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江西造”在沙特点亮中国品牌之光》,是一条不足1000字的地方科技新闻,文中却有七处在运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暗示评委:“我可不只是江西的一条地方小稿子!”
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江西造”在沙特点亮中国品牌之光》,是一条不足1000字的地方科技新闻,文中却有七处在运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暗示评委:“我可不只是江西的一条地方小稿子!”
第一处:“以前,我们习惯使用欧美品牌产品,没想到中国江西生产的LED照明灯透雾性能、高光品质这么棒,这让我们认识了‘江西造’,未来也将更加信赖中国品牌。”项目监理方工作人员阿布丁·哈尼说。
通过第三方视角,点赞瞬间完成两级跳。第一级:直接对比欧美品牌,凸显“江西造”技术性能的突破性;第二级:暗示中国制造从“代工”到“技术领先”的转变。
第二处:“阿美石油公司首次选择采用‘江西造’”
“首次”强调事件的开创性,体现中国品牌在高端市场的破冰意义。
第三处:“依托江西‘硅衬底LED蓝光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点明技术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呼应中国制造业“向新攀高”的趋势。
第四处:“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完成了沙特标准化组织等机构的认证。”
将企业成功与国家战略挂钩,暗示新闻的时政高度,体现“一带一路”推动企业国际化的实际成效。
第五处:“从跟跑到领跑,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更多‘江西造’开始竞速国际跑道。”
揭示中国企业出海模式的转变,以小见大反映中国产业链协同的成熟度。
第六处:“10年前当地人不了解中国,如今江西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
通过时间对比,展现中国品牌国际形象的提升,暗含“文化输出”的深层价值。
第七处:“项目合作好比桥梁……期待在沙特市场看见更多中国品牌。”阿美石油公司东西管线项目公司负责人萨德·侯赛因表示。
借外方之口升华主题,将单一项目提升至中沙经贸合作与互信的层面。
这些句子通过技术突破、政策赋能、市场认可、文化影响等多个维度,层层递进地揭示消息的新闻价值:微观上,是在展现“江西造”LED灯的技术实力与市场突破;宏观上,却在不断暗示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制造升级、品牌出海的典型缩影,最终形成“小产品见证大时代”的叙事张力。文章虽短,“含金量”却高。品鉴者认为,这正是其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核心竞争力。
原载于2025年09月01日“传播力来了”
作者 高发强
编辑 田菊 刘娟利
一审 杨修玮
二审 陈俎宇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