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这一深刻论断,犹如一把打开人才宝库的钥匙,揭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核心密码。毛泽东的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识才爱才用才的智慧结晶。从"不拘一格降人才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这一深刻论断,犹如一把打开人才宝库的钥匙,揭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核心密码。毛泽东的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识才爱才用才的智慧结晶。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广阔胸襟,到"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从"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到"放手使用"的信任机制;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博大情怀,到"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战略远见;从红军时期对医务人员和电报话务人员的特殊关怀,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广纳贤才的博大胸怀;从建国后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培养,到对年轻干部的悉心栽培,毛泽东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才之道——它既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激励精神,更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包容气度;既强调"政治标准第一"的根本原则,又注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实践智慧;既能"慧眼识珠"发现人才,又能"大胆使用"培养人才;既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方针,又注重"尊重个性"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才观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研究和传承毛泽东的人才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能为我们应对人才竞争、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宝贵启示。
毛泽东人才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思想为毛泽东提供了文化滋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古老智慧,在青年毛泽东心中播下了爱才惜才的种子。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广泛涉猎西方著作,特别是对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产生强烈共鸣。1917年,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种对内外兼修的追求,为他日后形成系统的人才观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毛泽东人才观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接触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认识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基本原理。1938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这一论述将人才问题提升到党的生死存亡高度。延安时期,他发表《论政策》等著作,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推向高潮,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人才观形成的沃土。从井冈山时期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延安时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到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毛泽东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断深化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1927年"三湾改编"后,他领导开展土地革命,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中国国情;1934年,他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特别提到:"群众的红色体育运动也是迅速发展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以66岁高龄仍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
毛泽东人才观的首要特征是将政治标准与业务能力辩证统一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他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他既强调"政治标准第一"的根本原则,又注重"又红又专"的全面要求,主张"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论述将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有机统一起来。
毛泽东对"任人唯贤"用人原则的深刻理解是其人才观的重要创新。1938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深刻指出:"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这一论述确立了"任人唯贤"的根本原则。在实践中,他既坚持"五湖四海"的广阔胸怀,又注重"放手使用"的信任机制,主张"要让他们做,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他强调:"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头主义。"这种用人理念,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毛泽东人才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发现人才与培养人才的统一。1934年,他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1941年,他在《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强调:"干部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干部。"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他系统阐述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性。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种将发现与培养相统一的人才观,使新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毛泽东人才观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充分实践。井冈山和闽西时期,他领导创办的红军学校,坚持"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办学宗旨,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中央苏区时期,他推动开展的扫盲运动,使大批工农群众摘掉了文盲帽子。1934年,他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特别提到:"群众的红色体育运动也是迅速发展的。"延安时期,他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1942年,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强调:"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毛泽东"教育为革命服务"的基本思路。
在人才使用上,毛泽东展现了非凡的胆识和胸怀。红军时期,他对医务人员和电报话务人员给予特殊补贴,体现了对专业人才的重视;抗日战争时期,他延揽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到延安,如李鼎铭、续范亭等,为革命事业贡献智慧;解放战争时期,他重用粟裕、陈赓等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军事才能。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他强调:"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头主义。"这种宽广的用人胸怀,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坚持和发展人才观。1950年代初期,他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推动科技人才培养;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他系统阐述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性;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他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严重挫折,但他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人才观对新时代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一重要论述与毛泽东"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思想高度契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毛泽东人才观中的辩证思维对新时代人才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又红又专"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人才评价的科学方法。面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发扬毛泽东倡导的辩证思维,既注重专业能力,又强调政治素养;既追求学术卓越,又不忘立德树人;既重视引进人才,又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毛泽东人才观中的实践精神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示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务实精神。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毛泽东"放手使用"的信任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毛泽东的人才观犹如一座永不褪色的智慧丰碑,照亮着中国共产党人识才爱才用才的道路。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深刻论断,到"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从"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到"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关怀,到对青年人才的悉心栽培;从"五湖四海"的广阔胸怀,到"放手使用"的信任机制,毛泽东的人才观不仅塑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人才格局,更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正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一深刻见解,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启示我们人才不仅要有专业能力,更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
来源:红博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