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在推动经济进步、丰富网络生态、便利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虚假信息传播、网络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在推动经济进步、丰富网络生态、便利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虚假信息传播、网络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
随着全球科技浪潮的不断推进,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诸多领域,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然而,由于其操作门槛与成本持续降低,AI技术遭到滥用,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侵害公民合法权益。
无论是“AI换脸”“AI换声”等侵权现象,还是借助AI生成图片、合成视频、编造虚假信息等行为,都严重冲击社会公序良俗,干扰广大网民的正常生活,阻碍互联网生态的健康发展。部分平台滥用算法推荐机制,加剧“信息茧房”效应,甚至将技术异化为操控舆论的工具。此类乱象不断侵蚀社会信任基础,对公民权益构成严峻挑战。
为促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规定,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均须明确标识身份,并要求平台在内容上架前履行审核义务,从传播源头遏制虚假信息扩散。
该《办法》不仅为AI生成内容的标识提供了清晰、可执行的技术规范与统一的法律底线,更通过对内容生成、传播、使用全流程中各主体责任的明确划分,将传播平台纳入监管体系,实现从创作到分发的全链条治理。
此外,对人工智能行业实施有力监管也已迫在眉睫。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聚焦AI技术滥用问题,加大违规产品处置力度,清理不良信息,处罚违规账号、MCN机构与平台,并督促重点网站完善技术保障,加速推进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制度的落地。
各地网信部门积极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重点网站平台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加强AI技术滥用源头治理,逐步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努力营造清朗网络环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上向善。各项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通过不断筑牢技术应用的“制度篱笆”,助力AI在规范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未来竞争的关键领域,对经济发展、社会进程乃至国际格局均产生深远影响。抢抓人工智能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科技跨越、产业升级与生产力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以“人工智能+”行动推动AI在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加速普及与深度融合,形成创新与应用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意味着国内人工智能发展方略,正从聚焦技术本身的突破,转向以广阔而深刻的应用创新来牵引和定义未来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制造业、服务业、社会治理等领域,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未来,随着生成模型迭代加速和应用场景持续扩展,可追溯、可验证的内容标识体系将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它不仅有助于防范虚假信息、保护公众权益,更能够推动人工智能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释放更大潜能,支撑“人工智能+”战略行稳致远,助力中国在全球智能化浪潮中占据制高点、掌握话语权。
来源:西部出行