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我在南昌吃的那顿饭,让一座楼火了一千多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09 04:00 1

摘要: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融诗词、历史、传记于一体,被誉为“绝美文案,字字珠玑,具有浓郁中国文化风味的宝藏纪录片”,2022年结集出版的首部作品《跨山海》备受读者赞誉。

夜读·开卷有益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融诗词、历史、传记于一体,被誉为“绝美文案,字字珠玑,具有浓郁中国文化风味的宝藏纪录片”,2022年结集出版的首部作品《跨山海》备受读者赞誉。

时隔两年,续作《跨山海Ⅱ:12位古代诗词偶像图鉴》以同样高质量水准问世。

这本书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带领读者走进12位殿堂级诗人的内心,感悟他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他们的理想、生活、爱别离和求不得。全书汇集200多个文史知识要点,讲透264首诗词背后蕴藏的生活真谛。

王勃:翩若惊鸿,绝响千年

01

大唐麟德二年(665年),这是唐高宗李治执政的第十七年了。虽然李治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但是大唐的国力却蒸蒸日上。这年春天,由他下令营建的乾元殿落成。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单体建筑物,气势恢宏,无可比拟。

落成典礼前,一篇名叫《乾元殿颂》的文章送到了李治的面前。缓缓打开,李治逐渐被里面的内容吸引,其文势之大,吞吐万象,歌功颂德,华姿万千,令他爱不释手。就这样,李治不顾病体,一口气读完了这篇四千六百多字的长文,结尾处的“惟帝惟天,惟天惟帝”更是让他兴奋不已。

随后便询问此文的作者,在得知他叫王勃,且只有十六岁时,李治大为惊叹。

就这样,王勃以天才少年的姿态,像习习晨风,在初唐宫廷及市井巷陌里被传扬。

时间回到永徽元年(650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唐高宗改元永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去世……当然,也有在当时看来似乎毫不起眼的小事,比如,王勃在这一年出生。

王勃出生在山西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他所在的家庭,称得上是正宗的名门望族。

王勃的祖父叫王通,又称文中子。熟悉《三字经》的人都能马上想到“教五子,名俱扬”,“五子”里面就有个文中子,文中子的主要贡献是在儒学方面。在孔庙里面,有文中子王通的一个塑像,就是说他配享孔庙,这个待遇是相当高的。

(郑州大学教授王士祥)

王勃出生在这样一个文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在幼年便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据说他六岁写诗,九岁出书,十二岁起就混迹于帝都长安,学医两年,可谓是精通各类学问。

许多人认为王勃的才华是天赋使然,可一句“神童”的背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和写作。刻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压力,对普通人来说,中个进士已经能光宗耀祖,可对王勃来说这不过是起点,他的家族对他有更大的期盼。

麟德元年(664年),十五岁的王勃听说新上任的宰相刘祥道来家乡一带视察,便立即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

从《上刘右相书》中可以看出,王勃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不落俗套。该夸的夸,该抬的抬。但是,这篇文章他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真正才能,于是把文章的笔锋转向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他都关注;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他一一列出来,把他的态度说出来。所以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到一个少年天才对民生的关注以及思考。

(郑州大学教授王士祥)

这篇长文气势宏大,引经据典,直中要害。刘祥道看后,大惊,直呼:“隋儒王通之孙,乃神童也!”于是,他极力向朝廷举荐王勃。有了宰相的青睐,才有了一年多后的《乾元殿颂》直达天庭。

这时的王勃已经站在了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高度。现在,更有了皇帝的加持,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此时的王勃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麟德二年(665年),十六岁的王勃,手持幽素制科的“入场券”,轻松对策,登科及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当时的科举分两类,一类是常科,一类是制科。所谓的常科是每年到那个时间点都考试,有点像我们今天的高考;所谓制科,就是朝廷根据需要,临时设科。在职务的任命上,常科的考试考上了未必马上就有岗位;制科的考试,因为是根据需求专门设置的,所以考上就有岗位。

(郑州大学教授王士祥)

王勃如此年龄便被授予这般头衔,显然是唐高宗李治对他的刻意栽培,希望他在没有经济困扰的同时加倍努力学习,沉淀几年,磨磨心性,待时机成熟再给予重用。

但是,散阶除了可以享受相应的待遇外,没有特别具体的职事。这对有着远大政治理想、期望实现兼济天下志业的王勃来说,肯定是不会满足的。

之后的两年里,他寓居长安,在这里结识了许多达官显贵和文人名士。结交王勃也成了上流社会攀比的资本。

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一位杜姓朋友,两人相谈甚欢,不久便成为知己。过了些时候,杜某被任命为蜀川少府。在临别这天,王勃一直把友人送到城外,并为其饯行。杜少府因自小长在京城,很少出远门,这次却要到千里之外的蜀地任职,更要与好友和家人分别,心中很是忧愁。他的伤感也让王勃想起了家乡,他到长安求取功名,何尝不是背井离乡?

为了纪念彼此的感情,为了鼓励友人乐观地看待人生,同时也为了给自己信心,王勃当即作了一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离别总是一个痛苦的主题,不管是此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还是之后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的每一幕、每一刻,似乎都是一把钝刀,绞割着人们已经伤痕累累的心。

可是,王勃这首诗却一反常态。他改酸楚为豪放,变离愁为勉励,情意浓厚而别语不悲,气势浩大而波澜不惊,一股积极处世、昂扬乐观的精神直抵心间。

这就是王勃的姿态,一个披荆斩棘、始终向前的少年。

乾封二年(667年),十八岁的王勃在沉淀中迎来了机会,唐高宗征召他进沛王李贤的府邸担任侍读兼修撰一职。侍读品级虽说不高,却因受皇帝、皇子的信赖,升迁之机格外多,前途无量。

而李贤就是后来的章怀太子,当时的他也只有十几岁,年龄与王勃相仿,除却明面上的君臣关系,私下里二人更是无话不谈的好友。

自身的惊世才华,加上统治者的青睐有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历史都已经给王勃铺就了一条花团锦簇的大道。如果一切顺利,他很可能成为李贤的“房玄龄”或“魏征”,从而开创一番事业,名垂青史。

但是,接下来的王勃,用自己急转直下的人生际遇告诉所有人,福祸相依才是常态,这世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旦走错所要付出的代价,也许要用一生来偿还。

总章二年(669年)的春夏之交,五月的长安风暖云丽、春和景明,沛王李贤欲迎战英王李显提出的斗鸡角逐。王勃见他摩拳擦掌、踌躇满志的样子,觉得有点可爱,也为自己能遇到这样的“领导”感到庆幸。

斗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娱乐方式,后来斗鸡还牵扯到了赌博,所以当时出现了一个现象:很多人变卖房产,去买一只优良的斗鸡。只要这只斗鸡赢上几轮,基本上就可以回本甚至盈利。在整个唐王朝,斗鸡是社会各阶层都非常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随着时间的推移,斗鸡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成熟规则和仪式的竞技活动,在唐朝繁盛时期,斗鸡活动的热度也达到了巅峰。不知是李贤故作矫情,抑或是偶发兴趣,他让王勃为自己的鸡写一篇战斗檄文,为这只鸡“造势”。

回到住处,王勃将墨研好,抬头望向窗外的夜空,以他的文采应对此文轻松至极,略作构思,便从二十八星宿之列的“昴日鸡”着笔,锋芒所向,铮铮有声——《斗鸡檄》(《檄英王鸡》)完稿!风起云涌,惊心动魄。

盖闻昴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

…………

两雄不堪并立,一息何敢自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

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

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

此檄。

——王勃《斗鸡檄》节选

檄文经常会出现在战场上两军对垒的时候,正义的一方或者是自认为正义的一方,给对方的一个讨伐。王勃的文章这么一写,就好像站在沛王的角度讨伐周王(英王),容易让这哥儿俩不和谐,产生矛盾,甚至会让有些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郑州大学教授王士祥)

这本是王府里的一首玩笑诗、游戏之作,大家看了大多付之一笑,但是在天子眼中,它是挑拨皇子们不合的罪魁祸首。沛王府繁华的背后,是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在这里面的人,与其说是忠于沛王,不如说是忠于自己的野心。

涉世未深又天赋异禀的王勃来到了王府,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让沛王开心,自己就会获得升迁。殊不知这里俨然是另一个斗鸡场,里面的每一个人仿佛都是一只鸡,微微一笑,官场百态尽显无遗。

于是,当王勃写下《斗鸡檄》的时候,沛王府里的文人们都露出了笑意。他们似乎都在赞赏王勃的文采,但不知道怎的,这篇檄文传到了唐高宗的案边。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唐高宗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捕风捉影,“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王勃笔下的斗鸡,尖利地啄伤了李治头脑里那根最为敏感的神经。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一旦引爆脾气,就会变得失控,愤怒中的李治以蓄意挑拨诸王关系的罪名,将王勃赶出了沛王府。

纵观历史,皇子之间的关系向来是非常微妙的,斗鸡虽然是小事,可皇族幕僚挑拨皇子之间内斗,就触碰到了皇帝的底线。

唐朝自建国以来,兄弟之争至少有两次高峰,一次是“玄武门之变”,另一次则是唐高宗本人,也就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太子位之争。当时太子位之争的主角,一个是太子李承乾,另外一个是魏王李泰,而晋王李治笑到了最后。亲身经历过至亲相残的唐高宗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们再次陷入这种争斗之中。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显然,通晓四书五经的王勃,并未参透自己的人生之道。在沛王府任职期间,他一如既往地展现自己杰出的业务能力,也一如既往地受赏。如果王勃每天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本职的修书工作,可能他的人生就不会这么早发生转折。

如果说才华是上天恩赐、与生俱来的,那经验就只能是后天经历无数挫折历练得来的,尤其是在风云变幻的官场。

可怜的王勃终究还是太年轻了,不懂得为官之道,虽然是应命之作,但丝毫不懂得避讳,在无意中触碰了政治禁忌。

王勃本心不坏,但是读这篇文章的唐高宗未必不多想:你本奉旨陪沛王读书,却写这篇文章让两个王子斗气,他俩不和就是将来的大唐不和。这就是缺乏政治敏感性。

(郑州大学教授王士祥)

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后日渐消沉,幸亏有朋友的鼓励,他才稍得慰藉。为了抒发心中抑郁,他写下了一篇《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一开头,王勃就把自己坎坷不平的遭遇总结为“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意思是说,天道冷漠,给我的性格不好,让我遭受了无妄之灾。

这时候的王勃对自己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自我、孤傲、偏颇的性格,决定了他接下来更悲剧的命运。

王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仗着自己有本事,看不起同事,所以在工作中一定是一路坎坷、受人排挤、被人针对的。

(郑州大学教授王士祥)

总章二年(669年)秋,二十岁的王勃带着疲惫与失意,看了看这个让自己红极一时的长安城,踏着萧瑟的落叶,拉开了南下游蜀的序幕。被逐出长安的他,此刻或许只能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尝试安慰自己落寞而又失意的心!

巴山蜀水一直是个怡情消遣的好地方。虽然王勃一路上放歌饮酒,留下了不少寄情山水的诗词,但始终抹不去他内心的悲伤。

02

王勃辞别长安,前往巴蜀,开始对其一生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持续三年之久的蜀中游历。入蜀之行对突遭重创的王勃而言,是在仕途困境、人生低谷中必须开启的一次自我放逐之旅,也是抚平其内心创痛的一次疗伤,有散心遣怀的精神作用。

相比长安的冷漠,蜀中民众对于王勃的到来十分热情。他一路走走停停,看遍了无数风景,体验了人生百态,诗歌创作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心灵。

在这个地方,他看到了和京城长安、中原大地以及他的故乡完全不一样的美景,于是投入更多对山水的关注。原先他十六岁进朝廷后,走到哪儿都可以吹一辈子,现在没有机会了。所以他将注意力投入山水之间,哪怕去书写自己的委屈。但是,去写山水的时候,关注山水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曾经仕途的蹉跎,他依然在寻找机会。

(郑州大学教授王士祥)

虽然美丽的风景使人愉悦,但是,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暂时的解脱,孤独寂寞常常伴随其左右,这是每个在外的游子都挥之不去的梦魇。

每到团圆的日子,王勃只能独身一人欣赏他乡的风景,的确是凄凉万分。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咸亨三年(672年),漫行已久的王勃决定回到家乡,有许多事情必须去面对。在一次家乡的酒宴上,王勃得知朝廷为了寻求“礼乐之士”,要在冬季举办特考的消息。善于发现人才并大胆举荐,是大唐走向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有重归仕途之心的王勃,对这次特考十分重视。三年的游历使他成长了许多,自己还很年轻,不能因为一次打击而浪费了自身的大好才华。收起杂念,王勃一连写了好几封自荐书,渴望能为大唐建功立业。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回复。

这次特考,没有让王勃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因为当时特考的主考官主要是两位,一位是李敬玄,一位是裴行俭。李敬玄很早就听过王勃的大名,非常欣赏他,所以在李敬玄这里应该说问题不大,反对者主要是裴行俭。裴行俭是一个脚踏实地,靠着政绩和战绩,从基层走到如今位置的人物,所以他非常不喜欢像王勃这种个性的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在得知这些后,王勃为了改变他在主考官心中的形象,表明自己并非只有虚名,更具有泽福万民的才能,便写了一篇《上吏部裴侍郎启》。文中王勃建议改革文风,反对六朝以来的颓靡之气,强调文章的社会性,指出选拔人才不能偏重诗赋,而应注重明白国家大局的人,写得是豪情万丈、英气灼人。虽然文章生动深刻,但裴行俭还是觉得王勃不是自己心中的理想人选,只是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王勃从早年好友、时任虢州司马的陆季友的来信中得知:虢州(今河南灵宝)境内盛产草药。王勃学过医,对草药很有研究,读了友人的来信,他觉得有点意思,便求去虢州任职,后补授虢州参军一职。这是他第二次踏入仕途。

此地远离庙堂,按理说会是王勃晋升的跳板,可谁又能料到,一个更大的灾难会再次降临到他身上。

咸亨三年冬,王勃来到了虢州,参军一职的工作对他来说十分顺手,闲暇之时,王勃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与友人饮酒作诗、结伴采药,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子就这样悠闲地过去。一年多后,友人因官职调动,离开了虢州,这里又剩下王勃一人。

没有了朋友在身边护佑,王勃做事更加随性,常常不把当地官员和自己的上级放在眼里。同僚们早就对自恃才高、傲慢无礼的王勃心怀不满。王勃为人不擅隐藏情绪,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加之愤世嫉俗的个性,稍不留神就会遭到他人的暗中算计。

咸亨五年(674年),王勃上任虢州后的第三年,一天凌晨,几个官差敲开了他家的门,一群人二话没说,直接开始搜查,没一会儿就在偏房发现了一具尸体。经查证,这人名叫曹达,是一个犯罪后出逃的官奴。窝藏罪奴,本已是重罪,如今又杀人灭口,依大唐律法当斩。

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对于王勃为什么要藏匿获罪官奴都没有解释,但字里行间似乎都在说王勃是被同僚陷害的。

不管真相如何,至少背后的那些人达到了目的:王勃要死了。

清朝有一个人叫姚大荣,他在《王子安年谱》里是认同王勃被陷害这件事的。在虢州任职的时候,王勃恃才傲物,把周围的同僚得罪了一遍,所以这一群人就给他做了个局。官奴曹达为了活命,跑到王勃这儿寻求庇护,谁知王勃还真帮他了。按照一般的思维逻辑,王勃那么大才能怎么能去做这么一件傻事呢?但是我看王勃这一生办的这几件事,跟小孩一样,有的时候不过脑子,所以有人给他做局陷害他,有这种可能性。

(郑州大学教授王士祥)

上元元年(674年)秋,在虢州的大狱中,二十五岁的王勃神情颓然,早已没有了当年被众人追捧的光鲜,潮湿腐烂的气味弥漫在身旁,这种死亡的气息一直在提醒他,这一切都是真的。

不久前,王勃因杀人罪锒铛入狱,正等候秋后处斩。

入狱有一段时间了,但他总还是难以置信,为什么自己会落得如此下场?如果这是一场梦该多好!明天醒来依旧可以站在阳光下。

“王勃,时辰到了,该上路了。”

命运,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神奇的是,这只手总会导演出一幕幕精妙绝伦的戏。

走在行刑的路上,王勃绝望了。他想不到自己竟会以这种方式结束一生,以后也将会以杀人犯的身份被世人鄙夷。

就在一切已成定局时,一个小吏匆忙赶来,给王勃带来了一个起死回生的消息:唐高宗李治于当年(674年)八月改年号为上元,并大赦天下。这也许就是天意,唐高宗李治提拔了他,贬谪了他,又在冥冥之中救了他。

阳光洒在王勃的肩头,他感到一丝久违的暖意,一切还是这样美好。那种劫后余生的欣喜与庆幸也许只有真正从鬼门关走回来的人才明白。

王勃虽然大难不死,但是自己的父亲却受到牵连,被发配到交趾(今越南河内)做县令。

当时的交趾处在蛮荒、不开化的状态,完全是用来流放罪人的地方。如果是自己被流放到了交趾,可能王勃的难受程度还能稍微轻一点,问题是因为自己的缘故,父亲被贬到了交趾,可以想见王勃内心的煎熬。这件事也让王勃背上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背着“杀人”罪名的王勃,仕途基本被堵死了,一身的抱负也无处施展,家族的荣耀就这样断送在他手上,未来更是不知去往何处。想到那远赴交趾、年事已高的父亲,他更是悲恸。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乘船顺运河南下,走上了探望父亲的道路。而属于他的传奇,终于拉开了序幕。

九月初九,舟车劳顿的王勃,抵达了洪州(今江西南昌)。他听说这里的滕王阁将要举办一场盛会,便前去观摩。

当地长官阎伯屿拨款把破败的滕王阁修葺一新,所以才举办了那场宴会,而王勃刚好到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阎伯屿想借这场宴会,给自己的女婿造势。他让女婿提前写一篇文章,背下来,明天到场上再背写出来,这样一来,女婿就出名了。虽然是个局,但是怎么能把这个局做得天衣无缝呢?女婿就在那儿等着,一会儿轮到他的时候写就行了,在写之前,不管真的假的,咱得让让别人,结果其他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都推辞说写不了。让到王勃这儿,王勃就没客气:那我就写吧。

(郑州大学教授王士祥)

此时的王勃压抑太久了,等待着释放与发泄,他要在此发出自己的呐喊,希望有人能够听到,也好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一丝希望。

于是,当众挥笔而书。

另一边,阎都督则非常生气,觉得王勃不懂人情世故,便假装更衣,离开了宴会,并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随时向他汇报。

仆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都督听到后笑说:“老生常谈,不过尔尔。”洪州以前是汉代的豫章郡,阎都督认为这只是交代了地点,没什么稀奇的。

当王勃写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时,阎都督额头才舒展起来,心想这王勃还算懂礼,知道把在座的人都夸一夸。

而当仆人报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时,阎都督多少有些惊讶,但也只是觉得比一般人写得好一点而已。

这时的王勃完全沉浸在创作的意境中。

他望着栏外远处,眼见江天一色,霞染金翅,随手提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一出,满座皆惊,阎都督也完全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

文中所有的美好在王勃看来都“盈虚之有数”,想起自己十六岁入仕,本以为要平步青云,结果却因一篇《斗鸡檄》被逐出长安,在陌生的蜀地漂泊多年,后在虢州又因一场官奴案而毁了前程,差点性命不保。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是一种怎样的寂寥和孤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孟尝高洁……阮籍猖狂”,尽管这些人有才华、有名望、有思想,但仍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而我王勃又何尝不是这样?如今也只能期盼再次遇到伯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虽然再次被朝廷重用的希望很渺茫,但身为一个读书人,又怎能放弃理想和情怀,混混沌沌过一生呢?至少我王勃不会!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本来自己在人生规划中,想为国家建功立业,想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想去做出自己的努力,结果通通做不到了。文章里都是失落。一个人、一个个体在大时代面前,往往是被裹挟着走的。在王勃的笔下,你会发现,他也是一粒小石子。

(郑州大学教授王士祥)

时隔一年,探望父亲之后的王勃从交趾返回,时值盛夏,风高浪急,他不慎跌入海中,虽被救上岸,却终因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这样的死法似乎并不符合王勃大诗人的身份,但品读过他的一生,我们也许会明白,他的惊悸里不只有溺水的恐慌,还有对人生的无助,对政治的畏惧。

王勃虽是天纵之才,却终逃不过笼中戏弄。后人只笑他是被吓死的,却不知天才高处不胜寒,这寒光亦能杀人。

王勃可能会说:“若从头再来,我只愿做一书生,写写诗词,著著文章,如果累了,就在长安街头的酒馆中,一醉不起!”

这年冬天,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里,人人都在传阅着《滕王阁序》。在那个李白还没诞生的年代,它刷新了当时唐朝人对文字的想象力。

卧病在床的唐高宗李治读到这篇文章时也大为惊叹,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十年前给自己惊喜的天才少年,有了将王勃重新召回身边的想法。

当侍从告诉他王勃已于不久前去世时,李治沉默良久,不知是否为当年斗鸡事件所做的决定而后悔。

《千古风流人物》是一部大型历史文化类系列纪录片,深受观众欢迎,荣获多个奖项,被誉为“绝美文案,字字珠玑,具有浓郁中国文化风味的宝藏纪录片”。该片结集出版的“跨山海”系列图书,带你穿越千年,看见一个个语文课本上熟悉却从未见过的鲜活人物。

来源:青年文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