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已至,在这个农历七月十九的时节,人们往往格外关注天气变化。老话说“不怕白露晴,就怕白露雨”,此时正值庄稼将熟,下雨容易让秸秆类作物受潮发霉,不仅影响收成,还会让秋意更早逼近。一旦遇上连绵雨水,气温下降速度加快,也正印证了“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经验之谈
白露已至,在这个农历七月十九的时节,人们往往格外关注天气变化。老话说“不怕白露晴,就怕白露雨”,此时正值庄稼将熟,下雨容易让秸秆类作物受潮发霉,不仅影响收成,还会让秋意更早逼近。一旦遇上连绵雨水,气温下降速度加快,也正印证了“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经验之谈。
而在众多关于此时天气的农谚中,“寒不寒,七月看十九”这句尤为引人关注,其点明了七月十九这天的天气状况与冬季气候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今日七月十九,今年冬天究竟会不会寒冷到让人难以忍受呢?不妨让我们从相关农谚中来一探究竟 。
七月十九雨连绵,寒冬数九雪封门
“七月十九雨连绵,寒冬数九雪封门”,这句农谚直接阐述了七月十九降雨和冬季气候的关联。意思是说,如果在白露时节的七月十九这天出现多雨、雨连绵的情况,那么秋冬季节往往会比较湿冷。等到进入数九寒天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大雪纷飞,甚至积雪深厚到封住门,让人出行困难的景象。
对于农民来说,这些农谚都是多年耕作经验的积累,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节气的变化时刻提醒着人们,收割要趁着晴天,播种要算准时令。正如古诗所写“草木摇落露为霜”,白露的气候特点与农事安排紧密相连,只有顺时而作,才是与自然最好的对话。如果七月十九雨水多,按照农谚预示,冬季可能湿冷,对于农作物的越冬、储存,以及来年的春耕等农事活动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农民需要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七月十九红日照,当了棉被换头牛
七月十九正处于白露时节,若是这一天是大晴天,阳光灿烂,那便是农人心中的好光景。阳光充足既有利于秋收,也方便晒秋,稻谷、玉米等农作物都能顺利收进仓里,正应了“天时不误,谷满仓廪 ”。
民间常说“七月十九红日照,当了棉被换头牛”,从字面意思理解,如果这天阳光强烈,那就说明冬天大概率不会太冷。人们不用急着添厚衣、准备厚棉被,甚至可以节省下资源和精力,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比如购置耕牛等生产工具。这不仅是对天气的一种经验性观察,更是蕴含着农事安排的智慧 。
不过,冬季若过于温暖,土壤蓄水不足,又不利于翌年作物的生长。正如古人所感叹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白露的天气状况不仅关乎眼前的收成,更关系到来年的耕作与播种,需要综合考量。
七月十九雨落头,立冬防冷早添棉
七月十九落在白露节气的第四天,这时节若是阴雨绵绵,气温便会迅速下降。民间有言“七月十九雨落头,立冬防冷早添棉”,意思是说,七月十九这天下雨的话,冷意就会提早到来,等到立冬的时候,人们就要早早地增添棉衣来抵御寒冷了。
若这一天雨水不断,还意味着冷空气活动频繁,到了深秋甚至会加快霜冻到来的脚步,这对农作物的收成与储存都有着不利影响。正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天气变化的早晚直接牵动着农事节奏。相反,如果七月十九阳光高照,那么冷空气难以南下,入冬时往往不至于太冷 。节气之间的变化,不仅是气候的预兆,更是农耕时序的指引。
七月十九雨纷纷,三九四九雪压门
还有农谚称“七月十九雨纷纷,三九四九雪压门”,其意思是如果七月十九这天雨水缠绵不断,秋雨持续带来冷气南下,就暗示着到了隆冬时节,也就是三九、四九天时,积雪可能会厚重得难以融化,甚至连门口都可能被大雪堵住。
白露之后,白天尚有余热,但夜里却已有凉意,古人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就很好地说明了白露后气温下降逐渐加快的特点,这种变化对农事和日常生活都带来明显影响。气温低、降雪多,雪覆大地不易融化,这是对冬季冷暖的一种直观预兆。在秋收时,若遇到晴朗天气,庄稼好收也好晒;若遇雨涝,则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节气既是自然的信号,也是耕作的参照,提醒着人们顺势而为,合理安排农事。
七月十九晴天热,三冬日照单衣穿
“七月十九晴天热,三冬日照单衣穿”,从这句农谚来看,如果七月十九这天晴朗炎热,光照充足,那就寓意着冬季往往会偏暖,人们甚至在隆冬时节也不必裹着厚厚的棉衣。
古人常感叹“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说明了白露之后昼夜之间冷热反差明显。若七月十九这天天高日丽,那就意味着冷空气迟迟未至,冬季少见严寒。在秋收之时遇到晴天,庄稼收晒都顺利,农人自然安心。节令既是气候的坐标,也是耕作的依据,提醒着人们要顺势安排生产,把握天时 。
今日正值七月十九,老话常说“寒不寒,七月看十九”。从这些农谚来看,如果今天下雨,今年冬天或许会比较寒冷,降雪量可能也较大;若今天是晴天,阳光充足,那么今年冬天大概率是个暖冬 。不过,农谚虽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和经验,但天气变化复杂,现代气象科学也在不断发展,要准确知晓今年冬天的气候,还需综合气象部门的科学预测和监测。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