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内阁“习惯性爆雷”是三大危机爆发的必然结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05:33 1

摘要:9月8日,法国国民议会举行对白鲁政府的“信任投票”,结果是之前广为预测的“不信任”。这项“信任投票”是白鲁推出以撙节为主调的预算案,遭到在野党强烈反对后主动提出的,其结果并不在这位政治老江湖意料之外,也不出乎在政治危机中仍能在总统度假地从容接待德国总理的马克龙

9月8日,法国国民议会举行对白鲁政府的“信任投票”,结果是之前广为预测的“不信任”。这项“信任投票”是白鲁推出以撙节为主调的预算案,遭到在野党强烈反对后主动提出的,其结果并不在这位政治老江湖意料之外,也不出乎在政治危机中仍能在总统度假地从容接待德国总理的马克龙总统意料之外。这场“习惯性爆雷”的发生,并非靠政治智慧或政治手腕所能转寰,而是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同时激化的必然结果。

这三大危机互为表里、相互作用。首先是经济困境:审计、统计部门的数据让人不忍直视,换一种“形象思维”的说法更是触目惊心:法国这个曾经的“欧盟发动机”,今天的债务水平在欧元区位居第三,仅次于曾经引发欧洲债务危机的希腊和曾因预算案赤字上限“不合格”而遭到欧委会“勒令整改”的意大利,随时可能引发第二次欧债危机;据9月9日的最新统计,法国10年国债收益率已赶上意大利,创15年来新高,这意味着法国继续举债的难度升高,主权信用评级面临下调风险,吸引投资能力面临崩塌。

而这一切并非一日之寒,病征、病根是确诊的,只是能不能治,用什么药治的问题。当年马克龙在政坛的异军突起,正是以直面现实、锐意改革的形象为广大法国人所接受。但现实不遂人愿,这期间马克龙先后任命了菲利普、阿塔尔、博纳、巴尼耶等多位总理,不惜多次动用押上政府信誉的宪法条款为法案闯关,一方面达成了部分竞选诺言,一方面也透支了政治成本。总理这一角色成为随时可抛弃的政治“保险丝”,而这“保险丝”的寿命和耐受度也越来越低,人选越来越难找。实质上,政治危机正在不断出现、累积、激化过程中。其间,马克龙总统还因执政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支持率远低于极右派政党而解散议会,提前进行立法选举,而这一举动被解读为政治冒险,并没有起到将多数政治势力凝聚在自己身边的作用。

白鲁作为中间派资深政客,是马克龙在议会中起“关键少数”作用的政治盟友,然而双方的合作并非顺风顺水。此番白鲁出山,对马克龙和白鲁来说都可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应该说,白鲁对法国的“病情”有所了解,治疗方案还是“吃药”,而不是反对派所习惯的“派糖”,包括削减公共假期在内的撙节预算案的推出,加上“我们一直在挥金如土”“不能让移民淹没法国”等对泛右翼的“语言补贴”,立刻招致极左阵营的强烈反弹。愤怒的工会立即筹备“瘫痪法国”的行动,极左派甚至要求马克龙总统辞职,提前举行大选,扬言“只要那个最重要的(总统)位置”。这是法国政治极端化的现实,在这个多事之秋,经济基础动摇,政治危机爆发,社会风潮也风雨欲来,其破坏力肉眼可见。

防止法国政治彻底走向极端化,也是马克龙施政思想的重要一环,而且在防极右方面屡有斩获,也作了提前部署,在防极左方面则维持着人事“防火墙”。在今天的局面下,马克龙选项不多,向两极势力低头也无法救法国于水火,下一个总理人选干脆还是传统右派背景的执政阵营中人——现任国防部长勒科尔努。但在目前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以及内阁“习惯性爆雷”的惯性下,与各方势力谈判的空间有限,只能是尽人事而已,其对“法国病”的疗效不仅难如人愿,甚至新总理能干多少天都成了“竞猜题”。法国每换一次总理、解散一次议会,除了政治成本外,经济成本也很可观,甚至不比美国总统特朗普心血来潮更换国防部的证件标识花费少。但这都是小事了。

当下法国如何应对社会的严重分裂、党争政治的劣质化,才是大事。在该吃药还是吃糖,抑或“想吃嘛吃点嘛”的问题各执己见之时,人们应该回到一个最基本的政治道德底线,那就是承认病的存在,而不是麻木不仁、粉饰太平。

放宽视野,当今法国之病乃西方国家通病。德国经济荣景不再,欧盟“发动机”有双双熄火之虞,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好不到哪去,特朗普还要打关税战与盟友争利。疫情、俄乌战争已经使欧洲持续失血,还要在美国压力之下增加军费预算,可谓“越渴越吃盐”。

花言巧语解决不了国内问题,豪言壮语不足以应对外部挑战,危机之中语言苍白无力,不如冷静观察,认真思考,究竟路在何方。

来源:欧洲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