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计时秘籍:轻松揪出代码里的“小乌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07:53 1

摘要:刚学Python,是不是经常感觉自己的代码跑得有点慢?或者好奇哪种写法更快?别瞎猜啦!今天我们就来掌握一个超实用技能——精确测量代码的执行时间!就像给代码装上秒表,揪出那些拖慢速度的“小乌龟”。方法简单,看完就能用!

刚学Python,是不是经常感觉自己的代码跑得有点慢?或者好奇哪种写法更快?别瞎猜啦!今天我们就来掌握一个超实用技能——精确测量代码的执行时间!就像给代码装上秒表,揪出那些拖慢速度的“小乌龟”。方法简单,看完就能用!

一、为啥要测时间?

想象一下,你写了两段都能完成任务的代码,但其中一段只要1秒,另一段却要5秒。如果你不知道谁快谁慢,可能就选了慢的那个!测量执行时间(也叫处理时间)能帮你:

找瓶颈: 发现代码里哪里最耗时,重点优化它。比方案: 测试不同算法或写法,哪个更快、更高效。做优化: 验证你的优化措施是否真的有效,别白忙活。纯好奇: 就是想知道某段代码到底跑了多久!

对初学者来说,了解代码性能是迈向写出“好代码”的重要一步。

二、初阶神器:time模块(简单粗暴)

Python自带的time模块里有个超级简单的工具:time.time。它会告诉你一个基于1970年1月1日(计算机世界的“公元元年”)的当前时间戳(秒数)。

怎么用它测时间?三步搞定!

记录起点: 在你要测的代码块开始前,调用start_time = time.time。运行代码: 执行你想测量的代码。记录终点并计算: 在代码块结束后,调用end_time = time.time,然后算个减法processing_time = end_time - start_time。

举个栗子:测个“睡觉”的函数

import time # 第一步:请出计时器def my_slow_function: print("开始干活...") time.sleep(2) # 假装这行是很耗时的操作,让程序睡2秒 print("干完啦!")# 开始计时!start_time = time.timemy_slow_function # 运行我们要测的函数# 结束计时并算结果end_time = time.timeprocessing_time = end_time - start_timeprint(f"这个函数执行花了:{processing_time:.2f} 秒") # :.2f 保留两位小数

运行这段代码,你会看到输出大约是2.00秒(因为主要时间花在sleep(2)上了)。简单吧?

适合场景: 快速测量一个代码块或一个函数的总耗时,非常适合新手入门和日常简单检查。

三、进阶法宝:timeit模块(精准可靠)

time.time好用,但有个小缺点:只测一次,结果可能受当时电脑状态影响(比如后台突然开了个程序抢资源)。想要更精准、更稳定的结果?试试timeit模块!

timeit的核心思想是:反复执行代码很多次,然后取平均时间。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偶然误差。

怎么用timeit?

import timeit # 请出精准计时器# 把你想要测量的代码,写成字符串(注意缩进)code_to_test = """def my_slow_function: time.sleep(2) # 还是这个耗时的操作my_slow_function # 记得调用它!"""# 让 timeit 帮你反复执行并计时# number=10 表示执行10次!total_time = timeit.timeit(code_to_test, number=10)# total_time 是执行 10次 的总时间print(f"执行10次总共花了:{total_time:.2f} 秒")# 通常我们会关心平均每次花了多久average_time = total_time / 10print(f"平均每次执行花了:{average_time:.6f} 秒") # 用科学计数法或更多小数位看更清楚

关键点解释:

code_to_test = """...""": 用三个引号把你要测的代码包起来,变成一个字符串。代码缩进要保持正确。timeit.timeit(code_to_test, number=10):这是核心函数。第一个参数就是刚才包好的代码字符串。number=1000 告诉它“给我跑10遍!”(数字你可以自己改,比如100、10000)。函数会返回执行这10遍的总时间(秒)。算平均:通常我们更关心执行一次平均花了多久,所以用总时间除以次数 total_time / number。

适合场景: 当你需要精确比较两段短小代码或微小修改的性能差异时(比如两种不同的循环写法哪个快),timeit是首选!它能给出更可靠的结果。

四、实战演练:比比谁更快?

假设你想解决一个问题,想到了两种写法(方法A和方法B),想知道哪个更快?

import time# 方法A (假设它慢一些)def method_a: # ... 这里放方法A的代码 ... time.sleep(1.5) # 假装方法A需要1.5秒# 方法B (假设它快一些)def method_b: # ... 这里放方法B的代码 ... time.sleep(1.0) # 假装方法B需要1.0秒# 测方法Astart_a = time.timemethod_aend_a = time.timetime_a = end_a - start_a# 测方法B (注意:最好重新赋值start/end变量,避免混淆)start_b = time.timemethod_bend_b = time.timetime_b = end_b - start_b# 比较结果print(f"方法A耗时: {time_a:.2f}秒")print(f"方法B耗时: {time_b:.2f}秒")if time_a

运行这个例子,你会看到方法B更快!的结论。用这个小技巧,你就可以在写代码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啦!

五、给初学者的贴心提示

新手先用time: 简单够用,容易理解。精确比较用timeit: 当你想认真比较两种写法时,记得用它。代码要放对位置:time.time一定要紧贴在你真正想测量的代码前后。别把不相关的操作(比如打印大量信息)也包括进去。time.sleep是好帮手: 在学习和测试阶段,可以用time.sleep(秒数)在函数里模拟耗时操作(像上面的例子一样),方便你观察计时效果。时间单位: 默认结果都是秒(seconds)。如果时间很短,可能会出现类似 0.002345 秒的结果,这就是2.345毫秒(ms)。实践出真知: 赶紧在你的代码里挑一段试试看!测量一下那个循环、那个函数调用到底花了多久。

掌握了测量代码执行时间的技巧,你就拥有了一个洞察程序性能的“透视眼”。无论是想找出拖后腿的“小乌龟”,还是想选出飞毛腿的“小兔子”,都变得轻而易举。从今天开始,在你的Python学习之路上,不妨多用用time和timeit这两个小工具,它们会让你的代码越写越棒!快去试试吧!

来源:信息科技云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