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的设施太好了,有标准的运动场、现代化的实验室,从我家走路过来只要十分钟!”多所学校“上新”,家长学生们纷纷点赞,这是珠海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金秋九月,珠海各大校园洋溢欢声笑语。在金湾区新建成的平沙新城中学,初一新生们怀着欣喜与期待步入崭新校园。
“学校的设施太好了,有标准的运动场、现代化的实验室,从我家走路过来只要十分钟!”多所学校“上新”,家长学生们纷纷点赞,这是珠海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暨珠小学新校园新学期,开学仪式科技感十足
珠海高新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开学典礼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根基。在珠海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特区土地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
珠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带领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朝着打造与珠海城市定位相一致的教育强市目标大步迈进,教育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进阶,珠海市教育局以教育改革为帆、以民生需求为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需求,书写着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区答卷”!
学位攻坚
回应民生期盼,破解“入学愁”
教育是民生之基,学位供给则是重中之重。多年来,珠海始终将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摆在民生工作的突出位置,连续六年将其纳入全市“十件民生实事”,以“攻坚之势”回应群众“入学之盼”。
在学前教育领域,珠海的突破尤为显著: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从2022年底的38%提升至50%,2025年已达到国家规定目标,近半数学前适龄幼儿可入读公办幼儿园。
2025年秋季开学,珠海20所新建改扩建学校首次投用,其中包括珠海市香洲区暨珠小学1127名师生,他们将搬进位于暨大珠海校区南侧的新校园;金湾区实验学校、草堂中学两所学校也投入使用,新增学位3480个,学区内超过9成随迁子女可入读公办校,让产业人才少了“上学难”的后顾之忧。在高新区,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京外办学首所学校——珠海高新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在9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增学位2250个。
学位增长的数据背后,是不少家庭“入学焦虑”的缓解,是“家门口有好学校”的愿景照进现实。从“一位难求”到“优位可选”,珠海用三年时间,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暖心、让家长安心的“民生答卷”。
均衡发展
打破“东西差”,全域优质促公平
翻开珠海教育版图,曾有一道“发展鸿沟”:东部城区教育资源富集,西部及海岛地区则相对薄弱,这一“老大难”问题,成为制约珠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让西部孩子也能共享优质教育?珠海以民生需求为目标导向,使出了“多管齐下”的“组合拳”。
以集团化办学为“主抓手”,珠海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辐射:累计组建43个教育集团,将部分西部地区学校、全部海岛学校(幼儿园)纳入香洲区优质学校教育集团,通过“名校带弱校”“名校办分校”的模式,让西部校园快速“强起来”。与此同时,市级教育资金超三成投向乡镇学校,校长教师东西部跨区域交流轮岗常态化推进,21所西部相对薄弱学校在精准帮扶下实现办学水平“跃升”。
数据见证变化:全市中考差异系数从2021年的0.25缩小至2024年的0.21,降幅达16%。这一系数的下降,意味着珠海区域教育差距持续缩小,“东部优质、西部追赶、全域优质”的教育新格局逐步形成。
校园餐见证教育均衡:香菇蒸鸡、筒骨胡萝卜玉米汤、咖喱炒面、皮蛋瘦肉粥、蛋挞……翻开金湾一中9月第二周的食谱,学生们吃得营养又丰盛。金湾区各中小学校持续扩大食堂自营比例,目前超过90%学生在校就餐;高新区推出课间营养加餐计划,每天为学生免费提供一盒牛奶和一个蒸煮鲜鸡蛋,保障学生生长发育期的营养需求;香洲区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公办中小学全面推行“AB制学生午餐”,不断提升学校供餐品质和服务保障水平。
如今,珠海高新区及西部地区的校园里,孩子们均能享受到与城区同质的课程、师资与软硬件服务,“在家门口上好学”已不再是奢望。
高等教育
城校“双向奔赴”,助力湾区发展
今年6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在珠海揭牌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刚担任院长,标志着这所百年学府在南海之滨,向着工科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高校是人才的“蓄水池”与“孵化器”,截至目前,三所985大学、一所211大学汇聚珠海,10所高校在校生超12万,珠海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在珠高校现拥有院士15名,副教授以上人员占比超45%,优质人才队伍为高教发展注入“核心动力”。2023年,在珠高校诞生首个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5名高层次人才入围长江讲席学者,科研实力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在珠高校研发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24年投入超18亿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高等教育与珠海城市发展“双向奔赴”,为珠海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与动能。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教育硅谷”建设正加速推进——整合政府、企业、高校资源,打造教育创新生态圈,未来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则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与珠海高新区共建附属实验学校,与珠海市人民医院共建附属医院,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5月30日,“科技赋能·湾区共融”首届港珠澳高校科技成果投资交易大会在珠海高新区开幕,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界精英齐聚一堂,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起高效对接平台。
今年8月,“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从珠海启航,携带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琴”号,前往南海海域开展海试和科学应用试验。近年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依托珠海海洋资源禀赋,深入开展海洋科研攻关,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与装备试验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校园科研”到“产业应用”,从“单打独斗”到“湾区协同”,珠海高教正以“内涵发展”之力,为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职业教育
拓宽“成才路”,多元培育筑根基
“不是只有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成才路”——在珠海,这一理念正通过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逐步深入人心。珠海立足产业发展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从“单一技能培养”向“多元成才导向”转型,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搭建“成长立交桥”。
目前,珠海拥有7所独立办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国家重点学 校3所、国家示范校2所,近2万名在校生在这里习得一技之长。
数据显示,近年来珠海中职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其中升学比例约72%,“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成为珠海职教的鲜明特色。2025年,珠海进一步深化职教改革,实施“一校一策”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并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本科高校“3+4”协同育人试点,让中职学生也能圆“本科梦”。
产教融合是珠海职教的另一大亮点。2025年6月,RISC-V教育应用示范基地在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揭牌,着力打造集科普教育、人才培养和应用孵化于一体的高水平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国家芯片战略布局,聚焦RISC-V开源指令集架构的教育与应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珠海市积极抢抓RISC-V发展机遇,大力推动企业融入开源生态,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珠海职教教育积极作为,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从“教室”到“车间”,从“课本”到“技术”,珠海职教正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家校社协同
凝聚多方合力,彰显育人温度
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奏曲”。珠海近年来持续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推动育人从“单项发力”向“三方联动”转变,让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合力。
2025年5月,珠海市校家社协同育人活动周拉开帷幕,以“温情相伴,心沐阳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成为三方协同的“生动课堂”。在斗门区实验小学“趣享心灵派对·畅玩教联乐园”嘉年华上,行健综合馆内14个主题摊位前人头攒动:孩子们手持游园卡穿梭其间,在“心事共解”展板前,“考试别怕,我们一起加油!”“我做你坚实的后盾”等暖心话语,让匿名写下的烦恼纸条变成了“心灵互助的桥梁”。这样的场景,正是珠海家校社协同育人“温度”的真实写照。
截至目前,珠海已建成40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实现全市各镇街全覆盖,累计开展活动920余次,惠及34.2万余人次,并为1700余个特殊家庭提供精准帮扶。从“学校教育”到“全域育人”,珠海正以家校社协同为纽带,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育人共同体。
教师队伍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杏坛“主力军”
“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珠海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工程”,以“高素质、专业化”为导向,打造一支“热心从教、安心从教、舒心从教”的教师队伍。
如今,珠海全市专任教师达3.77万人,中小学教师队伍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其中,正高级教师133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69‰,位居全省首位;2022年以来,珠海累计招聘公办教师4184名,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47%,高中阶段学校新招聘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超80%;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60.23%,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这支“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正成为珠海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为让优秀人才“留得住、教得好”,珠海不断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两个不低于或高于”要求,持续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在珠海,这一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
科技赋能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落地
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珠海主动拥抱变革,以“人工智能+教育”为突破口,推动教学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形态”转型,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2025年,珠海市教育局启动AI赋能教师素养提升行动,通过举办教师AI“研训营”,让教师成为“智慧教育的实践者”。在不久前开营的“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训营”中,全市110名中小学教师沉浸式参与AI技术培训与教学实践,从“会用AI”到“善用AI”,教师们的专业能力在科技赋能下持续升级。与此同时,珠海着力打造5—10个教学智能体,推动AI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让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成为常态。
在校园一线,智慧教育的实践已初见成效。珠海中大附中联手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开展系统化AI编程教育合作:初一年级综合实践课中,Python课程成为学生们的“新宠”;对有编程天赋的学生,学校还提供C++竞赛辅导,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搭建“早期通道”。从“黑板粉笔”到“智能终端”,从“统一教学”到“个性推送”,珠海正以科技为笔,描绘智慧教育的新图景。
“教育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有情怀、有温度、有质量的珠海教育,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机会。”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习恩民的一番话,道出了珠海教育改革的初心与使命。
如今,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起点,珠海正赓续特区精神,以改革创新引领教育实践,持续深耕育人沃土。
学位供给更充足、资源配置更均衡、教学模式更智慧、育人渠道更多元、师资队伍更精良……这座滨海城市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珠海样本”,更奏响了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强劲乐章。未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珠海教育必将为湾区建设注入更多动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