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话题设置层面,大象新闻试图将张雪峰的言论限定在“表演爱国,鼓噪战争”的负面评论内,并刻意强调其财富“源于压榨家长血汗钱”,意在将公众讨论焦点引向对其个人动机与道德的批判。但这一预设话题并未被多数网民接纳。
大象新闻评张雪峰事件引发的舆论反噬,堪称传播学领域的典型案例,其背后反映了多重传播逻辑链条的失效,也暴露了媒体在敏感议题传播中的关键问题。
在话题设置层面,大象新闻试图将张雪峰的言论限定在“表演爱国,鼓噪战争”的负面评论内,并刻意强调其财富“源于压榨家长血汗钱”,意在将公众讨论焦点引向对其个人动机与道德的批判。但这一预设话题并未被多数网民接纳。
公众基于对国家统一政策的认知:明确“使用武力”针对分裂行径,以及对张雪峰过往爱国捐赠如定向资助国防科技高校的了解,对报道展开强烈的抵触情绪。大家普遍认为,媒体剥离了“反对分裂、支持统一”的核心立场,忽视“武力”的正当防卫属性,因此拒绝接受其定性,转而对媒体本身发起批评。
从情绪传播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当前网络舆论的显著特征是“情绪跑在事实前”。大象新闻评论中“诲人不倦”“鼓吹战争”等尖锐措辞,首先触发公众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思考;其给张雪峰贴上的“表演爱国”“战争鼓噪者”标签,本想简化认知,却因与张雪峰实际爱国行动相悖而站不住脚,反被解读为“扣帽子”,直接引发舆论反转。更关键的是,张雪峰回应的“群众里面有坏人啊”,迅速成为凝聚公众情绪的符号。那些对部分媒体操作模式不满的网友,借这句话形成强大反向舆论,让传统“沉默螺旋”效应彻底失效。
公信力损耗则源于媒体角色的严重错位。作为官方媒体,公众对大象新闻的预期是“权威、客观”,但此次评论回避国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完整立场,用片面政策解读展开批判,与其“权威信源”定位背道而驰。而七位记者联合署名的操作,本想凸显评论的郑重性,却给公众留下“集体审判”的观感,进一步加深了“拉偏架”“搞斗争”的质疑,最终激化对立情绪。
复盘整个事件,大象新闻的传播策略犯了四个核心错误:预设话题与公众普遍认知、情感严重脱节;情绪化标签与批判缺乏扎实事实支撑;对国家主权概念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竟然把武统说成是侵犯别国领土,最终“引火烧身”;在敏感议题上的角色错位,直接损耗多年积累的公信力。
这一案例也为所有媒体敲响警钟: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不能为了博取流量,抢占新闻时效性而不顾事实乱说一通,媒体人唯有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准把握公众情绪、保持立场与行为的统一性,才能避免陷入传播困境。简单粗暴的“扣帽子”与道德审判,不仅无法实现舆论引导的目标,反而可能引爆更大的舆情危机。
来源:醽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