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北京隆重举行了九三阅兵式。这场盛大的国家仪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在这一背景下,知名考研讲师、网络红人张雪峰在其公司组织员工观看阅兵直播,并在情绪高涨
2025年9月3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北京隆重举行了九三阅兵式。这场盛大的国家仪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在这一背景下,知名考研讲师、网络红人张雪峰在其公司组织员工观看阅兵直播,并在情绪高涨时公开表示:“如果祖国统一的枪声打响,我个人至少捐5000万,公司整体捐款不低于1个亿!公司账上会永远保留这笔钱。”此言一出,迅速在网络空间引发轩然大波。
张雪峰的言论之所以迅速发酵,一方面源于其公众人物的身份,另一方面则与其言论本身的“高调”和“具体”密切相关。不同于一般的爱国口号,张雪峰不仅明确了金额和时间,还强调“账上永远备着这笔钱”,这种“言出必行”的姿态,在部分网友看来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迅速登上热搜。
然而,舆论并非一边倒。9月5日,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批评张雪峰,称其行为属于“表演性爱国”,并指出这种以情感煽动为目的的言论可能助长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而非理性、深沉的爱国表达。宋清辉认为,真正的爱国应体现在日常行为与责任担当中,而非借题发挥、博取关注。
事件持续发酵,网友纷纷站队。来自云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网友在评论区展开激烈讨论。有人支持张雪峰的赤子之心,认为企业家应有家国情怀;也有人质疑其动机,认为其言论不过是为了博取流量、提升个人品牌价值。
张雪峰的言论之所以“出圈”,与其个人IP定位密不可分。作为网红出身的教育从业者,他深谙流量逻辑,也懂得如何在特定节点制造话题。但我们也应看到,他的言论并非毫无底线,而是紧扣国家重大事件与民族情感,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与社会共鸣。
这一事件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中“爱国话语”的复杂生态。一方面,公众对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有着强烈的情感诉求;另一方面,理性与情绪、现实与表演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张雪峰的言论或许并非“完美爱国”的样本,但它确实激发了人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爱国”的思考。
在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中,企业主的言行不再只是商业行为,更承载着公众对道德与责任的期待。张雪峰的表态虽然激进,却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民众希望看到企业家在国家大义面前有担当、有作为。
张雪峰的“捐款承诺”并非简单的爱国宣言,而是一次公共表达与个人品牌战略的交织。它既激发了民族情感,也引发了价值争议。无论其动机如何,这一事件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社会情绪与舆论生态的窗口——在爱国这一神圣话题面前,理性与激情如何平衡,公众如何判断,仍是我们需要持续思考的命题。
来源:哈尼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