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央视名嘴朱军弯腰在民勤戈壁种下梭梭树苗时,这个动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公益活动范畴——它是一场关于生态觉醒的宣言,更是一堂生动的公众人物社会责任实践课。在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7.4%的中国西北,这场以名人效应为杠杆撬动的治沙行动,正在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范式。
当央视名嘴朱军弯腰在民勤戈壁种下梭梭树苗时,这个动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公益活动范畴——它是一场关于生态觉醒的宣言,更是一堂生动的公众人物社会责任实践课。在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7.4%的中国西北,这场以名人效应为杠杆撬动的治沙行动,正在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范式。
这片被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夹击的绿洲,不仅是全国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更是检验人类与自然博弈的终极考场。作为甘肃籍主持人,朱军深谙家乡生态痛点:年均降水量仅120.8毫米的严酷环境下,民勤人用半个世纪将森林覆盖率从3%提升至18.28%,但沙漠治理仍然任重道远。他的躬身示范,将明星流量转化为生态关注度,让“云植树”“树苗认养”等创新模式突破地域限制,使千里之外的网民也能通过屏幕参与治沙。
当朱军与甘肃省电商商会会长潘从明联手,治沙便不再是悲情叙事:沙葱产业年产值超2亿元,日光温室节水技术让农业用水效率提升20%,电商平台将民勤羊肉、人参果等特产推向全国。这种“生态修复—产业增值—反哺治沙”的闭环,正在破解环保与发展的传统悖论。正如志愿者在沙漠肉烩菜锅边交流时所言:“我们现在种的不仅是树,更是未来的产业根基。”
这场活动创造了环保参与的新维度。通过抖音直播种树实况、开发“治沙能量包”文创产品、在植树基地设置美食补给站等设计,硬核生态工程被解构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场景。当志愿者捧着全羊汤黄米面条笑谈“吃完能再种十棵梭梭”时,环保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成为充满成就感的集体仪式。
在黄沙与绿洲的永恒博弈中,朱军的民勤之行犹如一束星光,照亮了公众人物履行生态责任的全新路径:既要善用影响力搭建关注桥梁,更需深度介入产业链重塑;既要传承文化根脉,也要创新参与形式。当更多星光汇聚,明星公益治沙带来的流量价值,或许真能成为生态治理新模式的里程碑。此刻,每一棵梭梭树的年轮里,都镌刻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解。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