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北京的近现代杰出人物简介(第三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07:17 1

摘要:滕大春(1909年10月13日-2002年12月16日),北京通县堰上村人。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1933年毕业后,曾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并积极推行短期义务教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重

滕大春(1909年10月13日-2002年12月16日),北京通县堰上村人。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1933年毕业后,曾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并积极推行短期义务教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重庆任国立编译馆编审,期间钻研欧美教育史及欧美教育思想家的名著,著成《卢梭教育思想》。1947年赴美国留学,在科罗拉多大学学习比较教育和外国教育史,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1950年毅然回国,先后任河北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教授,并兼任南开大学教授。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又萧炳乾),笔名塔塔木林、佟荔,蒙古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并于同年完成短篇小说《蚕》。1935年,他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公报》工作,担任记者和编辑。1939年,他放弃剑桥大学的优厚待遇,以《大公报》战地记者的身份投身二战,成为二战期间唯一全程报道欧洲战事的中国记者。他在欧洲战场、纽伦堡审判、伦敦大轰炸等重大事件中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其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真实瞬间,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新闻和文学领域活跃。他担任过《人民中国》副总编辑、《译文》编辑部副主任等职务,并参与了多部重要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文怀沙(1910年1月15日—2018年6月23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南。著名的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被誉为“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曾任燕堂诗社社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唐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主席、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黾学院名誉院长等。他主编了《四部文明》,并在书法、历史、文学、金石、红学、哲学、中医学等领域均有建树。20世纪50年代,他主讲的《中国古典文学讲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四年之久,影响深远。

封永顺(1911年12月1日—1996年5月30日),曾用名封乃修,生于河北省大兴县龙头村(今属北京)。1927年参加东北军,先后任东北军第647、第691团军械长。1930年10月毕业于东北军讲武堂。1936年参加东北武装抗日救亡先锋队,任组织部部长。1937年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军械处处长、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供给处处长、供给部副部长、部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华北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军械部部长,参加了张家口保卫战及石家庄、平津等战役。建国后,任总后勤部军械部副部长、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装备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宁榥(1912年8月11日—2002年12月11日),生于顺天府密云县(今北京市密云区)。著名的航空动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1938年,作为中英庚子赔款第六届留英公费生赴英留学。1940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科学硕士。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50年。他在喷气发动机内流与燃烧领域的主要学术成就是把旋涡燃烧与发动机性能结合起来,提出“要使燃烧稳,必须旋涡稳”的准则。他指导研究生共同完成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及方法”获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及专利,已用于几种型号的发动机设计,成效显著,对航空动力的科研和教学作出了贡献。

汪德熙(1913年9月27日—2006年8月8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江苏灌云。核化学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和核化工研究,是中国核化学化工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早期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50年代研制不饱和聚酯玻璃钢。60年代后,他转向核化学与核化工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核燃料后处理萃取流程乳化问题的论点,并组织热试予以证实,使新流程在工业上应用。在发展核武器方面,他组织领导了引爆系统的点火中子源研制等大量研究工作。80年代,他带领研究生在冠醚化学和高放废液最终处置领域进行研究。

闵嗣鹤(1913年3月8日—1973年10月10日),字彦群,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奉新县干洲镇石下村。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1929年同时被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录取,最终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并于1931年进入数学系。在校期间,他发表了多篇论文,积极参与学术活动,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他在中学兼课并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37年,被清华大学聘请为助教,后因抗日战争南迁至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47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1948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数学系副教授,1950年晋升为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委员、北京数学会理事等职。

闵毓华(1913年—1940年),字荣轩,出生于北京市宣武区。1934—1936年春在北京大学物理学系学习。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2月加入中共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反日救国斗争,为争取回族群众参加抗日统一战线作出积极的贡献。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春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宁夏回民地区工作,任中共兰州回民特支宣传委员。1940年春,闵毓华在日军飞机轰炸银川时牺牲,年仅27岁。

范绪箕(1914年1月5日—2015年11月21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江宁。中国共产党员,著名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193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1938年、1940年分别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工学硕士和机械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航空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副院长。毕生致力于航空事业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创建了浙江大学航空系,是华东航空学院和南京航空学院的主要领导人;主持设计、组织施工、建成了浙江大学3英尺低速风洞,南京航空学院亚、跨、超音速风洞和热应力模拟试验设备;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架靶机,对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章文晋(1914年7月13日~1991年2月18日),原籍浙江三门县,生于北京市。1927年赴德国柏林学习,受进步思想影响,1929年1月加入德国共青团和德共中国语言组,开始从事革命工作。1931年回国后,在少共江苏省委和宣传部工作,后到清华大学学习,参与“一二·九”运动。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贵阳从事地下工作。1944年在昆明西南联大毕业,后任助教。1945年到重庆,在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工作,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作翻译。1946年他到南京,任周恩来同志秘书,后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1966年他任我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文革后,历任中苏边界谈判中国代表团代表、外交部欧美司司长、部长助理、驻加拿大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国大使。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北京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出生地,是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编写)

来源:冬小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