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6年湖北铸“鄂”字铜币龙纹凌厉,1911年“汴”字铜币存世仅数枚,宣统三年十文铜币拍出188万天价,三枚珍泉承载清末币制改革风云,龙纹间流淌着王朝末路的财政挣扎,每道包浆都是近代金融史的刻痕,百万身价印证“方孔落幕,机制开元”的收藏传奇。
1906年湖北铸“鄂”字铜币龙纹凌厉,1911年“汴”字铜币存世仅数枚,宣统三年十文铜币拍出188万天价,三枚珍泉承载清末币制改革风云,龙纹间流淌着王朝末路的财政挣扎,每道包浆都是近代金融史的刻痕,百万身价印证“方孔落幕,机制开元”的收藏传奇。
1906年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鄂”十文(广“清”单冠龙版)
1906年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鄂”十文(广“清”单冠龙版),正面珠圈内书“大清铜币”四字直读,珠圈外上环书满文字体,左右分书“丙”“午”年及“户”“部”二字,下环书“当制钱十文”,中央的“鄂”字表明钱币乃湖北官方所铸,反面珠圈内铸蟠龙纹饰,珠圈外上环书“光绪年造”,下环书“大清铜币”英文字样,龙纹深峻明晰,气势汹汹,钱币铸造精深,包浆天然,流转痕迹显着,充溢沧桑之感,此币铸造于1906年(丙午年),正值清朝末年,国家财政陷入困境,铜元成为缓解财政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湖北作为清朝重要的铸币基地之一,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
铸造了大量的铜元,这枚铜币的铸造,不仅有效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还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流通与发展,该币不仅是研究清朝末年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珍稀藏品,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精美的铸造工艺以及稀少的存世量,使其兼具极高的收藏价值与投资价值,在拍卖市场上曾以156万高价成交,充分展现了其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1911年辛亥大清铜币中心“汴”十文(宣统年造)
1911年辛亥大清铜币中心“汴”十文(宣统年造)正面中央为“大清铜币”四字,内嵌“汴”字,上端是满文“大清铜币”字样,边缘中间为“辛亥”二字,下端为“当制钱十文”。背面为一条栩栩如生的神龙,上端为“宣统年造”字样,周围英文环绕。整枚铜币选用优质铜材,经过精湛的铸造工艺,表面形成了一层自然的包浆,色泽温润而古朴,散发着历史的韵味。该币直径约2.8厘米,铸造于宣统三年(1911年),是清政府为统一币制、替代传统方孔钱而推行的新式铜元。由中央户部(天津造币总厂)统一设计模板,各省地方造币厂根据模板铸造,因此铜币上会标注省份简称。因存世量稀少,市场价值不断攀升,近期一枚1911年辛亥大清铜币中心“汴”十文(宣统年造)以177万元成交,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稀缺性使其成为收藏界热门珍品。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十文(铜光充盈,状态颇佳)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十文(铜光充盈,状态颇佳),正面由两部分组成,外部上下左右分列着“大清铜币”四字,币边道高出币地表,内部圆环中有一条拱背弯曲的巨龙,翻云覆雨,龙头向左,张开大口,霸气外漏,十分威武,反面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内圆中心竖线镌刻“十文”二字纪值,周边下缘镌刻两束相交的麦穗装饰,文字和图案一气呵成,给人以和谐美感,靠边道一侧的圆环上方铸刻“宣统三年”四字,旁边各有一朵6瓣梅花,下方从右往左铸刻着“百枚换银币一圆”.
此币铸造于宣统三年(1911年),正值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清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币制改革,决定铸造并发行新式铜币,这一时期的铜币,不仅具有流通价值,还成为了研究清末民初经济、文化、社会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该币不仅是研究清朝末年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珍稀藏品,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精美的铸造工艺以及稀少的存世量,使其兼具极高的收藏价值与投资价值,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内涵,两面交叉的旗帜象征着时代的变革与进步,二十文的字样则体现了其货币价值,在拍卖市场上曾以188万高价成交,充分展现了其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来源:悟空聊钱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