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他一直执着于在某个专业领域持续深耕,想靠日复一日的积累成为专家。但问题是,他总是注意力涣散、三分钟热度,这让他痛苦又困惑:为什么别人都能沉下心坚持做事,而自己就是做不到?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些事情即使拼尽全力,也总是事倍功半,而有些事情哪怕随手一做,结果却意外地好?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他一直执着于在某个专业领域持续深耕,想靠日复一日的积累成为专家。但问题是,他总是注意力涣散、三分钟热度,这让他痛苦又困惑:为什么别人都能沉下心坚持做事,而自己就是做不到?
直到职业咨询师的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你不需要在一个领域深耕啊,你最大的优势是快速获取信息、资源整合、去搞定人,而闷头钻研反而是在违背你的天性。”
的确,他在生活中也是社交能力极强,总能把分散的信息和人脉高效运作起来。这样的能力,我们旁人看得一清二楚,都非常羡慕,可他自己却意识不到。
因为我们总被教导要坚持、要克服短板、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可如果一个人的天性不擅长如此,再多的努力反而会错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优势。而顺应天性,才能在擅长的道路上一路开挂前行。
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如何才能顺应天性。
所谓「顺应天性」,是指
拥有高水平的自我主体能力
天性,指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独一无二的气质类型(temperament),它是由一个人天生的神经系统活动性决定,是人类最本源的生物性特征[1]。也就是说,天性大部分由基因决定,人因此生而不同。
比如说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更加好动、而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喜静。这种源自天性的差异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2],很少再受到后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正如陶渊明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意思是: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从根本上来说,人们很难体验到违背天性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好的部分。
图片来源:《伦敦生活》
天性不同也意味着在同样的场景下,人们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例如,有研究发现,在压力场景下,外向的人因为有更高水平的应对与协作能力,常常能够很好地适应高压环境[3];但对于内向的人来说,压力只会放大ta们的焦躁情绪,很难顺利地完成工作。
我们很容易把天性(temperament)和天赋(gift)或是性格(character)混淆。
天性≠天赋or性格!
天赋指的是一个人的优势所在。但天性涵容了更丰富的概念,不仅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的劣势所在。例如,一个高敏感的人,ta的天赋是擅于共情他人;ta的天性则同时包含了共情的天赋,以及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这一劣势。
性格是人们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遵循社会的要求和期待而发展出来的人格构成,表现为个人的品行道德和行为风格。例如,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谦虚或骄傲。
和天性不同,性格具备着一定的可塑性,比如一个原本怯懦的人,在选择成为警察后,受职业期待和要求的影响,ta会逐渐变得勇敢[4]。可如果ta天性就容易陷入焦虑,那么警察的工作环境未必是最合适的选择。
心理学上定义的顺应天性,其实是指具备高水平的自我主体能力(personal agency),也就是个体在自身发展和与环境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够自主决策、采取行动并对自身行为和生活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能力。
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能够觉察自身天性的优势和局限,从而有的放矢地协调二者,灵活地运用天性的能力。
一个顺应天性的人,通常会有下列表现:
Ta 们是更自在的,不会勉强自己去适应不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例如,当意识到自己生性喜好安静,那么ta便不会强迫自己去生活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
Ta 们有一种由内而生的欣喜,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到满意。因为 Ta 们所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再只是典型意义上的成功或幸福人生,而是符合自己天性和本心的选择,是自己所认定的幸福的人生,所以一旦实现,ta们所体验到的满足感是深切而真实的。
Ta 们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有十足的把握。自我主体能力本身就是自我效能感的核心构成。依据自己的天性做出选择,并发挥天性中的长处时,人们更容易做好这件事情,并从中感受到成就感[5]。
图片出处:《飘》
总在不擅长的领域对抗
是一种被低估的「没苦硬吃」
长久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似乎都在鼓励我们多多“吃苦”,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可那些特别能吃苦的人,真的就过得很好吗?
事实上,人们往往低估了压抑天性会造成的危害。
一味地压抑天性
容易损害自尊、阻碍有效的行动
像前面说的,每个人的天性决定了 Ta 在哪些环境中会感到如鱼得水,在哪些处境下会感到步履维艰。这是我们先天的神经特点所决定的,很难通过后天意志努力更改。
而压抑天性,则会让我们收到持续的负面反馈,这会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力,甚至会让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不敢再行动[8]。这种挫败感和行动之间的恶性循环,又会让我们开始自我怀疑,并形成对自己的消极认知,陷入低自尊的困境[9]。
一味死磕短板
容易引发一系列负面的身心状态
即便勉强自己克服短板,达到他人的期待,自己也很难从中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甚至还有一些痛苦。因为这不是你真正想要和想做的事情,你也无法从中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6]。
长期的负面情绪状态最终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身体会以崩溃的形式来告诉你,你必须离开当下这个环境[11]。
那么,顺应天性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顺应天性
你所谓的缺陷也许就能转为「王牌」
顺应天性,发挥自己的长处,也许可以让你过上“开挂”一般的人生。
例如说,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人们会更信任某一领域的“专家”,然而统计结果却表明,比起专才型CEO,客户其实愿意向通才型CEO支付更多费用[10]。
如果你正是一名这样的“通才”,却苦于不能适应眼下需求一心一意的工作内容,也许可以尝试从事技能综合性更强的工作,比如市场营销、项目管理、或者自主创业……如此,跳脱的思维便可以成为创新的线索,广泛的兴趣也能够覆盖多元的视角。
曾让你感到痛苦的一切,或许只要换个赛道,就成为了你的优点。
图片来源:《托斯卡纳艳阳下》
顺应天性
还能够让你变得更健康、更聪明
研究表明,心理感受更为舒适快乐的人,大脑里线粒体转换能量需要的蛋白质更丰富,不仅不容易得像阿尔茨海默病这类大脑疾病,认知能力下降得也慢,甚至可能更长寿[11]。而另一项持续三个月的跟踪调查则显示,员工幸福感的改善预示着随后病假天数的减少[12]。
当你感到更快乐时,工作自然也会更努力。根据华威大学的最新研究,幸福感能使人们在工作中更有效率,快乐使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约 12%。
曾刷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人在不适合自己的领域毫无魅力”。
那么反过来说,只要进入了适合自己的领域,平凡的我们也能够闪闪发光。
想要找到自己的天性
关键在于放过自己
Tip1: 看见自己的天性,然后接纳它
想要顺应自己的天性,首先就要觉察并接纳自己的天性。不妨试试这样多问问自己:
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喜欢和他人交往吗,还是自己独处才能给自己“充电”?
我擅长精密严谨的逻辑分析,还是更偏好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
我喜欢晴天还是雨天、夏天还是冬天?
我会在封闭的室内感到更安全,还是在旷野之中才能体验到自由的快乐……
通过自我察觉与提问,你能够大致描绘出自己天性的模样。接下来,便可以在其中挖掘出独属于自己的优势:
我的爱好和特长有哪些?
我的爱好和特长有哪些?
是不是曾经有过某一件事,我做得比大多数人好呢?
如果不考虑其他现实因素,有什么事是我特别愿意去做的呢?
我是否有一项“小众”的技能,不论它目前看起来是否有用,但确实只有我能做到呢?
如果你觉得自我觉察和提问有点麻烦,不妨借助专门的心理工具。【隐性人格类型测试】会从五大气质维度找到你的天性。
👇你有哪些独特的天性?👇
先天气质没有优劣之分,每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各有长处。比如“三分钟热度”,其实也可能是“多重潜力者”;“心理脆弱”,也许是敏锐察觉情绪的天赋……
请记住,世界上不存在只有一面的硬币,接纳全部的自我,才能够真正拥抱上天赐予你的礼物。
图片来源:《心灵捕手》
Tip 2:主动营造和天性匹配的「舒适圈」
人格 - 环境交互理论(Personalit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Theory)认为,个体的行为与幸福感取决于人格特质与环境特征的交互作用。人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
所以,在工作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更多地考虑工作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特长优势匹配,自己是否真心喜欢这份工作,是否能够收获源源不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办公室的氛围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我们得评估自己是否能够全然接受这样的氛围。全面考量这些因素,才能做出更契合自身需求的工作选择 。
图片来源:《欢迎来我家》
在大环境已经敲定的当下,我们还可以尝试在生活的环境中,融入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的小元素。摆一个精致的小摆件,添一只舒适的靠枕……不论现实的要求多么严苛,我们仍然可以见缝插针地为自己的天性留下空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悦自己。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快乐,最终也许能够成为支持我们走过漫漫长路的理由 。
Tip 3:寻找你自己的小生境
小生境(niches)原指生物栖息的场所,是一种生物在所属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所处的地位。而对于人来说,小生境(restorative niches)则是指能让我们恢复自己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能以最顺应自己天性的方式来行动的环境。
我们很难控制外部社会让我们完全顺应天性地生活,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甚至是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境,让我们能够在结束了压抑的生活之后,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小角落里,找回自己的生物源天性,恢复内心的元气。
对于喜欢宅家的人来说,把自己的家按照喜欢的风格布置,就能搭建出自己的小生境;对于喜爱大自然的人来说,外出露营、接触自然,能最有效地恢复活力。
人格心理学家Brian Little在《突破天性》中就提到过他的小生境——在高强度的学术交流和演讲之后,他会找到一个偏僻的厕所,来静静地思考生活和接下来的工作,以恢复自己的能量(好接地气)。
图片来源:《凪的新生活》
Tip 4:实在做不好,也可以暂时放过自己
当你发现自己的工作给自己带来了长期的不适感,与其逼迫自己“再坚持一下”,或许可以停下来想想:我是因为接受不了工作内容本身而痛苦吗?还是同事、领导的沟通方式增加了额外的社交压力呢?
找到了症结所在,再问问自己:如果这些问题可以协调,那我应该怎么做?如果一切让我不适的外部条件都不可撼动,这苦我是非吃不可吗?
其实,痛苦本身就是你的身心向你发出的,寻求改变的信号。如果真的做不了,那就放过自己吧。
尤其是在团队任务之中,如果发现自己不能胜任目前的岗位,请大胆提出。不擅长社交,或许可以专职当技术岗;团队工作之中,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也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你从来都不必独自面对所有的问题。
图片来源:《恋爱尼特族》
最后,我也想对每一位仍在生活中挣扎的朋友说一句:一直以来辛苦了,你值得世间一切的美好,也同样值得一条不那么痛苦的、通往美好的道路。
顺应本心,放过自己。
愿你我都能够度过一段「舒适」的人生。
今日互动
你有没有不费力就能做好的一件事?
什么情况下,你会感到特别「舒服」?
References:
[1] McCrae, R. R., Costa Jr, P. T., Ostendorf, F., Angleitner, A., Hřebíčková, M., Avia, M. D., ... & Smith, P. B. (2000). Nature over nurture: 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nd life spa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1), 173.
[2]Rothbart, M. K., & Ahadi, S. A. (1994). Tempera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3(1), 55.
[3Bucher, M. A., Suzuki, T., & Samuel, D. B. (2019).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outcom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70, 51-63.
[4]Weziak-Bialowolska, D., Bialowolski, P., VanderWeele, T. J., & McNeely, E. (2021). Character strengths involving an orientation to promote good can help y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two longitudinal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35(3), 388-398.
[5] Akhtar, M. (2008). What is self-efficacy? Bandura’s 4 sources of efficacy beliefs. Positive psychology UK.
[6] Peterson, C., Maier, S. F., & Seligman, M. E. (1993). Learned helplessness: A 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
[7] Thompson, R., & Zuroff, D. C. (2004). The Levels of Self-Criticism Scale: comparative self-criticism and internalized self-critic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6(2), 419-430.
[8] Wegner, D. M., Schneider, D. J., Carter, S. R., & White, T. L. (1987).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1), 5.
[9] Lipowski, Z. J. (1987). Somatization: the experience and commun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s somatic symptom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47(3-4), 160-167.
[10]Zhiming Ma, Rencheng Wang, Kaitang Zhou; Generalist CEOs and Audit Pricing.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 November 2021; 40 (4): 123–147. https://doi.org/10.2308/AJPT-18-086
本文关键词:天性、气质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策划、撰文 / 纯纯、Nico、Ivan
编辑 / KY主创们
来源: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