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每天从早忙到晚,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可到了周末回头一看,真正重要的事一件都没做成。我也曾这样,为了提高效率,买了很多时间管理的书,还给自己定下每天完成10个任务的目标。结果呢?每天晚上看着没打完勾的清单,焦虑得睡不着觉,第二天精神更差,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每天从早忙到晚,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可到了周末回头一看,真正重要的事一件都没做成。我也曾这样,为了提高效率,买了很多时间管理的书,还给自己定下每天完成10个任务的目标。结果呢?每天晚上看着没打完勾的清单,焦虑得睡不着觉,第二天精神更差,形成恶性循环。
后来我才明白,问题不在于我不够努力,而是我没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它有它的规律,顺着来,事半功倍;逆着来,再拼也是白费力气。
比如认知负荷理论就告诉我们,大脑能同时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就像电脑内存一样。超过负荷,就会卡顿、出错。我以前总想同时做很多事情:写文案、改方案、对接客户、学剪辑……结果每件事都只开了个头。后来我把每天的任务精简到三个核心目标,完成率反而大幅提升。原来,高效的关键不是多任务并行,而是专注单一任务。
还有一个常见的陷阱是证实性偏见。我们会不自觉地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忽略相反的证据。当我怀疑自己不适合做新媒体时,就只看到别人失败的例子,越看越没信心。直到我主动去寻找成功的案例,才发现很多人也是从零开始的。于是我也开始记录“我能行”的小事,比如今天记住了10个单词,或是演讲时有人夸我表达清晰。慢慢地,自信就回来了。
心流状态也不是靠运气,而是当任务难度和自身能力匹配时自然出现的。太简单会无聊,太难会焦虑,只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才能让人全情投入。我现在写文案,都会选比上次稍难一点的题目,这样更容易进入心流,效率也更高。
真正让我改变的是两个思维模型。一个是艾森豪威尔矩阵,把任务分成四类:重要又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我发现,很多所谓的“紧急”其实是因为之前忽略了“重要不紧急”的事。高手之所以高效,就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为未来铺路。
另一个是反馈闭环模型,包括计划、执行、反馈、调整四个步骤。只做前两步,很容易陷入盲目努力。比如我做短视频,一开始只顾拍,不管数据,效果一直不好。后来我开始分析播放量、点赞数和评论内容,根据反馈调整发布时间和选题方向,播放量很快就提升了两倍。
努力的方向和方法,远比时长更重要。只要用对方法,每个人都能走出低效的怪圈,把力气花在真正对的地方。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