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
今读《资治通鉴》,内容是:
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捕时在旁者,尽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群臣受决事者,悉于咸阳宫。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大概意思是: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 212 年),方士卢生对秦始皇建言:“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 秦始皇一心渴望长生不老,对卢生的话深信不疑,自称为 “真人”,不再称 “朕” 。他下令将咸阳周边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通过复道、甬道相互连接,里面充满了帷帐、钟鼓和美人,并且各有标识,不得随意迁徙。只要有人说出秦始皇的行踪,便会被处以死罪。
一次,秦始皇前往梁山宫,从山上看到丞相车骑众多,心中不满。宫中有人将此事告知丞相,丞相随后减少了车骑数量。秦始皇得知后大怒,认为是身边人泄露了他的话。经过审问,无人承认,于是他将当时在场的人全部处死。此后,再也没有人知道秦始皇的行踪,群臣接受决策事务,都在咸阳宫进行。
然而,侯生、卢生却私下讥议秦始皇,随后逃亡。秦始皇听闻后怒不可遏,说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 于是,御史对咸阳的诸生进行审问,诸生相互告发,最终四百六十余人被认定犯禁,全部被坑杀于咸阳,以此警示天下,同时还增派人员谪徙边疆。秦始皇长子扶苏劝谏道:“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却愤怒地将扶苏派往北边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地理维度:权力版图与统治隐忧
咸阳的核心辐射与宫观布局
咸阳,作为秦朝的都城,是秦始皇权力的核心辐射点。其周边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座,通过复道、甬道相连,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宫殿群。这种布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秦始皇的奢华生活,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权力的绝对掌控。“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这一严苛的命令背后,是秦始皇对自身安全的极度重视,以及对权力中心不可侵犯的维护。在那个时代,信息的传播往往能够引发政治的动荡,控制行踪就等同于控制了权力的稳定。咸阳宫观的布局,如同一个巨大的权力网络,将秦始皇的意志辐射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从地理角度看,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环绕,易守难攻,是天然的政治中心。秦始皇以咸阳为核心,构建起庞大的宫殿体系,将政治、军事、文化等权力集中于一身。这些宫观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权力的象征,它们的存在强化了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东巡路线与帝国的地理焦虑
秦始皇一生五次东巡,其路线选择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地理战略考量。公元前 218 年,秦始皇车队行至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原阳),遭遇张良雇佣力士的刺杀。博浪沙位于黄河故道形成的沙丘地形,两侧芦苇丛生,是绝佳的隐蔽场所 。这次刺杀虽然失败,但也让秦始皇意识到东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秦始皇多次前往山东半岛,登临之罘山(今烟台芝罘岛)、琅琊台(今青岛黄岛区)等地。在之罘山,他刻石宣扬 “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芝罘半岛形如利剑直插渤海,秦始皇在此宣告对海洋的征服,将陆地集权思维延伸至深蓝 。而在琅琊台,他史无前例地停留三月,迁徙三万户黔首筑台刻石。琅琊台不仅是 “南抚百越” 的战略支点,更是 “五德终始说” 的地理实践,台基五方对应五行,登临可俯瞰黄海与东海交汇,象征水德王朝的终极疆域 。
归程取道上党(今山西长治),暴露出帝国交通体系的致命弱点。太行八陉之一的羊肠坂道,让庞大车队在群山间举步维艰 。尽管秦朝修建了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 ,但险峻地形仍制约着中央对东方的控制,为日后六国复辟埋下伏笔 。
秦始皇的东巡,一方面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对帝国地理边界的探索和巩固。他试图通过巡视,将秦朝的法律、文化推行到各地,消除地域差异,实现真正的大一统。然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各地的反抗势力,使得他的统治面临诸多挑战。
文化视角:思想交锋与文化断裂
法家主导下的文化禁锢
秦始皇的禁言举措,背后是法家思想的主导。丞相李斯提出 “禁言封书” ,主张焚烧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之外的各国史记与百家典籍。这一建议得到秦始皇采纳,一场文化浩劫就此降临。在法家思想体系中,强调以法治国,主张君主专制,认为法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的行为应该以功利为准则 。李斯的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思想,旨在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社会秩序,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强化中央集权。
这与儒家所倡导的 “礼治”“德治”“人治” 形成鲜明对比。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强调道德是高于一切的存在,坚持认为以道德为主导的礼乐教化是最好的治世之道,反对统治者 “以力服人” 的霸道和严刑峻法,主张兴教化实行 “以理服人” 的王道 。儒家认为刑罚治标不治本,只能使民众畏法而不敢妄动却不能使人心服,只有用礼与道德去感化人民,人民才会因有羞耻之心而不去犯罪 。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家等学派进行打压,“焚书” 使得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被毁灭或散失,许多知识分子惨遭杀害,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打击了自由思考和学术探讨的精神氛围 。
方术迷信与知识分子的命运
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使他对方术迷信深信不疑。他召集大量方士寻仙问药,希望通过服用仙丹、修炼等方式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侯生、卢生等方士为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议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事,之后逃亡 。这让秦始皇感到被欺骗,他认为这些术士和与之关联的儒生 “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下令查处,最终在咸阳活埋 460 名儒生和方士 。
“坑儒” 事件不仅是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沉重打击,更反映出秦始皇对思想控制的极端手段。这些知识分子中,不乏有识之士,他们的思想和言论对秦朝的统治构成了潜在威胁。秦始皇通过 “坑儒”,试图消除异己思想,维护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地位。然而,这种残暴的手段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使得秦朝的统治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
以史为鉴:清平乐中的历史回响
千年之后,回望秦始皇的禁言之举,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他试图以绝对的权力掌控一切,包括人们的思想和言论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违背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的行为,最终都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
正如那首《清平乐》所云:“云车裂帛,万里河山窄。湘竹啼痕斑未勒,犹记赭山如墨 。蓬莱雾锁仙槎,碣石浪卷黄沙。终古苍梧望断,斜阳一片秦霞 。” 秦始皇的车驾在广袤的山河间疾驰,虽有雄图霸业,却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他的禁言和残暴统治,如墨色般浓重,深刻地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 。蓬莱仙境的云雾,碣石岸边的浪涛,见证了他的雄心壮志与无奈叹息 。最终,斜阳的余晖洒在秦地的天空,那片绚烂的晚霞,既是他辉煌一生的落幕,也是秦帝国兴衰的象征 。
从秦始皇的禁言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言论自由和思想解放,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