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日,普陀区检察院召开“高质效办好网络犯罪案件 检察履职协同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网络检察综合履职工作情况,发布《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网络犯罪检察情况通报》。
4月2日,普陀区检察院召开“高质效办好网络犯罪案件 检察履职协同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网络检察综合履职工作情况,发布《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网络犯罪检察情况通报》。
通报显示,2021年至2024年,普陀区检察院共审查起诉网络犯罪案件1098件1806人,犯罪主体呈现年轻化特征,涉案罪名日趋多元,既有针对信息网络的犯罪,又有利用信息网络的上下游关联犯罪。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犯罪形态迭代升级,依托网络直播、金融科技等新兴业态吸引,传统犯罪向网络空间加速转移,网络犯罪黑灰产业链盘根错节。二是犯罪手段呈现技术化趋势,犯罪过程中使用匿名通讯、加密软件、虚拟货币、AI虚拟人等,犯罪手法持续翻新,手段交织类犯罪呈多发态势。三是犯罪模式呈现跨境化、链条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多发生在境外,链条长、分工细且易滋生关联犯罪。四是数据安全风险加剧,通过“撞库”、网络“爬虫”获取企业数据,“内鬼”泄露、违规收集公民个人信息不时出现,行为呈现隐蔽化趋势,常以“技术服务”“合理授权”等名义实施,企业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日益凸显。
普陀区检察院深化网络犯罪检察专业化建设,通过"四大检察"协同发力,全链条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严厉打击跨境电信网络犯罪,实行专业化办理、专家辅助办案工作机制;全链条打击买卖“两卡”、网络工具账号等关联犯罪;净化网络生态,协同推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加大公民个人信息司法保护力度、整治自媒体造谣传谣乱象、加强对网络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办理全国首例技术措施型侵犯著作权案,发布数字版权保护指引,严打游戏代充值黑灰产业链,指导企业风险防控。通过惩治与预防并举,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构建清朗网络生态。
发布会上,通报了一起网游代充值黑产致知名游戏App被下架的典型案例。
2021年,某游戏公司旗下多款知名网络游戏突遭应用商店下架,公司因此蒙受经济损失。经调查,原来有人利用技术手段为应用商店内的游戏App进行代充值,导致游戏公司服务器出现大量异常充值行为,触发平台风控机制,游戏被迫下架。案件移送普陀区检察院后,检察官发现风波背后,竟然牵涉一整条游戏代充黑灰产业链。
“某牛”入库、出库程序是一款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可以破坏网络游戏App与手机应用商店的正常支付充值交付过程,通过拦截和获取支付成功的“凭证”数据、获取APP的充值数据和增加App内的充值道具(余额)等,干扰App充值系统的正常运行。
被告人杨某在租赁的服务器中搭建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某牛”程序授权管理平台,不仅自己利用该程序为游戏玩家代充值牟利6万余元,还通过微信群等渠道以月租、年租的形式向彭某、邱某(另案处理)等人兜售该程序使用权,非法获利40万余元。彭某、邱某则通过购买大量手机和ID账户,利用上述程序大规模为玩家手机内的游戏App进行代充值,从中非法牟利。
杨某到案后利用网络犯罪隐蔽特性提出诸多辩解。检察官全面审查证据材料,梳理出犯罪行为涉及大量虚拟账号,程序搭建、出租出售、使用等多个犯罪环节后,搭建证明体系,引导公安机关调查取证,重现还原客观事实。从扑所迷离的事实和海量的电子证据中调取到的关键信息进行数据恢复和比对,精准锁定被告人身份。
检察官多次实地模拟演示“某牛”程序运行过程,逐步分析代码运行逻辑,切实把握该程序本质特征,准确适用罪名。
最终,普陀区检察院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对杨某提起公诉。2023年5月,法院以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判处被告人杨某某有期徒刑四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被告人杨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
案件办理的同时,普陀区检察院指导企业依据起诉书、判决书依法行使企业权利,最终挽回企业在应用平台待结算收益1亿余元,游戏App也被重新上架运行。与此同时,普陀区检察院发出网络游戏企业风险提示,提示与游戏企业相关的包括游戏代充、代退、游戏外挂、代练等在内的外部风险,以及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职务侵占等在内的内部风险,引导企业通过完善技术漏洞、引入第三方技术工具等方式增强防黑产技术。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