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黄檗希运大师:百丈挨希运的“掴”,也不是头一遭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00:25 1

摘要:希运非常敬佩马祖大师,再说,他听人说,马大师容貌奇异,牛行虎视,甚具威仪,故极想一见。

接上文:

马祖的禅风归纳起来有五点:

1.一切归空

2.生活不离禅

3.一切法即佛心,诸法向于解脱

4.解脱是万法之根源

5.求福求智是无谓之事,应该放弃一切

希运非常敬佩马祖大师,再说,他听人说,马大师容貌奇异,牛行虎视,甚具威仪,故极想一见。

希运向百丈禅师辞行。百丈问:“你到哪儿去?”

希运并不隐瞒,说:“道一大师处。”

百丈平静地说:“他已圆寂了。”

希运说:“我原想特地去礼拜他,借乎福绿浅薄,不得一面之唔。不知他平日有什么言句?

百丈说:“他很慈悲,有一天我去,他提拂子。我问:’此即用?离此用?’他把拂子放在床头。良久,他问我:’你向后来的人开两片皮,将怎样接引人?’我提拂子。他问:’即此用?离此用?’我把拂子放下,他作威大喝,因此我耳聋了三天。”

“两片皮”指嘴巴,是说,你以后怎样用你的两片嘴向人说“即此用,离此用”的道理?禅宗认为自性是有体有用的,体用一词,是禅家经常用各种方式予以述说、悟证的一个重要问题。

百丈见马祖目视着拂子,问他“即”或“离”哪个是“用”?马祖却说他这样问是“两片皮”功夫,也就分离了体用的统一,是不对的。

百丈竖拂子,是针对师父说他“两片皮”而为,表示体用如一。拂子竖起来了,还是拂子,竖是一个动作,是拂子的“用”,也即它有所动。但动中也有不动的,就是拂子只是位置动了,拂子还是拂子。

马祖问“即此用,离此用?”再次考察百丈:你竖起它,是它的动,它的用。那离开它的用,体又在哪里?

因此百丈就把拂子放回原处,意谓“离”了动,就是体。体用本如一体,不即不离。百丈用拿拂、放拂表示体用,虽然就知解说,已无毛病,然,仍有分别心。

故马祖便出其不意对他大喝一声,有如“金刚王宝剑”,新断百丈那点不能自断清净的认识分别心。百丈当下便大悟,超越了体用对立、两分知见的境地。

希运一听,惊得把嘴都张大。

百丈见此一景,有意试探道:“你往后不是也要承续马祖之道嗣吗?”

“不,不。”希运见师父这样问,赶紧说:“今日听师父一说,弟子就认识马祖禅师的大机大用了。然马祖是马祖,不见他而受他法,恐失儿孙。”

“儿孙”表示法嗣,希运的意思是,马祖的自性道体本身是不可认识的,只能从他的表现中看到这道体的现象。百丈问希运是否要去承嗣马祖,话里含着机锋,既然马祖是不可见识的,那也就不可学。马祖是马祖,希运是希运。马祖的大机之用,足以启动希运的自性,故没有谁承嗣谁的关系。

希运的回答滴水不漏。

百丈一听,甚为高兴,说:“是这样!是这样!见识超过老师的,方堪传授。我看你见解有过于老师。”这是禅师收徒的原则,也是禅门兴盛的原因。

——

百丈禅师是一个有趣的人。

一天,百丈与弟子们在田地里作务。这时,寺院里响起了鼓声。活儿尚未做完,禅僧们仍埋头苦干,对鼓声不予理会。

忽然,僧众中有一人,扛起镢子,大笑而归。

众人不解其意,只有百丈说:“俊哉,俊哉!”

“如此疯疯癫癫的,何俊之有?”有人大惑。

百丈笑笑说:“这是观音入理之门。”

回到寺里,百丈找到了那位弟子,问道:“刚才你那个样子,可是明白了什么道理?”

这位弟子说:“刚才肚饥,听到鼓声,就跑去吃饭,没什么道理可说的。”

百丈欣慰地笑了。

吃饭、睡觉,乃平常之事,然平常之中见契机,古德说:“平常心是道”。希运十分赞同百丈的作法,自己也积极参加作务,也常于作务之中灵光独耀。

一次,希运作务回来,路遇百丈。百丈问:“到什么地方去了,害我找得好辛苦?”

希运不假思索地方便答:“到大雄山上采菌子去了。”

“大雄山上有老虎吗?”百丈问。

希运便仿虎吼叫。

百丈随即提起斧子,作了一个斧劈的动作。

希运走上前去,迅捷地掴了百丈一掌。

百丈菲但不生气,反而笑吟吟地回去了。

回到法堂,百丈对弟子们说:“大雄山上有一只老虎,你们这些人得留点儿神,百丈老汉今天被老虎咬了一口。”

谁都知道禅宗中师父对弟子常给当头棒喝,其实,弟子亦经常反打师父。百丈挨希运的“掴”,也不是头一遭了,竟然还笑吟吟的。如说佛门讲平等,如说禅宗不重师道,这些却都不足以解释徒弟何以有如此的胆量,师父又何以有这般的雅量。

众生平等,师道不严,不如说是有他们抛弃世俗精诚所追取的大道在。无师无徒,无人无我,达道者为先,这正是禅门至上的规矩,至严的师道。闯过这一层世情,就具有猛虎般之雄威。

希运与百丈之间常有这种趣味横生的场面出现。

有一天法堂开讲,堂上有一老汉也在随众听讲。百丈讲完后,大家各各散去,唯独这老汉不走。

百丈问他:“你是何人?为何不走?”

老汉答道:“我不是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迦叶世尊在世的时候,我就住在这山上。曾有学人问:’大修行的人还有因果轮回吗?’我答:’不落因果。’一句话说差,五百年堕入野狐狸身,不得投生人道。请和倘代一转语,让我脱胎成人吧!”

百丈静静地微笑着,说:“你问吧。”

老汉说:“大修行的人还落入因果轮回吗?”

“不昧因果。”百丈说。意谓修行虽有所得,但仍不离因果。

老汉言下大悟,向百丈施礼道:“我已脱野狐身,住在后山,请师父给亡僧送葬。”

百丈禅师便命维那击鼓鸣众,告诉他们吃过饭后给亡僧途葬。众僧不解,议论纷纷。寺里好好的,涅槃堂里可没什么病人呀?

吃过饭,百丈禅师领着众人来到后山的山岩下,在草丛里,用杖挑出一只死狐狸,依法火葬。

晚上上堂,又提起白天的事。希运问百丈:“古人关键处只错一句话,就堕人狐身。那语语不错,该成个什么呢?”

百丈听言,认真地说:“你走近一点,我跟你说。”

希运看出了师父的意图,走向前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了百丈一巴掌。

百丈拍手而笑,说:“人说胡须赤,更有赤胡须。”

希运问了不可问的问题,百丈禅师本想给他一下子,夺掉他心中的妄念,但希运已自知失语并早有了对策。故才有禅师对弟子的夸奖。这就是禅家的学风,在圣道面前,师徒平等,机灵活泼,充满情意与机趣。

未完待续。

来源:悟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