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碍”更“有爱”——乌鲁木齐无障碍设施建设让城市温暖触手可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08:00 1

摘要:据中国残联最新统计,我国残障人士总数已超过8500万,无障碍设施不仅关乎残障群体的日常生活,更是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共同需求。

2025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记者走访乌鲁木齐市多个公共场所,实地探访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

据中国残联最新统计,我国残障人士总数已超过8500万,无障碍设施不仅关乎残障群体的日常生活,更是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共同需求。

“指尖治理”破梗阻

5月13日,眼界12345问政平台发起“无障碍设施随手拍”征集活动。

14日,市民夏先生反映了鲤鱼山路世禧园小区门前盲道有被占用的现象。从他拍摄的照片看,盲道边上有一辆三轮车,一板板鸡蛋摆放在盲道上。

当日记者来到现场,发现是摊贩在此售卖鸡蛋。当即联系了所属的八家户社区。

社区党委书记邱爽介绍,日常也发现了摊贩占用盲道摆摊的现象,社区联合辖区执法中队、小区物业进行劝导,多数摊贩均已前往小区门前一处集中管理的临时摊位点。偶有摊主“图方便”在盲道摆摊,社区将继续加大引导力度,做好文明摆摊的宣传。

5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现场时,占用盲道的三轮车已转移至集中管理的摊位。社区也将联合执法中队通过“巡查+疏导”,根治占用盲道的问题。

同样得到快速解决的,还有天山区解放北路街道的一处“危井”。

市民张先生在解放北路街道经营一家商铺,店铺门前有一口废弃井,就在盲道旁边。这口井周边有塌陷,常有人途经时绊倒。夜间时段电动自行车经过塌陷区域时,稍有不慎即会发生车辆侧翻事故。

市民反映盲道旁的井盖有塌陷,影响通行。记者刘青霞摄

“如果视障人士通行,很容易踩空摔倒。”张先生担忧地说。

记者走访后,立即将情况反馈给新华北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冉隆清和春风巷社区党委书记王海英。

社区积极联系天山区城市管理局,施工队于15日对塌陷区域完成修复,并对井盖进行除污处理,盲道功能完全复位。

“不到两天就解决了问题,效率真高。”张先生说。

记者与相关部门反映后,施工人员正在维修。记者刘青霞摄

不到两天时间,废弃井周边塌陷问题得到解决。记者刘青霞摄

“有爱设计”显温度

在“眼界12345”问政平台,也有不少市民点赞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便民之中还处处藏着人性化设计。

5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会展吾悦广场,每层洗手间旁的无障碍卫生间不仅配备L型防滑扶手、低位洗手台和紧急呼叫按钮,还特别加装了婴儿护理台。

“商超里的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完善,带老人和孩子出门更方便了。”正推着轮椅陪母亲逛商场的市民李女士说。

走访中发现,在乌鲁木齐,无障碍设施建设已不再是零星点缀,越来越多的商超将其纳入服务标配。

当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经开区(头屯河区)的砂之船(乌鲁木齐)奥莱,这里将服务延伸到细节处:服务台前整齐排列的折叠轮椅和拐杖可供免费租借,工作人员还能熟练演示使用方法。位于铁路局商圈的太百youngpark的地面停车场,在距离商场入口较近处,设有明显标识的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在商场服务台区域,折叠轮椅、拐杖整齐排列在服务台前,十分显眼。

在砂之船(乌鲁木齐)奥莱,商场服务台区域,折叠轮椅、拐杖整齐排列在服务台前,可付押金免费租借。记者张梦婷摄

“前不久我开车去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看病,在门口给工作人员说明我腿部残疾后,他们引导我把车停在了专用车位,下车就是门诊入口,服务很贴心。”残障人士叶荣说,他因为交通事故造成腿部残疾,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他过去一直排斥出门,随着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日渐完善,为他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社会的善意。

乌鲁木齐市的部分公交车在后门台阶处安装伸缩踏板,只需将两级台阶处的环扣拉起,就可形成一个缓坡直接对接地面,车内还有专门的轮椅停放区域;

对于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政府买单对其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设施改造”,破解起床怕跌、走路怕摔、洗浴怕滑的生活烦恼;

我市新建改建公厕过程中,均增设无障碍卫生间,大大方便了残障人士。

从便民设施的细致入微到停车空间的特别规划,乌鲁木齐的无障碍建设正不断拓展服务维度。

“制度创新”促长效

2023年9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以来,乌鲁木齐在城市新建或改建过程中,科学系统考虑残障人士需求,使盲道更畅通、坡道更便捷、信息更可及。

“社会无障碍环境的打造,其本质是追求‘平等’”。新疆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总队队长、乌鲁木齐市老兵公益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居海林说,无障碍设施,要经得起残障人士“测评”,例如设置无障碍通道、专用停车位;推出轮椅寄存、快速通道申请等无障碍旅游服务;在公共场所配备残障人士卫生间……实现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旅游发展建设相结合。

在砂之船(乌鲁木齐)奥莱,设有无障碍洗手间,内部空间宽敞明亮,还安装着防滑扶手。记者张梦婷摄

在具体实践中,残障群体正成为重要的“体验官”。69岁的轮椅使用者李秀兰虽独居多年,却坚持用镜头记录城市无障碍环境变迁,每月保持2-3次观影频次。这位“银发体验师”结合切身经历建议:“公共服务场所设置低位服务台,能让轮椅族实现平视对话;文娱场所设置可拆卸轮椅席位,既保障安全又不影响他人观演;而电梯楼层语音播报配合触觉盲文按钮,才是视障群体真正需要的‘科技温度’。”

“无障碍环境是动态生长的生命体。”乌鲁木齐市政协委员、新疆法爱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康明远从法律视角表示,“当无障碍设施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反映的是城市文明的进阶。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制度完善和社会共建,让每位市民都能体面、从容地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梦婷 饶俊华 刘青霞)

来源:乌鲁木齐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