,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精准辅导。团队每周开展教学研讨,分享辅导经验,既授知识更导方法,打破传统师生距离,建立信任,让受助者在被看见、被理解的氛围中重拾信心。家校互通主要依托基础教育集团校“家长会课”平台把课堂搬到高新附小,围绕“双减”背景下的亲子沟通、习惯养成,用情景剧、案例访谈、互动沙盘等形式,把政策文件转化为可感可用的家庭教育指导。目前已覆盖家长两千余人,家长留言:“大学生老师让我明白,教育是与学校并肩。
”社会反哺主要依托“青教乡村”公益夏令营,组建“师心传声”小先生社会实践队,以淮安平桥镇为基地,通过推普课堂、绘本共读、乡土研学等多元活动,建立“精准陪伴”长效帮扶机制,以爱为伴,让乡村儿童在语言与心灵的双重滋养中成长。
由此,课堂内“小先生”为他人点灯,课堂外他们把对教育公平的信念传递给家长与乡村,形成“师范生—中小学生—家长—乡村儿童”四向奔赴的仁爱共同体。
弘道追求是“小先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高远境界。宁听花开研学团的小先生们把课堂搬到南京保卫战遗址,用录音笔记录23段口述史,把周子昆将军“雪地里给伤员暖脚”的细节做成最打动孩子的教学片段;他们在南信大附小用虚拟现实技术把1938年皖南山区搬进教室,让五年级学生李梓萌在“穿越”中明白“天气也是战斗力”。70名师范生带着中小学生重走红色线路,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把论文写在基础教育的田野上,在一次次送教与自我反思中完成“小先生”的弘道实践。
当课程覆盖南京10所中小学、惠及10000多名学生时,“宁听花开”团队用AI+气象特色课程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把德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嘱托,用“新质教育通讯”传播新四军后人家庭记忆,把周子昆将军日记“我们播撒的火种,终将连成燎原之势”化作师范生胸前熠熠生辉的信仰,在课堂、社区和每一个需要理想信念的角落继续点燃新的火种。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征程中,“小先生”肩负着传承师道、践行教育使命的重要责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小先生”的培养探索,印证了教师教育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命题,一是师范生素养培育需要突破传统“技能训练”范式,转向“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发展;二是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必须扎根真实教育情境,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专业认同的升华。
这种探索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不仅破解了师范生培养中的“知行困境”,更构建起教师专业发展的“早期孵化”模式,这本质上是对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应答。未来,学校将继续着力于“小先生”培养体系的持续深化,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提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考范式。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